基于儿童视角:让“创新”引领数学课堂

2020-09-10 04:40王保岭
天府数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审视学科特点儿童视角

王保岭

摘 要:学生是课堂的主题,教学应立足于儿童。数学注重思维,是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等特点的学科。因此数学教学需要基于儿童视角、学科特点以及创新思维,是数学课堂既能葆有儿童的情趣,又能彰显教学的价值和学科的味道。小学数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再审视”,再认知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掌握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重视运用生活的素材。

关键词:儿童视角;学科特点;创新能力;审视

审视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一些教师存在着无视儿童的认知起点、漠视儿童的兴趣点和歪曲理解多媒体教学等问题。部分教师在“啃老本”和“重复昨天的故事”,使得学习内容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减弱。因此,基于儿童视角去改革“创新”迫在眉睫。何为“创新”?“创新”有什么作用?怎样学会并运用“创新”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认识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1、创新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都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当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带学生来到操场,指着旗杆问:“这旗杆有多高?”勇敢的同学大胆估测:3米?5米......大多数同学则摇头。有同学提出:用一根绳子送到顶端,从上往下量,可是怎么把绳子送到顶端呢?看来行不通。有的同学建议:干脆把旗杆放倒测量,放倒再竖起来是件挺麻烦的事,看来也是不行的。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活动中,利用“同一时间里,物体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比例”的知识,得出了旗杆的高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2、创新要注重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要从学生周围熟悉的情境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感受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遥不可及的。如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时,让学生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长?创设了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小朋友从西双湖出发,经过大世界、第二中学、到邮局,约有1千米。课前教师分配小朋友组织家人分别以步行、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方式走一走这一段约1千米的路程,记录下他们分别所用的时间,课中学生交流时,学生既深刻体会到了1千米到底有多长,又体验了步行、自行车、摩托车、汽车行1千米所花的时间,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另外笔者又在电脑百度地图中,搜索到本地学生所熟悉的地点,测出1千米、2千米、5千米、10千米的距离,然后截图出来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观察、估计,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创新要注重提炼生活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数学不是简单的记忆和模仿,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例如,教学圆周长时,当学生应用滚动法及绕绳测量出原形实物的周长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要求学生想办法测出它的周长。结果,虽然有一位同学勉强用绕绳法测量,下面同学早就议论纷纷:“不行,太麻烦了,而且不精确。”师:“的确麻烦。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圆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呢?”此时,推导圆周长公式已是水到渠成。通过学生间小组合作、实验、交流、探讨。很快地得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在教学中,教师先把对圆周长的测量还原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中,唤起学生的经验,进而故设“陷阱”,让学生认知发生冲突自觉地进行概括:圆周长肯定有规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开展数学操作,进行数学交流,在概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到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二、切实掌握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1、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于創新,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学习环境。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笔者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用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僻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再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新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层次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正是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数学,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同学们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讲长、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的。

2、激发创新兴趣

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引导学生去猜想,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错想的表现;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和不守纪律,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注意宽容引导。

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尝试操作:“同学们动动手,将手中圆柱的侧面想办法展开,看看成了个什么图形?”我随之下去巡视,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按照书上的方法沿着圆柱的一条直线展开,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对这几个同学,我在全班大声地表扬他们不迷信书本,敢于自己创新的精神,同时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开拓、大胆创新。话音刚落,一位同学又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展开的怎么是一个正方形呢?”我随势提问:“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好,那什么样的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才能得到正方形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已非常活跃,积极讨论、纷纷举手,把学习活动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最后,殊途同归: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乘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气氛宽松活泼,主体性强,发展了创新的兴趣,为以后的创新铺好了路。

3、提高创新能力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 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从这些学生朴素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

三、培养创新能力要学会运用生活素材

1、运用生活素材开发数学资源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要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我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月底,小明的爸爸和妈妈领了工资,去苏果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明的爸爸看中了一条裤子,价值198元,他身边有323元,妈妈看中了一件上衣,价值397元,她身边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才能付得更快?这里,教师赋于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要借助生活经验形成认知冲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对于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例如,教学《平均数》的知识,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体育课时男生和女生的投篮比赛记录单:

(每人投5次)   女生  王丽    2个         男生    王小军    3个

张文宇  3个                     邱宇翔    4个

兰兰    3个                        王杰     5个

刘雪    4个

吴芳    3个

同学們觉得哪一组成绩好些?有的学生说女生成绩好,因为女生一共进了15个球;这时有的学生说,这样比不公平,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同学们争执不下,最后通过讨论,要想比出哪一组的成绩好,应该选择一种相对公平的方法,自然引出平均数的知识。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索、发现、建构知识的愿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数学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确定位置”时,因为本课知识教学的生长点是二年级学生已经能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的位置,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体验,精心设计了活动——早晨,小动物们在做操。你瞧,它们的队伍排得多整齐啊,在这么多小动物里有一个小动物是老师最喜欢的,它在第4排第2个,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你能找到它吗?在图纸上圈出来。当学生圈出两个不同的小动物时,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你们找到的是两个不同的小动物呢?使学生感受到:每个学生找小动物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从而形成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在高一层次上服务生活,而创新却不可脱离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粘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爱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在萍 朱望维 ;活用教材 培养创新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1年第7期.

[2]张德勤;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冷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7期.

[3]阿布力克木.肉孜;《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能力的培训》[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28期.

[4]刘兴东;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享受快乐的发现之旅[J];数学教学;2011年第6期订购杂志.

[5]周明玉;小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J];江西教育·综合版;2010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审视学科特点儿童视角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未经旅行“审视”过的设计,是不可信的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基础化学学科特点及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现状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审视与当代发展探析
从儿童出发,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
关于国际法渊源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