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技能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2020-09-10 04:55韦竹园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培养现状与对策

韦竹园

摘 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内历史最早、根基最深的基础类高等专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该专业也需要面临许多新问题。本文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所面临的外部形势、自身的目标设定、课程内容等特点,从培养本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出发,尝试从教育理念、知识技能、训练模式三个方面构建一个既符合专业属性,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模式,目的在于让本专业的大学生得到“真才实学”,切实提高本专业质量的同时,亦能拓宽提升本专业的就业前景。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培养;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3;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1-0231-02

综观近几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供不应求”与“供大于求”的现象同时存在,而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在薪资待遇方面又能存在将近三分之二的差距,这就说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要想获得核心竞争力,必须对当下该专业的培养现状进行研究,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技能培养现状

1.招生扩大,质量降低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科中最基础、最传统的一个专业,从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时四百余所学校开设了这一专业,到2018年全国超过600所高校开设这一专业,可见该专业招生规模一直是逐年递增的。一方面,大量生源的涌入表明了生源标准的降低,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但是学校的师资和配套的教学资源却没能同比例增长,之前的小班教学变成了大班教学,有时甚至出现200人一起上课的情况,教师为了尽可能照顾到全班的学生,势必在质量上从简、从减,这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从客观层面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着“硬伤”。

2.目标单一,没有细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言以概之是:培养有扎实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可以适应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宏观目标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笼统、不具备操作性。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大学,因为目标的规限,会造成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同一化。例如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除了基本目标之外,还应该侧重于对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学习;独立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应该侧重于汉语言文字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专业的学习还应该培养一些潜能目标,如文学鉴赏能力、外文文献使用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让大学生人才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现有的教学目标显然横向延伸和纵向深入方面都比较缺乏,不能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3.实践不足,技能受限

汉语言文学专业四年的学习,大学生始于基础理论,终于综合应用能力。在第二年会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课程等,为第三年、第四年的实践实习打下基础。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意识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安排大量的理论知识、学术研究内容,并不太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展,前三年设定的实践课程比例不足15%,大多安排在第四年集中进行,忽略了技能培养的客观周期。

从就业方向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有新闻出版业的文学评论、科研机构的文学研究、文化部门的宣传工作和教育行业的语文教育。针对就业属性,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多是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出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系统的组织,不能全面训练学生的技能,也直接造成学生并不重视实践课程,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4.用人理念,挑战课堂

伴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各个行业的就业门槛也越来越高。自2011年至今,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以平均每年3%的速率增加,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万金油”的优势,正在被高精尖深专业的优势所取代。就业通道的狭窄和过高的就业期望让专业内的人才竞争呈现出白热化的态势。优秀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一线城市和高薪职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吸引力在下降;企事业单位倾向于选择“入职就能用”的员工,跨国企业还会在招聘时设置许多综合环节,如无领导会谈、多轮提问、模拟情境等,考察应聘者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潜力。这就迫使学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时,必须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但是受到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管理理念等影响,混合设置课程、专业课程比重大于综合实践课程等现状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技能培养对策

1.更新理念,在摸索中前行

汉语言文学专业悠长的发展历程在与新的时代相结合时,也会暴露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因此,需要确立该专业的发展方针,如理论有精度、应用有特色。让培养的中心从理论知识层面下移,以职业生涯规划入手,让大学生自入学伊始,就深刻的理解该专业的属性,学习程度所对应的的就业范围,自我设定学习的内容和能力培养的程度,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创造性的丰富专业的培养方式,除了课堂讲练之外,还可以设定专业比赛、模拟招聘等,让师生共同参与进来,逐步的更新对该专业的认识。

2.科学设置,理论实践并重

学校在专业目标与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详细的参考知识与技能这两个考察点,整合现行课程,增加适应社会实践的内容、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一般来说,目标与内容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两个原则,比较科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如将理论学习分为几个单项模块:汉语言史、语法学、语义学等,然后把职业教育、文化管理等,与专业的单项训练融会贯通成为综合训练模块,两个模块同时进行,考核论文也以综合题目为主,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再有,将实践课程均匀的分配在四年的课程中,遵循逐渐递增的规律,让大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形成都有一个科学的周期,有助于学习成果的落实与扎实。

3.预备教育,完善训练模式

在保证本专业学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应该开展训练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认真记录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优势、劣势,结合外部就业环境,单独设立“预备性”课程,让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去社会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然后回校做实习反思,循环往复,让学生获得职业技能、锻炼学生的职业品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范畴甚广的学科,有其普适性和特殊性。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认清专业外部的环境,从专业的内部寻根问源,找到现状背后的问题成因,进一步结合专业的定位与学校的性质,探索出从理念到行为有效的策略,不仅能够提升专业的含金量,让传统的专业焕发生机,还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国家。

参考文献:

[1]刘禺杉,刘伟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9(12).

[2]肖菲.关于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1).

[3]原昊,李枫.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下的模块实训模式刍议——以漢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0).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培养现状与对策
劳技教学让学生“动”起来的实践与探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新疆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汽车客运站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及建议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