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患者“共呼吸”
——记北京同仁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金建敏

2020-09-14 08:44
工会博览 2020年23期
关键词:医疗队病房医生

她是北京同仁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从病房到门诊,从医20年来,在每一名患者身上播种希望;她是北京同仁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曾带领12名 “战友”在荆楚大地书写了65天的抗疫 “战报”;她出身杏林世家,继承父母衣钵成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与患者 “共呼吸”成为其践行的从医宗旨。她就是北京同仁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金建敏。

成就感来自于治愈病患

上午8点开始接诊,金建敏早早就到了。

专家门诊、病房查房;组织专业组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参加院级疑难危重病例会诊;为学生讲授临床理论、示教诊疗操作,指导研究生收集资料进行临床科学研究……金建敏的工作听上去简单、流程化,事实上,有时单单一个疑难危重病例会诊,就把2个小时的时间占得满满当当。

平时的金建敏爱笑,面对同事的询问、病患的疑问,她总是先微微一笑,再逐一解答。一次接诊中,患者车祸后肺部有个阴影,陪同就诊的女儿问题很多,她挨个解答。觉得家属还不理解,她就拿出CT片插到观片灯上,说了一遍又一遍,而这就是她的 “家常便饭”。经常有病人到呼吸内科指名道姓地找她,前来就诊的70多岁的赵阿姨说: “我女儿的年龄和金医生差不多,感觉她就像女儿一样亲近。”

从医20年来,金建敏一直把 “医者仁心”作为事业的准则,对待病人热心耐心,对待工作孜孜以求。作为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今年48岁的金建敏可谓博学多才——2002年到德国杜伊斯堡—艾森大学医学院从事感染与免疫方面的研究;2009年获得北京市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2015年获得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专项资助……

荣誉、成功并不是偶然得来的,它靠的是非凡的实力与内涵的积淀。 “我的父母都是医生,从小耳濡目染。”说起如何与医生这个职业结缘,金建敏坦言,医生这个职业,最大的成就在于解除病人的疾苦,很神圣。于是,高考填报志愿,她选择报考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北京同仁医院,一干就是整整20年。行医20年,金建敏最让同事佩服的就是耐心、亲切的态度。对于慢性疾病患者,她尤其如此。 “呼吸系统疾病不乏慢性疾病、顽固疾病和不治之症,病人们都是常年受到疾病的折磨。每治愈一例病人,做医生的都会有很大的成就感。”金建敏说。

金建敏常常思考如何处理好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她看来,和谐的医患关系,应该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只有毫无保留地告知患者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进行交流,病人才会对你产生信任感,更好地配合诊断治疗。 “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对待每一名患者,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金建敏心里有本 “良心账”, “患者来医院看病,是以生命相托,我们一定要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信任。”

带领12名队员在武汉抗疫65天

2020年春天,对于金建敏而言,留下了太多的感动和记忆。身为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在接到驰援武汉的通知后,她在第一时间报名参战。 “虽然此行充满了未知数,但作为医生,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像战士一样冲上前线。”提起当时的场景,金建敏的声音有些哽咽。那一天紧急集结前往武汉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北京市属医疗队集结12家医院136名医务人员,化身天使,降临武汉。作为北京同仁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她带领12名队员在武汉抗疫前线奋战长达65天。

在武汉,北京同仁医院医疗队与北京市属医院援鄂医疗队共同承担了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部分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这些患者没有家人照料,除了承受身体的痛苦之外,还会有更多的焦虑、无助、恐惧和孤独感,惟一能见到的就是医护人员,这是他们最愿意依赖和信任的人。

起初,金建敏并不愿意告诉病人他们来自北京,怕病人觉得自己 “傲”。直到有一次,病人从她隔离服上的名字查到她来自北京,金建敏发现, “病人的眼睛突然就亮了”。在不少人心目中,首都的医生有权威,意味着病有办法了。后来,每当有新病人入院,她就会向大家自我介绍: “我从北京来,呼吸科的。”这句话,在患者间传递着信任,对金建敏则意味着责任。

在金建敏治疗的这些患者中,最让她难忘的是一位和医生 “斗智”的患者。金建敏告诉记者,这位患者每天通过手机上网搜集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和新的信息。政府刚刚发布的疫情信息、诊疗方案,他都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当医生查房时,就会提出各种专业问题。因为与金建敏有共同的德国留学背景,患者和她的交流相对其他医生更多一些。但这样会导致查房时间延长,更要忍受更长时间穿着隔离服憋闷的感觉,并承受体力透支的艰辛,但金建敏觉得这是值得的。

从喘不上来气,到重新顺畅呼吸,那种幸福和快乐是健康人体会不到的。为了患者的这种幸福和快乐,金建敏和危重症病房里的医护人员守护在患者身边,详细记录患者的心率、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一点儿都不敢松懈。

“主要是心累,即使离开了病房,脑子里不自主地想到的还是患者的病情。”当记者问到一线工作感受时,金建敏笑着对记者说,危重症病房里的患者病情重、变化快,必须严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患者的治疗方案刚刚确定好,病情却突然发生变化,金建敏他们就要立即调整方案。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患者在治疗期间甚至会多次发生。

发挥作用营造“学习氛围”,致力培养青年医生

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医技和医德双修的金建敏,在20年的从医生涯中,实现了自己应有的价值。

“学科要发展,技术要进步,人才是核心。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是搞好学科建设的关键。”金建敏坦言,一个好的学科,在人才结构上除了要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外,还要有中青年技术骨干作中流砥柱,有朝气蓬勃的后起之秀作基础和后盾,形成结构合理、梯次配备、素质很高的学科建设人才梯队。有过在医院工作经历的人都会知道,呼吸科是一个危害症患者多、工作强度大的科室,还常常和多种传染病打交道,很多轮转的大夫并不愿意留在呼吸科工作。 “要想留住素质好的青年医生致力于呼吸疾病工作,就需要想办法让他们感受到呼吸学科的魅力,从内心爱上这个专业。”

为了激励和培养年轻医生,作为病房三线医师的金建敏经常带领下级医师在病患床前仔细补充病史,细致进行各种检查,并逐一分析各项检查结果,条理清晰地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查房过程中,她经常提出问题,让青年医师认真思考,并鼓励他们查阅书籍文献后再一起讨论解决。

作为研究生导师,金建敏的愿望是: “先把年轻医师培养成为好的临床医生,之后再帮助他们成为好的临床科研工作者。”金建敏指导学生们认真设计临床研究课题并付诸实施,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和解决困扰患者的临床问题。 “个人以为,书写科研论文的目的是与同行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经验。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患者资源,我们需要更为精良的研究设计,得出更多来自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让更多患者从研究成果中获益,也让世界更多聆听来自中国医学界的好声音。”金建敏微笑着说。

猜你喜欢
医疗队病房医生
最美医生
援非医疗队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换病房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