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学情视角的古文教学“问学”模式

2020-09-15 16:29徐慧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问学古文学情

徐慧

刘开在《问说》中说到: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换句话说,没有“问”就不会有发现,也不能引领学习;没有“问”就不会激发思考,阻碍深入学习;没有“问”,就不会有反思,也不能总结经验教训。所以“问”应该是实现真正的“学”的重要媒介。

在教学中,“问”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问题。那么在新课标提倡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什么样的“问”才能实现古文教学的“真学、深学、会学”。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植根学生的学情,从三个方面来加以阐释。

一、基于学情视角的“问”,因材施教实现“真学”

学情视角是教师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考察课堂教学的教学视角。它是教师分析课堂教学效度和信度的重要标准。学情视角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是对学生整个学习情况的一种综合分析和判断,体现的是从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到课堂教学评估的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关注。

当下古文教学的“学情”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上,学生可以对课文进行流利的解释,似乎没有任何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可是当真正接触到课文的知识点时,学生就原形毕露了。原来学生的“流利”是借助了各种参考资料的帮助,他们只是拾人牙慧而已。

这就需要我们基于学情来设计一些可操作的、能强化知识点的问题,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难点。问题的设计要区分难易:既要有通过查阅资料就可以直接完成的,也要有需要动用知识的迁移才能解决的。从而实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展示的机会,同时还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所以学案的设计要既有课文的语段翻译,也有文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还有知识点的迁移应用,即课外扩展。以上内容都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来完成,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通过学生的交流展示来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中,以问题作为讲解的重点,对学生适时地加以点拨,让教学的重难点来自于学生,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才能更有实效。

二、立足文本赏析的“问”,依“纲”施教实现“深学”

在传统的古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比较关注对“文言”的理解,而忽略了对“文章”的分析。由于教师过多地关注文言知识,导致学生对古文学习的总体印象就是翻译和背诵。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了古文学习的兴趣。其实教材中所选的古文大多是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章,这些文章既是古代圣贤们思想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萃,无论在构思立意还是写作技巧上,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他山之石”;其次从文言学习考查的要求看,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古诗文考查有明确的“鉴赏评价”的能力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针对文章构思立意、思想感情、人物塑造和表达技巧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如在教学《唐宋八大家散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比较唐宋八大散文家的写作风格,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对文章有深入的挖掘,以实现深入学习古文的目标,这也正好契合了高中语文新课标有关“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生对作家作品有更加全面的认识;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自主生成思维导图,明确作家的风格。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小试牛刀”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根据这些作家的写作风格,借鉴其中一种或多种技巧,仿写一段文字,以实现学以致用。

依托语文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设计教学问题,能提纲挈领,让教学有方向,更好地实现对文章的深度解读。

三、形式多样的“问”,才能使学生实现“会学”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这句话揭示了“问”对“学”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发挥“问”的功效呢?我认为,可以在问的形式和内容上下功夫,兼顾两者的特点,让学生的“问”变成“学”的抓手,在“问”中有所“学”,以“学”促进“问”。如问“教材”。即设计教材中可以找到解决方法或获得答案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明确文本解读的重要性;问“资料”。将问题延伸到课外,借助课外资料来完善和丰富答案;问“同学”。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即通过生生讨论和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实现相互促进;问“老师”。有些问题具有针对性或代表性,学生由于知识阅历的限制,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和理性归纳,实现“不悱不发,不愤不启”。

同时针对任务群学习的要求,还可以设计一些由“单篇”过渡到“群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问题。如“问作者”。探究作家的作品风格及其形成原因,设计任务群——作家作品研习,先推荐阅读作家的其他作品,通过阅读来感悟,然后再推荐阅读针对作家的评论文章,通过“百家争鸣”的方式,对作家作品及风格实现更加全面和理性的认识。

“好问则裕”。不同对象的“问”,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从而打开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开拓了学习眼界,总结了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会学”。

基于学情,植根于学情的教学实践,能更好地实现古文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在教法和学法上的多样化尝试,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模式当然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問题设计的规范性和时效性等,这些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问学古文学情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称象
嫦娥奔月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问学模式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让学生在课堂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