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以养德 百善俱兴

2020-09-16 06:41胡承山
雷锋 2020年9期
关键词:节约雷锋浪费

胡承山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不久前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2015年中国城市餐饮业餐桌食物浪费量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对此,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近日,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的重要指示,脑际不禁浮现出雷锋当年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的事迹和形象。雷锋有一句名言:“在工作上,要向水平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他每次吃完饭,都把洒在桌子上和地面上的饭粒打扫干净,送到猪食缸里。他的“节约箱”装满了平时随手捡来的各种废旧物件。遇到要用的时候,他就从箱子里找出来适用的东西,实在用不上的再拿去卖掉,得来的钱全部缴公。雷锋曾说:“穿破的衣服补好了再穿,省下的衣服交给国家,既减少了国家的开支, 又发扬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可见,雷锋俭省节约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人民更幸福、国家更富强。

节俭戒奢,不仅事关个人德性,而且制约国之兴亡

战国时期,秦穆公问属下才士由余曰:“古之明王得国失国何以故?”由余答曰:“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北宋司马光云:“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他专门写过一篇教子文章《训俭示康》,强调“有德者,皆由俭来”,告诫儿子要“以俭立名”,不要“以侈自败”。清人朱柏庐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个馒头、一块面包摆上餐桌,都少不了从种到收,再到磨成面粉、发酵蒸熟的漫长过程,无不凝结着千百人的辛勤劳动。生活中看起来不起眼的寻常之物,也是多少人付出大量心血汗水才创造出来的。珍惜它们,实际上就是对劳动的珍惜,对劳动者的尊重。“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奢则肆,肆则百恶俱纵。”这些代代相传的勤俭格言清楚地表明,俭省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治国安邦的法宝和提升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途径。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通常,我们总讲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似乎两者都是值得炫耀的优势。但是,如果从资源占有率上讲,用14亿人口去平分地大物博,那就成了地少物薄,恐怕就不能那么乐观了。据资料统计,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水平的1/2或1/3。比如,我國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我国耕地人均约1.4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前一个时期,由于经济增长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增长快,浪费大、污染重,不仅严重损害了资源,也严重损害了环境。如果不走资源节约型的路子,长此以往,不仅我国的资源难以支持经济持续增长,而且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难以得到保障,造成的社会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习近平总书记早在主持浙江工作期间,就多次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句话告诫人们,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控欲节用。家底薄、东西少,又不能像帝国主义国家那样去抢夺别人的财富,出路只能有一条,就是靠要精打细算,能省则省,尽量节约。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忘记了老祖宗讲的“强本节用”的道理, 还存在不少大手大脚的浪费现象:办公室里的电灯、空调整天开着;集体食堂的泔水桶里经常有倒掉的馒头、包子,饭店里的餐桌上经常堆着没吃完的剩饭剩菜,甚至在马路边上的垃圾箱里,也经常看到被扔掉的面包、油条。考虑到当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正处在夺取最后全面胜利的决战决胜关键时刻,这样的浪费现象就更在必须彻底扫除之列了。

崇尚节俭,才能提高人自身的文明素质和内在幸福感

有人说,消费能刺激生产,而且挣的钱是属于自己的,如何消费是个人的自由。诚然,消费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消费“一是为了生存,二是为了享受,三是为了发展和表现自己”。2019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8%。商品的丰富,销售的旺盛,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欣欣向荣的好形势,反映了人民“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好生活,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论什么时候,扩大内需、增加消费,都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商品经济的本性,就是通过提供不断花样翻新的产品和服务,来获取最大的利润。因此,不断刺激各种需求和欲望,在消费者中制造无中生有、有中生大、敢于“剁手”的购买欲,就成了商家重要的的营销手段。这种“促销”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后果,那就是在部分人群中形成了不恰当的攀比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和过度性消费。有人为了炫富、摆阔、有脸面, 一味追求超前消费,甚至寅吃卯粮,靠借贷买下了许多用不上、用不完、堆积越来越多的“剩余物资”。这种追求虚荣、盲目占有的消费理念,疯狂购物、无节制花钱的消费行为,表面上形成了需求旺盛、生活提高的现象,短期内也可能促进经济发展,但实际上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财富的肆意挥霍,必定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后患,是难以持久的。

还应该看到,任何消费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作为文明社会的合格公民,都有义务做一个“负责任”的消费者,自觉承担起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对扶危济困共同富裕的责任。对于个人来说, 消费的目的也不应该仅仅是从购买和占有中享受一时的快感,而是要通过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双重满足,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和内在幸福感。雷锋当年虽然过的是节衣缩食的日子,但他照片中展现的发自内心的笑容表明,他精神的充实感、内心的幸福感,绝对是今天那些锦衣玉食、挥金如土的人无法企及的。因为那种一味争强好胜的“土豪式”消费,必然在与他人的攀比中陷入“同质化消费”的焦虑与紧张,造成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花钱买罪受”。在现实中,用未来的钱买现在的享受,已经让一些使用“套路贷”“校园贷”等金融产品的年轻人付出了沉重代价。

“俭则智荣,奢则愚耻。”人类历史证明,走向现代化既要物质丰富,更要精神高尚。因此,越是文明进步, 越要节约成习。现在我国资源短缺,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即使将来资源紧张缓解了,生活更加富裕了,也应当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保持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那种竞相奢侈的表现,从道德层面看,无论对国格还是个人的人格,都是一种损害。因此,必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我们惟有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这些要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制止餐饮严重浪费现象的指示,处处向雷锋看齐, 自觉做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才能真正创造和享受美好的生活。

猜你喜欢
节约雷锋浪费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致敬新时代雷锋
节约
这样的节约要不得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节约
爆笑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