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020-09-16 06:34户锦柏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渗透途径爱国主义小学数学

户锦柏

摘要: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数学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育人观念,积极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助力。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丰富的数学史料、讲述数学家故事、习题讲解这三大途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自觉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爱国主义;渗透途径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党十八大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我国的根本教育任务,要求广大教育者要贯彻落实好这一根本教育任务,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提到,立德首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此外,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在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其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以上可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青少年是有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要想将其培养成合格,甚至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使他们自觉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远大理想。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性

一直以来,人们把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割裂开来,认为德育教育是班主任或者思想品德科目的教学内容,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并无过多关联,只专注于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模型思想等即可。事实是否如此?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这里说的课堂教学,并不限于思想品德课堂,包括数学、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此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數学教学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材是落实教育目的以及新课标要求的有效载体,我们可以看到,新编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穿插着许多有关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能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能让学生感受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除此之外,在例题与习题编排方面,新教材与时俱进地引用了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以及祖国的大好河山等作为题目材料。这就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

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准确把握住教育的大方向,认真、仔细研读数学教材,挖掘其中隐含着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做到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一)通过丰富的数学史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史料,主要以“你知道吗”的形式编排,根据江献《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调查分析》一文可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共有39处“你知道吗”,例如,五年级下册第92页涉及的史料为“大约在两千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书中说:‘方田术日,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其中‘方田是指长方形田地,‘广和‘从是指长和宽。也就是说:长方形面积=长×宽。还说:‘圭田术日,半广以乘正从。就是说:三角形面积=底×高+2”。六年级下册涉及的史料为“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bi)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约是它的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这一成就比国外大约要早1000年。现在人们用计算机算出的圆周率,小数点后面已经达到上亿位”。

教材中蕴含着的这些丰富的数学史料,有力地阐明了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以及我国古今数学家在推动数学发展中做出的杰出贡献。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教材中有说服力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学生生发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学好数学的宏愿。

(二)通过讲述数学家故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擅于利用我国古今数学家的爱国事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向他们看齐,促进学生生发为促进祖国的发展而奋发向上的决心。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虽有涉及相关数学家,但介绍较为简略,一般是介绍数学家所做的贡献、获得的成就,极少涉及数学家的成长背景以及成长故事。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时,事先搜集相关资料,为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做好充足的准备。

例如,五年级上册《因数与倍数》一课,其中有涉及陈景润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这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的知识,教师可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向学生讲述陈景润相关爱国故事——1977年,陈景润收到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来的一封信,信中内容为邀请陈景润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并在大会上作数学学术报告。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也是一个极大的荣誉。因为参加会议的大都是中外赫赫有名的数学家。然而,陈景润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为什么呢?在给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回信中,陈景润是这样写的:“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却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除了陈景润之外,数学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实际向学生讲述刘徽、祖冲之、朱世杰、华罗庚等数学家的爱国事迹。向学生讲述这些故事,不但能有效缓解学生的上课疲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让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自觉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觉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三)通过习题讲解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前文提到,新教材在例题与习题编排方面,与时俱进地引用了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以及祖国的大好河山等作为题目材料。教师可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渗透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例如,三年级下册《多位数乘以两位数》一课中的“练习十一”有这样一道题:中国“天宫一号”载人航天器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绕地球16圈,需要多少分钟?在讲解这道题时,数学教师可适当渗透我国的航天航空所获得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结语

数学教师要改变德育是班主任或思想品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错误观念,把“立德树人”作为己任,积极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并积极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教师在渗透相关德育知识时,要把握一个度,避免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渗透德育,导致“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张金奎.一切为了祖国——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J].考试(中考版),2004(09).

[2]高小红.小学数学中融入数学家事迹的教学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3]江献.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调查分析[J].内江科技,2016(02).

猜你喜欢
渗透途径爱国主义小学数学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德育渗透探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