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研究
——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为例

2020-09-17 09:54沈思琦章杰文姚俊生高级会计师唐青龙广州大学财务处广东广州510006
商业会计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专项经费投入产出科研机构

沈思琦 章杰文 姚俊生(高级会计师) 唐青龙(广州大学财务处 广东广州 510006)

自广东省政府2015年率先开展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广东省各级财政部门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不仅革新生均拨款方式,还加大专项建设经费的投入,但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利用好财政专项经费,使其真正发挥成效,成为目前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于教育经费投入产出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国外学者大多从实证方面对教育经费如何更好配置进行研究。Filmer(1999)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与产出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John(2004)认为,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有利于教学科研活动的实际产出,且这种实际产出的效率存在边际递减效应。Abbott等(2003)用科研成果转化程度衡量产出,结合DEA模型研究了澳大利亚公立大学教育经费投入产出的问题。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衡量高校教育投入产出的重要标准是科研成果转化。此外,由于国外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大部分来源于私人基金等,而非国家财政,因此,对国家财政部门设立专门用于支持高校的发展资金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方面。

相较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李月婷等(2014)则结合专项经费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评两个方面,认为必须优化专项资金的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龙英等(2015)在肯定高校财政专项经费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认为通过革新专项经费拨款体系、提高预算的准确性也很有必要。邓彦、吴迪(2017)分析了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专项经费的管理模式,认为应从高校发展的内涵出发,着眼于学科能力提升,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控制好实施目标。尹学东等(2018)认为随着教育经费的持续投入,如何在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同时,考虑不同专业的特性,促进专项资金投入更具效率很有必要。

二、高水平大学建设投入产出的相关问题

(一)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经费的概念

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经费隶属于高校教学经费。一般意义上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是指由财政部门专门拨付给高等院校的、用于特定项目建设或特定目标实现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财政资金,具有专款专用、专门核算的特点。广义上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是指高校在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促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类费用。而实践中,高校中的某些经费支出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并不产生紧密的联系,比如新增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支出。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的概念太过于广泛,难以对其进行准确定义,一般认为只有直接用于高水平建设、提高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支出才能被认定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因此,准确厘清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的概念,划清经费使用上的界限,才能较为准确地总结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率。相较于广义上的定义,实践中关于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的解释更合理、准确,故本文选取实践中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的概念展开分析。

(二)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的构成

一般而言,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主要包括人员经费(专门用于核定高水平人员工资福利等)、学科能力提升经费、服务地方社会能力经费、学生培养经费、国际交流合作经费、综合能力提升经费等。由于某地方高校属于综合性大学,不同学院、科研机构等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的侧重面不同,为更好地衡量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的投入产出比,本文选取“学科能力提升经费、服务地方社会经费、学生培养经费、综合能力提升经费”作为支出范围,同时考虑到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将科研项目立项数、发表高水平论文数作为产出的衡量标准。

三、研究模型相关问题剖析

本文选取的数据来源于某地方高校2017—2018年两年的财务核算支出数据,仅指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直接相关的学院、科研机构等的经费支出,人员经费支出不在统计范围。

(一)目标变量的选取

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参考尹成东等(2018)的研究方法和样本数据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学科能力提升经费、服务地方社会能力经费、学生培养经费、综合能力提升经费”的支出作为衡量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的投入变量,再选取科研项目立项数作为衡量的产出变量,具体变量如表1所示。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手工收集2017—2018年两年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投入使用数据,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数等。为更科学、合理地衡量投入产出比,避免数据的失真和更具代表性,将两年的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

由于不同学院、科研机构在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投入产出方面的贡献不同,为保证数据模型的科学性,本文将学院与科研机构进行了划分,对收集到的经费投入数据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学院为主,另一类以科研机构为主;其他职能部门缺失相关数据,不涉及科研项目成果等统计,从而不列入统计研究范围,进而保证数据模型的针对性。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描述性分析

由于手工收集的数据量较大,所以在SPSS中导入手工收集的变量数据,得到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二)科研项目立项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投入的实证结果

1.相关性分析。由于该样本高校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时间较短,相关经费投入数据存在一定特殊性。为提高数据分析的科学性,本文通过选取多个变量,从不同方面进行回归分析。为保证数据模型的有效性,本文使用Stata软件对选定的变量进行Person双侧相关性分析,具体结果如下页表3所示。

通过Person相关系数检验发现,学科能力提升正向影响科研立项数。此外,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都小于0.3,说明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得到了控制,因此进行回归分析模型的构建具备可操作性。

2.回归结果分析。利用Stata软件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相关经费数据与科研立项数量做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如下页表4所示。回归模型(固定效应)的R2为0.3879,即本文选取的四个变量在38.79%的程度上解释了科研项目立项数的变化。而回归模型的F检验统计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整体回归模型在1%的置信水平上有效。学科能力提升经费、学生培养经费、综合能力提升经费对科研项目立项较为敏感。人才培养经费投入的产出最高,有助于培养高水平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提高研究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科研项目。服务地方社会经费投入对科研立项数影响不显著,这与其被限定用途相关。

表1 变量界定

表2 描述性统计量结果

3.稳健性检验。参考其他相关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对于投入产出的选取衡量标准进行二次选择,本文选取每自然年度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作为衡量产出的替代变量。可以更全面、综合反映高水平建设的提升。回归结果显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较为显著,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相关结果仍然支持上述论证。

与表4的结果相比较,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各项经费的关系存在共同点,也存在差异。没有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的投入,科研项目还可以获得3个单位,而发表的高水平文章数量却呈反向下降趋势。因此,本文认为,相比较于科研项目立项数,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的投入短时间内能够刺激更多高水平文章的出现,在短时间内的效应更为明显。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该地方高校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需要大力持续的投入才能见到效果。

4.学院与科研机构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投入产出异同。(1)划清教学部门与科研部门的界限。由于该地方高校为综合性高校,教学学院较多,而相关的科研机构也较多。因此,将样本数据进行划分,分析学院与科研机构的投入产出差异。本文以教学和科研为限,划分相关部门,并通过SPSS软件中系统聚类分析证明划分标准的科学性,因此,将样本数据分为教学学院和科研机构两类。(2)回归结果分析。利用Stata软件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各项经费投入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其具体结果如表6所示。

表3 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4 回归结果

表5 稳健性检验结果

表6 回归结果分析

将该地方高校的部门划分为学院和科研机构后进行分析,上页表6中回归模型的R2分别为0.4466和0.6307,即选取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变量能够在44.66%和63.07%的水平上解释科研项目立项数据。根据上页表6不同部门样本的数据分析结果,F统计量分别为6.6581和10.6733,其显著性水平均小于5%,说明整体模型构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仍有效。就整体而言,学科能力提升经费和综合能力提升经费对科研项目立项较为敏感,在教学学院方面,每增加1万个单位的学科能力提升经费投入,科研项目立项增加0.148个单位,而综合能力提升经费的投入对科研立项数增加的效率更高,每增加1万个单位综合能力提升经费的投入,科研项目立项数相对应增加0.279个单位;教学学院在服务地方能力提升方面的经费投入则对科研项目立项数的影响最小,甚至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教学学院的重点是人才培养而非服务地方社会;而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对科研项目立项的敏感度不高,仅为0.0998,不及学科能力提升经费、综合能力提升经费的投入敏感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样本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并不十分出色,培养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高水平大学建设开展的时间不长,难以看到人才的成长,但也提示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是一个综合上升发展的过程,不仅要重视科研能力,还要重视人才培养。

相较于学院的结果,科研机构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投入方面的产出敏感度更低。学科能力提升经费、服务地方社会经费、学生培养经费、综合能力提升经费每增加1万单位的投入,其产出分别为0.0279、0.0777、0.0064、0.0727个单位。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样本高校科研机构的高水平发展道路仍然很长,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科研机构的各项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的投入在产出方面不高,特别是学科能力提升、综合能力提升方面的投入产出比更低,仅为学院投入产出比的三分之一。

上述两者回归的分析结果显示,该地方高校的科研机构在高水平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并不如教学学院明显。该地方高校的科研机构科研能力大多依托于学院建设,甚至共享师资,缺乏专门高水平研究人员。而该地方高校的科研机构大多是在开展高水平大学建设后成立的,成立时间不长,师资力量薄弱,研究能力亟待加强,因此在产出方面的贡献不高。以科研促教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仍是高校未来努力的方向。研究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所以,并不能就此简单否定科研机构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增强实证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进一步选取每自然年度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作为科研项目立项数的替代变量后进行回归分析。发表高水平论文数可以更好地反映高水平建设的效率,在短时间内的效果更强烈。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各项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的投入与发表高水平论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依旧存在,其主要检验结果仍然支持上述实证分析。

五、结论

通过对该地方高校的实证检验后,就整体而言,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高校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产出水平较高,整体实施效果稳中有进。进一步区分学院和科研机构后的实证结果显示,高水平大学建设对于不同类型的部门,侧重点不同。但就总体来说,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的投入更能促进教学部门的发展。因此,在保证正常的教育经费投入之外,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应该考虑不同类型部门的实际需要,而非“大锅饭,人人分”。在切实考虑教学部门和科研机构的真实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将专项经费的效益做到最大化,提高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进而促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具体来说,一是改变目前经费预算的下拨机制,应该由项目负责人或学院、科研机构负责人提交经费的具体使用计划,明确本部门的发展规划,绩效目标,再由主管部门合理分配资金,做到科学合理地结合预算实现既定的目标。二是严格约束专项经费的使用,真正做到专款专用。三是部门发展应有规划,做好每一阶段的任务,花好每一分钱,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猜你喜欢
专项经费投入产出科研机构
逆行者的武汉
新环境下地质项目专项经费监督与管理分析
新环境下地质项目专项经费监督与管理
浅谈高校专项经费管理问题与对策
浅谈高职高专经济数学投入产出分析教学改革
浅析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管理
新预算法细化规定下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管理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