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盎然美不胜收

2020-09-21 08:34张灵波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秋蝉郁达夫感情

张灵波

中国文化的特有气质决定了文人墨客对“秋”情有独钟,咏秋之作汗牛充栋、蔚为壮观,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自问世以来一直传诵不衰,读之如啜香茗,余香满口,回味无穷。历来的论者对其魅力之因多有论述和探究,或归结于思想精粹,或归因于意境隽永,或侧重寻求语言的魅力,等等。后来,郁达夫也写下了大量为人所称道的古体诗佳作,他本人对古典诗歌的内在积淀和修养影響着其他文体的写作,刘海粟曾评论到:“从气质来讲,他是个杰出的抒情诗人,散文和小说不过是诗歌的扩散。”《故都的秋》可谓是一篇诗一样的散文,一首散文中的诗歌。

一、真挚浓郁的感情美

散文艺术感染力“最大因素却在情感的浓厚”,郁达夫的散文带有比小说更直接更鲜明的“自叙传”色彩,更裸露的真性情。郁达夫年幼丧父,中年丧子,抗战前与爱妻离异,抗战中母亲被日寇炸死,兄长亦死在日伪的屠刀下,特殊的生命经历造成了他抑郁、孤独、多愁善感的个性,沉郁、悲愁、伤感也成为他作品的感情基调,《故都的秋》就具有代表性,作者把个性和深情渗透于字里行间,将景、物、人一一抹上主观感情色彩,处处发出带着强烈个性的音符。

作者以情驭景,以景生情,将内在情感外化为几幅秋色图,每幅图都浸透了作者深切的感情。作者写牵牛花时认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因蓝色本给人深沉宁静之感,宜于静对,其还要在牵牛花底,陪衬“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从而把清幽、萧索的秋天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一切景语皆情语”,读者也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冷静、孤独的感情暗流。作者还特别注明“了”字念得很高很长,从而借路人的长叹强化文章的情感氛围。郁达夫是至性至情之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然而人到中年,历经家国巨变,心境渐趋平和,他提倡“静的文学”,因而清静悲凉的秋味与他此时的心境十分吻合,作者之所以对故都之秋怀着宗教般的情感,是因为故都之秋正吻合作者心境,或者说,作者深沉、伤感、孤独的心境和冷落、萧索、闲静的故都之秋紧紧相融,蕴蓄的情感和北平的苍凉是那样的谐和,让他沉醉,原本潜藏在内心的压抑感得到释放,他感到轻松与畅快,以至假想能留得住北国的秋天。

他曾说:“现代散文最大特征是每个作家的每篇散文里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来得强。”《故都的秋》就是从作者心里缓缓流出来的,流成了一首对故都之秋的悲歌,一支对北平秋天的恋曲。

二、自然和谐的音乐美

“四季的来复,阴阳的配合,昼夜的循环,甚至于走路的一进一出,无一不合于自然的韵律。散文于音韵之外,暗暗把这意味透于文字之间。”短促的句式,使人感到急风骤雨般的气氛,或者给人灵动欢快的节奏感。长而散的句子节奏感缓慢,却适合于娓娓地叙述和绵绵地抒情。本文属于后一种,其语言节奏像一首二胡曲,舒缓低沉,读后还余音袅袅,引人遐思。比如“不单是诗人,就是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天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这里长句和短句错落有致,语势的流动徐急参差,娓娓道来,行文如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如叮咚作响的山泉,不求渲染却独有一种情韵扣人心弦。

文中还多用反复的句法结构,一唱三叹,节奏明快。比如:“北国的秋天,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还有“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些句子复沓往复,句势舒缓又富于变化,极富韵律感,一方面强化了读者的印象,一方面又营造出强烈的抒情节奏,有力地表现出作者感情的深沉和强烈,语言形式和情感内容完满地交融,可谓声情并茂,一唱三叹。

三、体物入微的细腻美

朱自清曾谈到过,好的散文“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亲身经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作者潜入其中,观察细致,思索深切,故写秋色能处处从细处着笔。文中景物多是细小琐碎的,常为人所忽视,如驯鸽,几根秋草,蓝色牵年花,扫帚的丝纹,落蕊、秋蝉的残声等,但它们对于故都的秋又极富表现力。“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平淡中见奇崛,形于笔端。写一片飘零的槐叶打动情意,一声秋虫的哀鸣牵人心魄,一句路人的叹气引人共鸣,作者用细致的笔墨层层铺叙,写尽忧思孤独,诗味十足,回味无穷。

作者还善于写瞬间极微妙的感觉,善于把握最细微的生命在旦夕颤动的心灵感受,为语言增添了细腻真切的色彩,比如作者看到扫街后灰土上扫帚的丝纹,“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这种常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微妙感觉,作者抓住了,并将这种精细体察后的感受移情入物,既显得清新,又笼罩着一层古城的沧桑与颓唐,让人感受到清秋的清凉和人生幻灭之感,从而使文字呈现出细腻柔婉的审美特点。

四、明丽蕴藉的画面美

郁达夫用精粹凝练的文字,清新明丽而又含蓄蕴藉的画面展示出故都之秋清丽、宁静而又略带伤感的美,文中共描写了五幅画面: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人叹秋、秋树秋枣,这五幅画中作者选取了几乎臻于完美的风物景致,利用光与色的巧妙搭配,或拟声,或摹形,或绘色,使画面格外明丽、清新。作者仿佛是一个绘画大师,他巧于设色,所描写意象其色调多是冷色调的,像屋色、茶色、天色、鸽子色、树色、花色、灰土色、落蕊色、青布单衣色、雨色……这些冷色调本来给人以沉静悲凉的感觉,再加上作者反复渲染,情感基调得到不断升华。作者也是拟声的高手,“像花而不像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用遍地的落蕊来渲染浓重的秋意,用视觉来刻画大自然的“静谧”,且用听觉和味觉不同感觉去体会这种意境,“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敏感的作者感到了“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点点”和两个“极”字把静寂的环境和恬静的心境表现得入木三分。

再如,写在院子里坐着听到驯鸽的飞声以及到处听得到的“秋蝉的衰落的残声”,都是以动衬静,与“鸟鸣山更幽”的境界相同,可见作者体悟之细之深和表现手法的高超。这些画面中的许多意象内蕴深邃又耐人寻味,它们大多可以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比如:“浓茶”“一椽破屋”“驯鸽的飞声”“落蕊”“秋蝉”“衰草”“雨后的斜桥影里”……总让人不由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甚至秋瑾的绝命诗“秋风秋雨愁煞人”。

总之,《故都的秋》以真挚浓郁的感情、自然和谐的节奏韵律、体物入微的细腻美、明丽蕴藉的画面成就了一篇真正的美文,展现出美不胜收的诗性美,达到了“物”与“我”完美交融,显示出作家卓越的才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实验学校(215600)

猜你喜欢
秋蝉郁达夫感情
村口那座山
秋蝉礼赞
贵人
蚂蚁和秋蝉
带着感情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带着感情
秋蝉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