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林系列无性系油茶引种栽培实验初报

2020-09-22 08:47江海蓉吴剑吴山忠刘林张朝晖陈韩英李碧蓉
安徽林业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保存率冠幅黄山

江海蓉 ,吴剑 ,吴山忠 ,刘林 ,张朝晖 ,陈韩英 ,李碧蓉

(1.歙县歙西国有林场,安徽 黄山 245061;2.徽州区林业局,安徽 黄山 245061)

产量是衡量一切植物引种栽培经济效益的标志,它是在特定的栽培环境条件下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避免油茶(Camellia oleifera)良种推广中盲目引进外来品种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1],开展油茶引种栽培区域性试验,观测筛选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生长的高产优质良种是油茶良种推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2010 年,歙县歙西国有林场着手承建歙县省级油茶良种基地,该基地建有油茶区域实验林4 hm2,配置油茶对照试验品种54 个,其中从湖南省林木种苗繁育示范中心引进湘林系列无性系品种34 个。通过对区试林内湘林系列油茶无性系品种的生长适应性及初果产期产量的持续观测和比较,以期筛选出适应本地气候环境且丰产稳产、性能好的无性系良种。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歙县歙西国有林场岩寺管护站里光山,属黄山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地处118°22′20″E、29°50′18″N,海拔 140~200 m,坡度 10°~20°,成土母岩为紫色砂岩,土壤为红壤、黏土,土层厚度40~100 cm,pH 值5.0~6.5。境内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全年日照时数1 963.2 h;年平均气温16.3 ℃,极端最低气温-14.1 ℃,极端最高气温40.8 ℃;年平均无霜期240 d;多年平均降雨量1 670.1 mm。气候有“春寒多变,梅雨显著,秋高气爽,伏秋多旱”的特点,总体能满足油茶生长所需的光、热、水等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是油茶北亚热带分布适宜区。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材料由安徽省林木种苗站推荐,2011 年3 月从湖南省林木种苗繁育示范中心引进的湘林1 号等34 个油茶无性系1 年生容器嫁接苗,苗高10~15 cm,每个品种36 株。采用本地黄山市林科所选育的黄山5 号同规格无性系嫁接苗36 株作为对照。

2.2 试验方法

田间设计按随机区组排列,长方形配置,每个重复为一个大区,分6 次重复,每个品种1 次重复种植6 株,所有参试品种均为36 株。按南北向种植,株行距2 m×3 m,区试林四周种植长林系列品种2 行以上作为保护行,在种植的同时现场画好品种配置图,便于后期观测。造林后所有参试品种除采取相同的除草抚育和施肥管理,均不进行补植和修枝整形。

3 结果与分析

3.1 造林第2 年生长适应性比较

2011年3 月下旬造林,2012年10 月实地调查所有参试品种的保存株数及初花株数,逐株测定地径、树高和新梢生长量。详见表1。

表1 相林系列油茶品种造林第2 年保存率及生长量测定

3.1.1 不同品种保存率比较

由表1 可知,引种栽培第2 年后,对照黄山5号保存率为86.1%,所有参试湘林系列无性系品种平均保存率仅为57.9%,70%以上的有湘林1、115、169、351、36、47、352、69、78、82 号,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湘林39、58 号保存率在10%以下,表现出极不适应的特性。由此可见,湘林系列无性系油茶不同品种在皖南低山丘陵地区的生长适应性差异显著。

3.1.2 不同品种树体生长性状指标比较

由表1 可知,对照品种黄山5 号平均地径1.1 cm、平均树高68.0 cm,第2 年新梢28.1 cm。引种的湘林系列品种中:保存率达70%以上且平均地径≥1.0cm、平均树高≥64 cm 的有湘林 1、115、169、351、36、47、352、69、78、82 号 10 个品种,第 2年新梢均达23 cm 以上,树体生长与对照相差不大;湘林58 号平均地径0.6 cm、平均树高23 cm,第2 年新梢生长仅2 cm,表现出极不适应当地生长的特性;湘林39、65、81 号3 个品种平均地径在0.9 cm 以下、平均树高在 56 cm 以下,第 2 年新梢24 cm 以下,树体生长较差;其余品种长势一般。综上可知,引种的湘林系列各品种树体生长性状指标差异较为显著。

3.2 主要品种初产期树体结构及产果量指标分析比较

引种栽培3 年后,持续观测保存率达70%以上且比较适应当地立地环境的湘林1、115、169、351、36、47、352、69、78、82 号 10 个品种的挂果量,根据历年挂果情况开展直观筛选,选定持续挂果较多的湘林 1、69、78、169 号 4 个品种和对照黄山 5 号重点测定年挂果产量,每个品种在保存株数中随机抽取6 株予以标记固定,2016—2018 年连续3 年在霜降前后单独采果、现场称重逐品种予以登记。具体产量详见表2。

表2 湘林系列主要品种初产期树体结构及产果量指标比较

理想的树体结构是油茶实现丰产目标的关键。油茶冠幅的大小,是决定其吸收利用光能多少的重要因素。冠幅大、冠层厚的品种,便于吸收和利用更多的光能,从而达到丰产目的。由表2 可知,进入初果产期后,与对照黄山5 号相比较,湘林1、69、78、169 号地径生长均能达到或超过对照。从树高和冠幅指标分析,湘林169 号平均树高1.48 m,比对照矮14.9%;平均冠幅3.74 m2,比对照大18.7%,表现出自然矮化、自然整形的特性;3 年平均产果量1.79 kg/m2,超出对照22.6%。湘林1 号平均树高1.98 m,高于对照13.8%;平均冠幅2.16 m2,比对照小31.4%,表现出自然向上生长、冠层厚的特性;3 年平均产果量1.70 kg/m2,超出对照16.4%。湘林69 号平均树高2.02 m,高于对照16.1%;平均冠幅2.81 m2,比对照品种小10.8%;3 年平均产果量1.24 kg/m2,低于对照15.1%。湘林78 号平均树高2.04 m,高于对照17.2%;平均冠幅2.29 m2,比对照小27.3%;3 年平均产果量1.31 kg/m2,低于对照10.3%。

4 结论

通过对湘林系列油茶无性系品种8 年来的引种栽培和观测,特别是2016—2018 年连续3 年对其树体结构指标和挂果量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湘林 1、69、78、169 号无性系品种 3 年平均产果量均能达到油茶良种选育“年平均冠幅产果量1.2 kg/m2以上,最低年不低于0.8 kg/m2”的筛选指标要求[2],是较为适宜皖南低山丘陵地区气候环境发展的优良无性系品种。

按照油茶良种选育“连续4 年平均冠幅产果量1.2 kg/m2以上,最低年不低于0.8 kg/m2,平均单果重20 g 以上,鲜果出籽率40%以上,平均鲜果含油率6.4%以上,种仁含油率45%以上,油酸含量78%以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0%以上,果实炭疽病发病率低于3%等的筛选指标要求[2],有待于进一步开展测定和分析初选的几个湘林系列油茶无性系品种其植物学特性和经济学性状, 直至筛选出完全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良品种后予以推广。

猜你喜欢
保存率冠幅黄山
不同施肥种类对屏边县秃杉种子园林木生长的影响
阜新矿区矸石山适生树种分析
豫南地区青钱柳生长节律研究
峨眉含笑
施肥对三江平原丘陵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中龄林单木树冠圆满度影响
塞罕坝人工林迹地更新方式及适宜树种分析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黄山冬之恋
重点生态区位林分修复不同树种造林成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