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的“功能重置”与“空间完形”

2020-09-22 09:28徐振宇贾尚宏钟杰陈嘉鑫
小城镇建设 2020年7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徐振宇 贾尚宏 钟杰 陈嘉鑫

摘要:乡村振兴对当前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找出切入点至关重要。文章以村落的“功能”与“空间”作为人居环境规划的切入点与先行点,提出传统村落“功能重置”与“空间完形”策略。并结合杨贵庆教授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法”与徽州传统村落特征总结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四步走”战略,应用到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历溪村人居环境规划中,以期为徽州其他传统村落的振兴提供相关借鉴与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徽州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规划;历溪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7.002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7-0005-08 文献标识码:A

"Function Reset" and "Space Gestal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i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Human Settlements Planning in Lixi Village of Qimen County as an Example

XU Zhenyu, JIA Shanghong, ZHONG Jie, CHEN Jiaxin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urrent planning of the human settlement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where finding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his paper takes the "function" and "space" of the village as the break through poinst and advance points of the planning of human settlem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function reset" and "space gestalt" for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Combined with Professor Yang Guiqings "working metho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izhou, this paper sums up a practical "four-step" strategy, which is applied to the human settlements planning of Lixi village in Huangshan City, Anhui Province, so as to provide relevant reference and ideas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other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izhou.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Huizhou traditional village; human settlement planning; Lixi Village

引言

我国传统村落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其整体布局和建造方式蕴含着丰富的营造智慧,呈现出独特地域性和多样性特征,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面临严峻挑战。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规划实践中如何寻找到最佳切入点,还缺少具有启发意义的案例探索,传统村落的建设还存在 “破坏性建设、建设性破坏”的现象[1],对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规划的切入点与操作方法仍然需要我们不停地摸索。

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不仅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同时也是“徽文化”的载体,这些村落在中国当下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之下,以极快的速度消失或改变面貌,如何守住這些“乡愁”的载体,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及村民需求,成为当下乡村工作的主要任务[2]。

1传统村落振兴切入点:“功能”与“空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传统村落的产业即村落的“功能”,而相关产业终将落脚于村落中的“空间”,功能需要相应的空间,空间必定具有一定的功能,两者互为因果。故对于传统村落的振兴,可将传统聚落的“功能”与“空间”作为为切入点与先行点,不仅可在近期改善现有村民的人居环境,而且也可基于此聚落空间,充分挖掘其中文化内涵,衍生出特色产业,培育村落自身造血机能,形成村落新的“功能”,从而做到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利用、发展,在发展的引导下进行保护、更新。

1.1功能的重置

乡村振兴源于乡村的衰败,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3]。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传统城乡结构稳定,乡村为城市缴纳税收的同时,城市中的绅士及官僚通过购买乡村手工业及农产品对乡村进行反哺,经济上的稳定使得城乡为连续的统一体(见图1)。而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商品的植入,使乡村手工业在西方工商业的打压下毫无竞争之力,导致了城市对乡村的剥削持续,而对乡村的反哺断裂。所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统筹城乡关系,将乡村纳入城市资本积累的一体化架构。

如何协调城乡关系?随着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淘汰,相关产业下沉,当下的乡村建设恰好可以为城市中工业与金融资本等下乡提供承载空间,从而起到优化城乡产业结构的作用[4](见图2)。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社会关系的巨大改变,传统村落的物质环境难以适应当下的生产力与生活需求,传统住宅及其空间环境已经失去了其所依赖的社会关系基础,如果没有新的生产力注入,传统村落终将会被城镇化进程淘汰。

所以对于传统村落的振兴首要任务即为产业的注入,即“功能重置”。以村落的保护与传承为原则,兼顾城乡协调发展为导向,在充分发掘村庄特色文化的基础上为原有的物质空间重新定义新的产业功能,从而达到培育村庄内在活力,促使传统村落焕发新生。

1.2空间的完形

传统村落的实体空间为新功能的注入提供依托。当下多数所谓的乡土规划建设仅仅是在现代的功能与结构体系之下进行“千村一面”的单一模式复制与传统符号的拼贴,丧失了村庄的“灵魂”,破坏了原有的村落环境特色。乡村的多样性特征决定了不能以现代化、普适性的建筑学、城市规划知识对待乡村,真正的乡土建设活动应在传统营造体系之下完成,是一种“习俗”的范畴[5],如何对传统村落的空间进行建设与规划,笔者认为完形理论是非常好的手段。

完形理论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认为人对于“形”理解不仅与传统意义上客体相关,同时也与人的知觉相关[6](见图3)。基于此对完形理论进行两个层面上的简化,体现在:(1)“形式”上的完整。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样式的把握;(2)“经验”上的完整。依托于人心理固有的结构性与整体性,在主客体互动过程中人类经验将被自动组织与建构,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完形理论为依托,在进行传统村落空间规划与建设时,不仅要注重实体空间的“完形”,也要注意经验空间层次上的“完形” 寻找到村民的文化认同点。

因此对于传统村落空间的“完形”要以物质性与社会性为抓手。在物质性层面,学习当地建筑、聚落中对于地方环境的应对方法,并通过从形式到材料的符号抽取创造属于当地的营造语言体系;在社会性层面,充分发挥乡村自组织优势,提升村民的参与感,同时相关实体空间应反映乡村的集体记忆。只有这样,传统村落的物质空间与社会活动之间才能相互支撑,促进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再生。

1.3实际操作方式

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团队,基于在浙江黄岩多年的乡村规划实践,总结出了 “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法”,并成功开展了一系列乡村规划与建设[7](见表1)。基于此工作方法,在“功能重置”与“空间完形”层面上进行融合,得到了传统村落振兴的“四步走”策略:一是文化先行;二是功能跟进;三是完形空间;四是节点激发(见图4)。

(1)文化先行。传统村落遗存大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互为依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与问卷,发掘提炼出村民认同且独特的文化特征。村落文化特征的提取,为村庄后续产业的植入及空间上的完形提供依据与保障;(2)功能跟进。基于村落的特征性文化及城乡协同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村落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功能,促进村落可持续发展;(3)完形空间。对于传统村落而言,首先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进行规划及相关建设,注重村民的文化认同及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掘,从而使得传统村落宜居与风貌并存;(4)节点激发。由于村落的振兴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且资金有限,不可一蹴而就,选取村落中相关代表性节点进行先期建设,从而达到与村民形成共识与信赖,推动工作的后续进行。

“功能重置”与“空间完形”層面的“四步走”策略互为依托、不可分割,“空间搭台,文化唱戏”的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的动力之源、灵魂所在,为乡村产业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乡村产业经济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为乡村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乡村的空间环境建设以乡村产业与文化为基础,同时也是产业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的载体,促进产业的提升与发展。把握好文化、产业、空间三者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村落的复兴。

2徽州传统村落的“重置”与“完形”

建立在原有传统农耕社会下的徽州传统村落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仅难以支撑当代生产力及生产关系,也无法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徽州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徽州传统村落在实施相关保护发展规划时效果一般,这些规划的编制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的保护,不仅对非物质文化层面提及较少,而且缺少在村庄文化与产业层面上的发展指引,普适性的规划对于具有多样性特征的徽州传统村落并不适应,亟需在理论上具有引导性、前瞻性,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路径与策略[8]。

基于徽州村落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将“功能重置”与“空间完形”策略进行深化,分为4个部分:文化先行、功能跟进、完形空间、节点激发(见表2)。

2.1文化先行

徽文化始于中原大族人口南迁,是中原汉文化与当地本土山越文化的包容与整合,并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流动,汲取了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四方文萃,交融、碰撞出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徽州建筑、戏曲、宗族、医学、新安画派、文房四宝、徽菜等等。作为徽文化承载者的传统村落与建筑,独具特色,积极地将其进行转化,并与文创、旅游结合,不仅可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可拉长产业链,促进传统农业升级。

2.2功能跟进

村落功能的确定以充分挖掘徽州村落的历史文化为基础,并结合当今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与融合。徽州传统建筑与聚落虽很难满足当代人的生产生活需求,但是因其承载着徽州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适宜技术进行改造,基于当地文化背景植入新的功能。例如建立在徽州宗族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徽州祠堂,虽大多已失去原有功能,但仍然是村落的象征与中心,并依旧扮演着村落公共活动中心的角色, 应结合村落的文化特征,进行针对性的修复或复建,不仅可以唤醒村民的文化记忆,同时也可以成为集中展示村落文化的重要窗口。

2.3空间完形

徽州传统村落在选址及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依据传统风水理念对基地进行有序的规划设计,以满足理想的人居环境。例如徽州地区对于村庄进行规划与改造的首要方法便是基于相关风水理念对自然水系进行改造,例如修建水圳、建设水口等等,这些措施使得徽州村落中水系贯通,满足了生活需求与消防功能,并营造出大量的人文景观,改善了村落的人居环境,成为中国村落景观建设的典范。而当下对于村落中的相关营建活动应站在历时性的角度对整体风貌进行系统评估,顺应原有村落建设原则与肌理,不可大拆大建,并设立相应的建筑风格导则。

2.4节点激发

徽州传统村落在空间序列上一般遵从“起—承—转—合”的布局模式,通过这一外部空间序列将徽州村落的水口、村落建筑群入口、主要巷道或水巷、祠堂门口的“坦”空间、牌坊或牌坊群等串联起来,形成秩序井然的空间序列[9]。徽州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规划启动应以村落地标为抓手,合理利用以上空间节点,作为地标进行转化。在保护的基础之上进行改造,注入商业功能,发挥节点的景观优势与人文特征从而吸引游客,使村落焕发新生。

对于徽州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规划同时也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护先行。首先要制定相关保护规划,守住“乡愁”的载体。(2)尊重地脉。相关规划与建设应尊重并顺应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风俗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10]。(3)与古为新,和而不同。对于新建建筑的风格及形式,应从类型学的角度对现存民居的形式进行提炼,同时注入新的功能与需求,体现时代性[11]。

3历溪村人居环境规划

黄山市祁门县历溪村地处牯牛降风景区南,是“祁红”核心产地、中国御医之乡、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戏曲活化石“目连戏”的发源地。历溪开发旅游产业较早,但由于管理不善和对于村庄主题挖掘不够等原因未能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果,同时村庄中存在的建设混乱,人员流失严重等问题也在侵蚀着它,当下亟需一个具有明确思路,可操作性的振兴规划。

3.1“文化先行”:发掘村庄文化内涵,确定村庄发展方向

基于历溪的自然、人文资源,将历溪村的文化定位为:(1)御医文化:明代御医王典出生于此。(2)目连戏文化:历溪村现在至今还流传着这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目连戏演出。(3)古建文化:村落中遗留的数十栋明清民居,各具特色。(4)水口林文化:历溪保留着徽州地区最为完整的水口林,历溪河穿村而过独具特色。(5)红茶文化:历溪位于祁门红茶的核心产区,品质优良。

针对以上文化定位及产业现状,对历溪村的产业进行梳理。一产:发展高山红茶种植,扩大种植规模,形成具有规模的生态农业种植园区;二产:适当发展与农产品旅游业相关的特色产品制作,如红茶作坊与特色竹艺制作;三产:传承“御医与红茶”文化精髓,促进中高端休闲养生,发展民俗乡村文化、农家乐等一系列衍生产业类型。

对于村庄发展定位,提出“禅生活”这一主题,包括“品红”“文游”“康养”三个子主题,并拓展多元的体验项目(见表3)。乡村的田园意境,正是“禅生活”在我国文化语境下的最佳映射。

3.2功能跟进:恢复村庄自身造血机能

基于村庄主题定位,将村庄分为五大区域,分别为:品红区、文游区、康养山林区、康养溪水区、康养药膳区(见图5)。品红区位于村庄西侧,利用现状茶田、制茶作坊及峡谷景观,设置相关体验性项目,并建设茶文化主题民宿体验茶农生活;文游区位于村庄入口,以展示村庄红茶文化为目的建设红茶展览馆及茶室,并结合现状镇南祠综合展现历溪文化特点; 康养山林区、康养溪水区、康养药膳区将以山林等自然及人文景观为基础,结合多元、全方位的体验项目,展示历溪的御医养生文(见表4)。

3.3“完形空间”:保护为前提,再生才是目的

第一步,保护先行。将历溪古村划分为13个片区,针对古村落河道、街巷、村落边界及重要节点进行调研,并对建筑现状进行分析,充分了解村落现状;第二步,划定保护与限制建设范围,将历溪村划定为三大区域:核心保护区、核心风貌协调区、环境协调区(见图6)。(1)核心保护区:对核心区内的物质环境组成要素采取原址原貌的结构性保存,并对各类地标进行修景或复原;(2)核心风貌协调区:在保持原有的街巷格局的基础上,对一些与整体风貌不符的建筑进行改造并复建历史遗迹——同仁堂。(3)环境协调区:协调区内的新建建筑将制定相关风格导则,并与核心区内的历史保护建筑有一定类型学关系;第三步,在原有村庄空间布局基础上进行优化与发展(见表5)。基于原有村落道路“三横五纵” 的布局模式,以及三个点状中心〔合一堂、同仁堂(已毁)、镇南祠〕,在后续规划中扩展为“三环两轴”,并将原有的三个节点扩展为五个节点,强化合一堂可达性与中心性,并复建同仁堂,恢复历史记忆。

3.4节点激发:精准定位,激发活力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村民意愿及村落特色节点空间,精准定位若干关键性的节点进行营造,以点带面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这些节点面向游客与广大村民,既满足游客需求,也为村民提供了新的公共交流场所,提升村庄的凝聚力(见图7)。

(1)村口节点:通过新建茶室、祁门红茶制作展示中心,重点展示历溪作为祁门红茶核心产区的优势与特点,村口原有的镇南祠将置换为村史展示中心,全方位展示村落文化;(2)合一堂节点:首先将位于村落核心位置的合一堂打造为祁门御医展示中心,并通過整合,改造场地周边建筑,形成展示药膳、药材养生中心,重点展现祁门御医文化,同时通过布置乡村书屋等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空间;(3)同仁堂节点:同仁堂原为历溪三大祠堂之一,后期坍塌,将祠堂以剧场的功能进行复建,既展示了当地的目连戏文化,也恢复村落的历史记忆;(4)千年古樟树节点:结合现状场地植入瑜伽、太极、祈福等项目,从而展示历溪养生文化;(5)水街节点:在整治原有水面、驳岸的基础上,通过水街串联沿岸的公共空间,提升游客与水、村民的互动,在原有场地基础上,植入部分商业休闲服务设施,让游客充分体验将水街的特色。

4结语

本文基于徽州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及特点,以村落的“空间”与“功能”作为传统村落振兴的切入点,在“功能重置”与“空间完形”层面上与“乡村振兴工作法”进行融合的同时,提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规划的“四步走”策略,并在历溪村的实践中完成了有益的尝试,得到了规划管理部门与业主单位的认可。作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一次尝试,希望本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徽州其他村落的保护、传承与振兴。

参考文献:

[1]杨贵庆.探索传统村落活态再生之道——浙江黄岩乌岩头古村实践为例[J].南方建筑,2018(5):49-55.

[2]常青.风土观与建筑本土化 风土建筑谱系研究纲要[J].时代建筑,2013(3):10-15.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课题组.从城乡二元到城乡一体——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突出矛盾与未来走向[J].管理世界, 2014(9):1-12.

[4]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125-136.

[5]常青.我国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传承前景概观——基于体系化的标本保存与整体再生目标[J].建筑学报,2016(10):1-9.

[6]程光波.建筑完形论——建筑认知与创作中的完形现象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7]杨贵庆.新乡土建造 一个浙江黄岩传统村落的空间蝶变[J].时代建筑,2019(1):20-27.

[8]陈伟煊,陈继腾,姚林,等.基于类型划分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初探——以黄山市传统村落为例[J].小城镇建设, 2019,37(12):30-36.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06.

[9]单德启.安徽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0]常青,沈黎,张鹏,等.杭州來氏聚落再生设计[J].时代建筑,2006(2):106-109.

[11]常青.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历史意识与设计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