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只有科技,教育就没有未来

2020-09-22 11:28檀传宝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现代科技人类科技

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教育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

出版专著《德育美学观》《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师伦理学专题》《公民教育引论》《自由浪漫与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及诗文自选集《作为一棵风中的树》《落槐花》等,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评论逾200篇。作品获得过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重要奖励。

庚子伊始,因抗击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需要,全国教育系统被迫宣布“停课不停学”,并以前所未有规模的在线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在家学习的机会。因此,2020年已被人命名为“未来学校元年”“未来教育元年”。其实,在此之前,教育界的许多有识之士都已经预言,由ABCD,即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区块链)、C(Cloud云计算)和D(Big Data大数据)组成的现代科技,将大大改变人类的未来,也势必影响教育的未来。或者说,教育与科技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是空前的。

许多人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认识现代科技与教育未来的关系?

现代科技与教育未来的关系显而易见的一个方面是:若没有现代科技,就没有教育的未来。

若没有科技,就没有教育的未来

在一定意义上,一部人类教育史就是科学技术不断型塑教育发展形态和轨迹的历史。比如,“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若从孔子算起至少超过两千五百年,但义务教育真正实现的历史不过数百年——与伟大的工业革命有着最直接的关联。而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大学的普及化既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也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大力推动。故无论我们怎样想象科技在教育未来发展中的作用,也许都不为过。

现代科技至少在两个方面会大大改变教育的未来,一个是技术上,一个是气质上。

所谓技术上的改变就是现代科技会让教育更为便捷、高效——互联网让孩子们很容易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海量的信息;大数据分析会更有利于教师认识学生们的生活实际,从而更容易实现“因材施教”;云计算等现代科技还会大大拓展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的关系,教育当事人将能更便捷、高效地展开合作……

而现代科技给教育气质上带来的改变,则是指未来的师生关系、学校的定义、教育的范式都会彻底改变。比如,伊里奇所称的向任何擅长者学习的学习网络终将成为最普遍的现实;学校将转变为一个最为强大的学习支持系统,校园将可以不再有任何实质意义上的围墙;鉴于高科技已经让地球村民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许多教育家所倡言的“世界公民”的培育,无论在目标、内容、途径上也都会更具有日常生活的性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现代科技对于未来教育的巨大促进,既有最大的可能,也是历史的必然。

今天,凭借现代科技的加持,人类其实已经站在未来教育的门前,甚或一只脚已经跨进了未来教育之门。但科技与教育的链接并不只有单一的颜色。因此,存在一个反命题:若只有科技,教育就没有未来。

若只有科技,教育就没有未来

现代科技具有可以给人类社会及其教育带来巨大进步的无限可能性。但是这一可能性的实现,却不是科技本身所能决定的。故现代科技与教育未来的关系至关重要的另一个方面是:若只有科技(没有人文),教育就没有未来。以目前在线教育为例,互联网教学方式可能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1.弱化学习者的主体性

互联网可能是好东西,但如果没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注入,依托互联网的在线教育就可能“十恶不赦”。比如,那些仅仅基于教师单向知识传授与训练的在线教育,可能正在大大强化奖惩决定一切、程序决定一切等蔑视学习者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但我们很多时候所实际依据的,仍然不过是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的思维范式,即刺激-反应、操作性条件反射。若在这个轨道上狂奔,则在所谓未来的教育中,我们就只不过是在用更高级的“机械”去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机器人而已。

2.加重现代人的关系疏离

现代社会本就存在孙志文(Arnold Sprenger)所言的三重疏离,即人与自然、社会、上帝的疏离。现代科技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会减轻还是加重这些疏离呢?以在线教育为例,不要说许多老师做不了“网红”(那需要许多条件),即便是都能够像某些网红教师那样在网络上吸引眼球,与学生隔着屏幕(或千山万水)的教师真的能和在教室里那样畅所欲言吗?在许多慕课式教学里连掌声都是模拟声音的情况下,师生之间在现实互动里的真诚、温暖还能剩下多少?线上教育如何实质性促进学生之间的同学情谊、沟通与合作?虚拟世界真的能让孩子们体验自然与神圣的美好吗?答案迄今为止至少是不甚明朗的。

3.激化社会阶层的不平等

虽然教育不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无疑是社会制度),但作为人类能动的伟大实践,教育理应努力消除而非激化这一社会阶层的鸿沟。远程教育、互联网虽然也有“送教下乡”、普惠天下的意义,但显然存在另外一个方面:在线教育所需的学习条件方面的费用支出并非每个家庭都有能力承担(媒体上已有学生没有手机“上课”而险些自杀的案例);教师、家长也未必都能够超越巨大的数字鸿沟去从容应对在线教育所必需的“高科技手段”……所以稍不留神,未来社会及其教育都有可能回到霍布斯所言的自然状态,即“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人与人之间像狼一样”。资本主义的“狼性”逻辑将有可能从教育开始消灭人类仅存的尊严。

现代科技只是未来教育的通道

一个有趣的例子,也许更能诠释现代科技与教育未来的关系。

相对于传统教育的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etic)三大基本教育目标有很大的不同,上个世纪90年代末美国甲骨文、微软、苹果等合作组成了一个21世纪关键能力联盟(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调查IBM、联想等世界前100位的跨国公司CEO和人事主管,问他们“最需要的员工素养应该是什么样的”,其结論是4个英文单词C打头的关键能力——批判性思维(审辩式思维)、创造性、有效沟通与合作能力(the 4Cs :Critical Thinking, Creativity,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这一结论后来由2001年成立的21世纪学习联盟(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发布的《21世纪学习框架》(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此后,不同研究者试图增加其他的关键素养,如Character Citizenship(德性公民)、Calculation(计算能力)、Career Planning(职业规划)、Cross Cultural Understanding(跨文化理解)等。最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创新研究院的专家团队增加了一个“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Inheritance Competence”(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分析这一案例,你会蓦然发现:除了计算能力一项,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有效沟通、合作能力以及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等,几乎没有一项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关键能力(或核心素养)直接是“高科技”的。

所以,结论是不言而喻的:现代科技在总体上是人类的福利,但这一福利的变现却不是科技本身能说了算的。科技可以解放人,也可以奴役人;科技可以让人更加团结,也可以让人愈发疏离;科技可以、也必将型塑人类的未来,但没有人文参与、哲学反思,它就只会帮助我们回到丛林时代。故现代科技只是未来教育的通道,通道很基础,但人的教育还是必须有最丰沛的人性。而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授与学习,也完全可以通过在线教学等时尚方式去实现。

编辑 _ 李刚刚

猜你喜欢
现代科技人类科技
给传统诗词插上现代科技翅膀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现代科技“印刻”古老非遗传承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现代科技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