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尖触摸高原的温度

2020-09-23 06:28李炯王得刚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李云青海油田

李炯 王得刚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一批自驾、骑行、徒步者不断探寻柴达木盆地,通过手机视频展现这个神秘的聚宝盆。察尔汗盐桥的遐想、水上雅丹的神秘、可鲁克湖和托素湖的落日、翡翠湖的碧绿、千佛崖的魔幻……他们把柴达木盆地的地标性景观推送给亿万网民,变成热门旅游网红打卡地。

創作者浮光掠影,在最好的季节把柴达木最美的一面呈现给受众。然而长期生活在高寒缺氧地带的石油人,面对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不是他们不懂得欣赏美景,而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身在此山中”。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接近3000米,横亘旷野亿万年、人迹罕至,被誉为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为了寻找大地之宝,石油先辈踏上这块土地,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在这里建成接近千万吨产能的高原油气田。

60多年来,油田新闻工作者前赴后继,忠实地记录着柴达木石油人的创业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诞生了《青海石油报》,80年代初又建成了青海油田电视台,油田发展的每一步都以文字、影像的方式展现给读者、观众,石油新闻人成为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

青海油田新闻中心李云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

李云扎根柴达木盆地35年,长期行走戈壁瀚海,坚守采编一线,讲述石油人的精彩故事,讴歌行业发展,记录时代风采,诠释了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80年代中期,年龄不到20岁的李云来到柴达木盆地,投身石油新闻热土,从特约记者到记者、编辑,那些年他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一篇篇精彩新闻作品呈现给读者,而文字图片背后也浸透着他为油田新闻事业辛勤付出的汗水。

李云在油田新闻中心的领导岗位上几乎干了个遍,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岁月把曾经的懵懂青年锻造成为一名高级编辑、新闻行业的专家,肩负起青海油田新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青海石油报社社长、油城电视报社社长、青海油田电视台台长的重任。成为青海油田新闻媒体掌舵人后,李云为油田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社会责任倾注了更多的心血。

他扎根基层、倾情戈壁,瀚海高原的沟沟壑壑角角落落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时代大潮推动企业向前,新闻行业顺应科技发展服务社会大众。他深知石油人对新闻信息的渴求度不断在增加,适应新形势,服务石油员工和社会群众,迫在眉睫。李云主管青海油田新闻媒体后,审时度势,针对油田地处偏远、文化生活单调的现实,创新性地提出青海油田新闻工作要走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新闻内容和传播形式创新的四轮驱动之路,在媒体融合中奋力探索。

“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是李云一贯的作风。作为记者和编辑,他数十年奋战新闻一线,用“工匠精神”打磨新闻作品,采编了一件件有生活温度、有思想高度的精品力作。不论身在什么岗位,他始终坚持“五加二”“白加黑”和“他人过节,媒体过关”的工作态度。很多个深夜零点以后,出租车司机总能等到他忙完收工前的最后一笔生意。家里的老人也常常遗憾地说,几十年来从未和他吃过一顿年夜饭。

在新闻采编中,李云习惯于以“新”“活”“快”“深”取胜,带领采编人员先后创作了《踏破瀚海写风流》《共建青海新农村》《我们的快乐球场》《抢救“生命线”》《柴达木盆地发现我国陆上最大基岩气藏》《中国最后一个省会走进燃气时代》《生态环保不能“遮丑”更不能“赊账”》等优秀新闻作品。

2010年4月,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突发大地震,李云立即率领采编队伍奔赴灾区。他冒着严寒低温、高原缺氧和余震不断的危险,进灾区、到一线、喝冰水、睡地铺,把大爱大义化作感人至深的新闻作品传递给受众。

2011年12月,他带领团队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历时5天行程3000多公里,配合央视全程直播中国石油“气化西藏”液化天然气进藏,采编刊播了《天然气改善藏区生活》《两代石油人造福西藏,二十七年后续写情谊》等十余件新闻作品。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脱贫攻坚”“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等重大主题新闻报道中,李云悉心策划、深入一线,精心创作了《青藏高原首个“百人百万吨”数字化油田全面建成》《永远的尕斯库勒》《勘探柴达木,我们为国献石油》《风起高原》《“天际”油田回响“我为祖国献石油”赞歌》《青海油田精准扶贫润泽长江源村》等诸多精品报道,被央视、人民网等国家级媒体转发链接,引发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新闻宣传中,他更是身先士卒冲在防疫第一线,采写编发了《青海油田战“疫”复工抢“春耕”》等大量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

多年来,李云不仅坚持一线采访,还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新闻理论业务研究,先后在《攀登》《青海社会科学》《求索》等核心期刊和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探讨新闻基础理论与对策实践的文章。其中,《从传媒中石油工人形象透析我国社会之变迁》《入世后中国报业的嬗变与前瞻》《三十年报业发展探析》《新媒体语境下正面宣传为主的意义与价值》《舆论引导机制的理论意义及实践路径》等,理论思想和创新视角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

进入新时代,面对传统媒体发展遇到挑战,如何发挥报刊、电视的传统优势,稳固舆论阵地,成为他殚精竭虑、深入思考的问题。

经过广泛调研和缜密分析,他开启了平面媒体创新求变的历程。以“党报品质、时代气息、行业特色、可读易读悦读”为改版目标,对《青海石油报》《油城电视报》《瀚海记者》和《瀚海魂》等纸媒进行了全新升级。尤其是在报纸刊发内容上大胆实践“浅阅读”编辑思路,做到“短稿标题化、中稿提要化、长稿立体化”,贴近了受众阅读需求,巩固和提升了平面媒体的传统影响力,《青海石油报》和《油城电视报》跻身全国二十佳及百优企业报。

在强化电视平台的发展中,李云带领大家对采编系统、频道栏目、创作技法、内容形态等进行升级再造,丰富了媒体受众视听新体验,《生活》栏目跻身全国广播电视民生影响力十强,青海油田电视台多次荣获“全国最佳企业电视台”。

“有思想、善谋划、敢创新”,这是同事们对李云的评价。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李云抢抓机遇,大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打造了以报刊、电视、外宣媒介等媒体为主体,以互联网、新媒体和展馆展览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六位一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形成了行业企业媒体融合创新的独有特色。

数字报刊、网络电视成功上线,受众可随时点阅点播;强化《中国石油报》和青海广播电视台驻油田记者站等外宣平台职能作用,实现了联通联动、共融发展;改版优化青海油田门户网和信息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力;创办“青海油田”微信、微博和抖音、喜马拉雅等新媒体,拓展了新闻传播渠道;创新提升场馆宣传形态与质效,强化了意识形态阵地;组建了全媒体采编中心,新闻统一制作、整体编排、分类推送,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整合、一体化发展,推进了“融媒体”向“智媒体”的蝶变。

在精神气质上,永不做“懈怠型”,在价值取向上永不当“利己型”,李云将“奋斗”二字融入了“中国梦”的洪流里,始终在为大美青海和行业企业打造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俱佳的一流融媒体中心而不懈攀登。

多年艰辛努力的汗水,浇灌出艳丽的花朵和沉甸甸的果实。李云先后获得第四届全国“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人才、中国报业经营管理领军人物等称号,他亲自采编撰写或策划主创的新闻作品和理论文章,有20多件获得青海新闻奖一等奖、2件获得中国产经新闻奖一等奖、2件获得中国新闻奖二三奖。

2020年,李云更是荣获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行业企业媒体人。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报社。)

猜你喜欢
李云青海油田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油田掠影
油田工人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喜爱的玩具
一滴油的后面
把“我”当它
羊羊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