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的精神美感在当代中国家居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2020-09-24 07:26王昊远
大众文艺 2020年17期
关键词:士大夫美感家居

王昊远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家居设计是指“如住房装饰、家具配置等与家庭生活密切联系的一切用品”①,伴随着我国工业制造水平的进步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家居产品早已度过简单复刻、重复设计的蛮荒生长阶段,开始从社会变迁和文化内核中汲取养分,探索本民族的美学风格;设计师对家居产品的思考也开始更加注重从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的角度探索产品的美学意义,而士大夫精神中所包含的天然人文美感和教化成分能够很好地契合这种设计思潮。

士大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在历史上是官僚知识分子的代称,亦泛指“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读书人”;士大夫精神是他们人格精神、境界及其衍生政治、艺术、文化思想的统称。作为儒、释、道三教长期融合发展过程中极具代表的文化载体,士大夫精神不同于宫廷文化的堂皇有序、商贾文化的雍容富丽、民俗文化的乡土市侩,而是多以亲和、正直、脱俗、责任感和理想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特点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妙、纯粹的一面,引领社会思潮的发展。改革开放与经济市场化以来,我国知识分子与精英阶层的精神力量存在着普遍性的迷失,这种迷失又在当下社会转型的关键期造成一系列问题。以家居产品为载体,通过设计手段传递士大夫的气节情趣,从而唤回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与担当意识,促进士大夫精神的回归,是推动社会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进步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列举具体设计案例,来展示传统士大夫精神对于现代家居设计的美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社会观:圣贤气节

士大夫精神以儒学为主导,在宋明理学阶段形成一套强调经世致用、追求居仁由义的完整圣贤理论。这种人格意志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和教化特点,在美学层面的具体表现为“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②的评价标准;孟子主张“充实之谓美”③,即充实人的品德,在仁、义、礼、智、信中将“美”与“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套以道德评价为内核的审美观,而这种道德美感的最高表现,就是具有浩然正气的圣贤气节。运用在当代家居设计中时,这种美感需要借由某些特定的形式和技巧才能表现出来。

以米丈堂设计工作室出品的“缘圆椅”为例,该作品融入了中国传统书法流畅而又遒健的形态美感,用一气呵成的流线造型来表达“风骨”这一具有鲜明士人色彩的意象(见图1)。书法艺术注重对意境和神似的描绘,可认为是最能表现文人精神风貌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形态美能展示出士大夫们对遒劲风骨的向往,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 馁在其中矣;学也, 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④,可见,这是一种以“兼济天下”为目标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理想主义情怀,是塑造士大夫人格精神的基本元素。缘圆椅取材自花梨木,质地坚硬细密,色泽淡雅,很好地呼应了士大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的精神特质。整体流畅典雅,略停处结实有力,在确保舒适的人体工学设计前提下亦很好表达了书法艺术的精髓,亦是士大夫精神的精髓。

图1 缘圆椅

二、文化观:圆融和乐

“圆融”即圆满融通、和谐和解,是汉传佛教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兼收并蓄的重要体现:佛教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经历了文化的融摄后在价值取向层面走向趋同,逐渐融进士大夫精神中。佛学思想影响下的士大夫人格表现出一种注重智慧、整体和思辨的精神特质,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关系、注重整体的圆满;北宋时期的士大夫将佛学的“有无止境”理论融进儒学的入世主张之中,使士人在履行社会责任和探索内心宁静之间达到了辩证的统一。这种圆融精神从美学角度阐释则为李泽厚先生提出的“乐感文化”,即以一种灵活变通的方式来追求结果的“和乐圆满”;在这种美学思想下,“殊途同归”“和而不同”成了“美”的具体内涵,而重点在于如何运用设计手段处理不同事物间的矛盾关系、并最终达到“乐”的终极目标。[1]

图2 “知竹常乐”茶具

以这款“知竹常乐”茶具(见图2)为例,设计师运用过人的手法将冰冷的锡与温暖的竹进行结合,成功将原本相抵触的特性加以调和圆融:锡由于其表面纹路的形式感,使得人们在潜意识中把竹的特性与之联系在了一起,化解了突兀和不协调的感受,也隐去了锡的尖锐和冰冷;竹也没有在衬托下显得粗糙,还解决了锡质地软、隔热差的缺点。两种材料互相赋予新的特质,形成一种和谐、干净、现代的美感,并与实用性和谐统一了起来。

士大夫对和谐与美满的美学追求有着一套特定的符号系统,梅花与喜鹊就是两种用来形容美好的文化意象:梅花在文人画中代表着高洁、傲然的美好品行,而喜鹊则代表着好运和福气。鹊登梅枝代表着传统文化中对及第登科、心想事成的美好祝福;这款“喜上梅梢”台灯(见图3)便借用了这一文化意象,表现出了文人画所特有的“逸笔草草”精炼和朴素感[2],也对梅花和喜鹊这两个传统意象进行了继承和重构,与灯具的有机结合增添了实用价值;当两盏灯同时出现时又会出现新的联系——古人们会把成对出现的喜鹊称之为“喜相逢”,双喜临门,更是一件值得令人感到高兴的事情。

图3 “喜上梅梢”台灯

三、自然观:终南诗意

在士大夫精神当中,与“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思想相对应的是推崇个体精神与逍遥自适的“出世文化”,这是魏晋时期黄老玄学所产生的影响:由于门第阶级固化、社会矛盾尖锐,士大夫无法发挥出应有的社会价值,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道家学说因此成为主流思想,开始寄情于山水,放浪形骸、率性自由,追求自然与无我;自此,“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的心态长期伴随士大夫精神发展。同时,作为不出仕的士大夫,隐士也为隐逸、劳动和贫瘠带来诗情画意的美感,这种美感具有无功利性、个体意识和纯粹的自由特质,也极大丰富了士大夫精神的文化内涵。[3]

山与水是士大夫永恒的精神花园。在道家学说中,自然之美完全跳脱出了伦理道德所施加的善恶命题,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⑥,自然因“无为”而成为“至美”,成为士大夫的核心审美对象。以设计作品 “云山”茶几(见图4)为例,通过移动玻璃案板上的杯具和摆件,其阴影便会映射在下面起伏的山峦之上,如同山间的云聚云散一般产生动态的美学效果;这一作品化用了《醉翁亭记》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这一触人但不易被挖掘的意象,做到了在晦暝瞬息之间尽显自然的不言之美。

图4 “云山”茶几

四、结语

士大夫精神有着丰富且深邃的文化内涵,能够成为当代家居产品设计的重要养料和灵感源泉。善用士大夫精神美感进行设计创作,对探索本国的设计语言、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国家软实力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而士大夫精神作为一种中国特有、却被当代社会遗忘的精神力量,对其优秀精神内核的继承和发扬也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一些具有士大夫精神特质的优秀家居产品设计逐个赏析,品味其中独一无二的人文内涵与设计美感,希望促进这些优秀的设计理念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以此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内涵的家居设计行业升级进步。

注释:

①申辉,王玮.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居产品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11):22-23.

②孔子.论语.述而[A].B222.1,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60.

③孟子.孟子.尽心下[A].B222.5,哈尔滨出版社,2007:207.

④孔子.论语.卫灵公[A].B222.1,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135.

⑤孟子.孟子.滕文公下[A].B222.5,哈尔滨出版社,2007:82.

⑥庄子.庄子.知北游[A].I223.5,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144

猜你喜欢
士大夫美感家居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中山君有感于礼
台北家居
阅读拙著需要回到历史现场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自然美感的桌子
新产品
《数码家居》2009年下半年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