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生活情境的创设策略

2020-09-24 07:05
科学咨询 2020年30期
关键词:易拉罐生活化物理

王 丹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潜龙学校 广东深圳 518000)

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学因为过于理论化和晦涩而被学生所畏惧,很多学生想到物理学习就会升起一股厌学情绪,导致初中物理教学成效一直难以提高。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可以将物理理论转化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现象,可以转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印象,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提升教学成效[1]。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把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作为重要的教学素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即物理,物理能用于改进生活。

例如,学生在旅行中可以发现的物理知识。推行李箱时,行李箱下面的万向轮是利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行李箱提手部分做得比较宽大是为了减小压强;拖动时拉杆伸长是为了更加省力等。进了高铁站,高铁站上也有许多跟物理有关的知识,现在的人脸识别进站利用了凸透镜成像原理;火车站台上的安全线设置是利用了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高铁上的烟雾报警器通过监控烟雾的浓度来实现火灾防范等。到了入住酒店,插卡通电,这里插卡开关,起到控制电路的作用,酒店里的平面镜、电水壶的三脚插头等。来到海边,炎炎夏日,海水凉快沙子却烫脚,跟我们讲的物质的比热容有关等。如此多的生活情境都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素材。

让学生通过对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推理,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一个较好的方法。而为学生创设这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物理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原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质的飞跃。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和思考,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二、实验仪器生活化

教师应积极探索低成本物理教学,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用具、生活现象、生活废弃物作为教学资源,教师示范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学物理,激发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建立家庭实验室,有助于学生将知识探究延续到课后,在自己家里进行科学探究。

比如,引导学生利用空易拉罐做几个物理小实验:做成“听话”的罐子,用小刀在易拉罐的盖和底上各凿两个孔,拿橡皮筋以“8”字形闯过四个孔,然后把橡皮筋两端结在一起,将螺母系在皮筋中央,这样,轻轻推动易拉罐,他就可以先前滚动一段距离,又会自动滚回来;也可以利用易拉罐制作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在易拉罐底部中央戳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的塑料薄膜,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或者在易拉罐中注入少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待罐口出现白雾时,将罐口堵住,撤去酒精灯,观察易拉罐变瘪。

通过开发这些日常用具,低成本生活化仪器,可以将探究阵地从课堂迁移到家里,随时随地进行科学探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浓了,课堂教学效益自然就高了。

三、学生活动生活化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亲身体验的乐趣,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知识成为快乐的源泉。”要想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可将一些与物理有关的学习活动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2]。让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探究或者生活化的细心活动,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落实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

在讲到杠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带上生活中的各种工具,并观察它们的结构和使用,分析它们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在家中,可以观察用电器的铭牌,不同功率的节能灯的亮度等。除此之外,除了布置日常的书面作业,还可以让学生参与一次做饭,观察并体验做饭中的物态变化;利用学生电箱连接串并联电路,并分析总结出串并联电路的规律,拍视频或图片做记录等。

这些有趣的生活化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魅力,进而对学习物理知识产生兴趣,使教学效率得到真正的提高。

总之,生活化教学情境一方面要应用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另一方面则要应用到现实生活和课后作业之中,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智慧在他们自己的手中,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提供了将物理知识和实践融为一体的机会,使得学生被激发出学习动力和学习潜能,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魅力。教师应将物理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物理小物品,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将生活化的作业引入作业布置中,丰富作业形式,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同时,将生活化情境带入到物理习题中,让物理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

猜你喜欢
易拉罐生活化物理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只因是物理
高考物理模拟试题(六)
留言板
互相吸引的易拉罐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处处留心皆物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互相吸引的易拉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