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精神与人生“初扣”

2020-09-26 12:12朱凌佳
求知导刊 2020年3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摘 要:习总书记说:“青年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故这个阶段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如同扣衣服扣子一般,青年好比扣的第一颗,首扣错误,将导致整件衣服的不美观,如同人生扣子,在重要阶段的失守,将导致整个人生的残缺和不美观。”张謇精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支细流,要求个人勤学、德育为先、报效国家,对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有着很好的精神导向。

关键词:张謇精神;传统文化;人生初扣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34-0083-02

引 言

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谈到此问题时,特别强调在青年人生价值观形成元素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思想精粹,适时提炼,有助于青年优秀价值观的塑造,使青年可以更好地找准人生方向,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苦功夫。而张謇精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脉,十分符合习总书记倡导的人生“初扣”精神。

一、勤俭为基

“勤苦简朴”,乃张謇为南通农校所题之校训。勤俭,乃勤学与节俭两个重要要求。勤学,虽辛苦,实为学者不可或缺的品格。张謇说古人谈及朱子学,总是说其得来之艰辛。但是,自古以来,学者的成就无一不是从艰苦中得来的。张謇认为,学问不论高深,均需艰苦努力。但凡是比较麻烦之事,往往是较有收获之事。张謇言:“非不畏苦,特苦而得多,得多而兴味浓。”以高远志向引导所行,途中所经受的苦,即可转化为所受之得,身体的苦远不如内心的苦,而内心所得将超越身体的累,只因精神引导和支配着我们的身心,故而越走越快活,如同晨练之人,累其身,悦其心[1]。咖啡虽苦,但心悦之,虽苦尤胜于甜。而这一切的矛盾,实乃精神力的功效。

吃苦精神,不仅在求学途中不可或缺吃苦,还在于讲求自我的节俭意识,切忌过度享用。张謇曾与学生共勉这样一句话:“吾辈人的享受,应与最平常之人一样,绝不可多一分,吾辈人的志向旨趣,不可以比志向最高洁的前辈少一点。”青少年绝不可辜负所学,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艰苦忍耐,是必不可少的美德。勤奋的苦、节俭的苦,均与高远志向相连,志向之高远,与社会抱负相连,个人之情怀与国家、民族情怀相连。这样的吃苦,这样的勤俭,方是有意义的。

勤俭可以塑造青少年高洁的品格和朴实的作风。张謇言:“俭可以养高尚之节,可以立实业之本,可以广教育之施。”他认为:“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之不二法门。”勤俭精神也贯穿于他提名的其他校训中,如“勤俭温和”“坚苦自立”“勤俭行之以恕”等。他在所崇尚的教育大纲“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的具体建议方针中提及“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2]在这样的校训和教育大纲下,他所办的学校逐渐形成了一种淳朴的校风,学生的优秀人格大都“基础从能俭起”,因为“有志气,能勤苦,然诺不轻,取不与苟,此能成业之界也。”

勤俭为基,俭以养德,是张謇一生对学生、对自己、对家人的要求。张謇儿子谈及张謇平时的生活,说他的某几件衣服一般要穿三四十年左右,而平时常穿的几件也要有十来年的样子。每双袜子都是补丁加补丁,绝没有没穿坏就换新的一说。平日里的饭菜也是极为简单。他平时走在路上看见有用物件,总是捡起来重复利用一番。在张謇的意识里,自己平日的生活就该万分节俭,钱要用在刀刃上,而他眼中的刀刃无非社稷、民生。一家之享用,与一国之收成、一国之时局,在张謇眼里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小家的节俭,亦是对自己国家最好的责任分担。国是千万家,家是国之基本组成,有家如此,何愁国之不强?

张謇对国家的未来也是在此“意”上下足功夫。他教导学生享用不可过于人,但志向不可弱于人。张謇对家乡子弟更是抱有深切厚望,坚信他们血液中翻涌的质朴,将是岁月洗涤沉淀下最可爱的品质[3]。古语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是穷人的孩子比富人的孩子天生更能干,而是生活磨砺了孩子的习性,过早地教会了孩子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存于世。来自垦牧乡子弟的品行之所以更加质朴,实是先辈艰苦朴素的言传身教,身处其中的艰难立世,唯艰苦方自立,无形中塑造了质朴可爱的品质。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自是水土养人,更养性情品质。

勤俭,是中华民族流传至今的优秀素养,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更是万事成就之基,实乃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必备良方。

二、德育为先

张謇是中国近代较早提出教育必须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伟大教育家。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德育被张謇放在了首位,足见在张謇眼里德育的重要性。1902年,张謇在《师范章程改定例言》中把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作为教育大纲。在《师范章程改定例言》中,德育被阐释成国家思想。对国家之美德,此乃公德,同样放在学生必备品格的首位。1904年,他为扶海坨家塾写的章程中明确使用了德、智、体三育的概念:“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而尤在就儿童所已知,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之易晓而直觉。”

德育为人立身的根本。德育为先,促使张謇在制定教师招募标准时把高尚的师德放在首位。“苟无慈爱心与忍耐心者,皆不可任。”为人师表,德高为师,才高为师,品行为先,贵重美德,这是张謇对教师招聘的首选条件。那个时代的教师所肩负的教书育人的责任里裹挟着时代责任和使命,担负着开民智、明公理、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使命。

今日的中国,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今日的教师,该怎样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教书育人上进行怎样的传承?时代呼唤青少年学子做贡献,教师的使命和责任不可或缺。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对教师德育的要求,将个人美好品德与对国家深沉的爱结合在一起,勇敢地担负起新时代赋予学生和教师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属于我们这一代学子和教师的青春智慧和力量。正如1904年,張謇作的《通州师范学校校歌》中所言:“民智兮国牢,民智兮国牢,民智兮国牢。”在启民智中,教师担负着重要责任。

美德是信用赖以为生的基石,是学术必不可少的精进,是志气、志趣争取的途径,是实干实践中的磨炼。“非优美之道德,不足以恢宏信用,扩张营业。”“进德之积分……而力求与古今上下圣贤豪杰之人争志气。”“无徒手空言而可为道德者。”德育为先,待人处世处处要以此为宗旨。德才兼备,德从做中来,是张謇实实在在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朴实无华的初衷。

人生路漫漫,言行难免失之偏颇,对美德形成难免有所影响,这正需要良师挚友时时的提醒和忠告。张謇也曾少年轻狂,师友劝其少年要多善养、少使气,做人要谦虚谨慎,韬光养晦方为处世上策。面对师友的告诫,张謇沉下心来,认真反思,感恩人生前进途中挚友和恩师的帮助。张謇把挚友和恩师对他的劝诫之恩,转化为为社会、国家奋斗的动力,通过兴办各种实业来回馈身边人对他的厚望。美德是无形之物,却能产生巨大的内心冲击,进而激荡灵魂、改变言行、造福于世。

三、报效为旨

报效社会的牛马精神,是张謇维系一生的生活座右铭,并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努力践行。张謇是个务实主义者,其志趣在于建设“新新世界”的雏形,并将其推广至全国,实现报效祖国、改变现状的梦想。故而,他兴办各类实业,创办新式学堂,把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并举。张謇言:“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即通过启民智,来更好地实现实业强国梦。

报效社会的家国情怀,也是张謇对学生的殷切告诫。报效祖国、为生民计,是张謇精神中的理性自觉。“诸生鉴于此,故欲效力于社会,当求为人所敬爱。”在张謇眼里,读书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学子们理应刻苦学习,精进学业,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报效家乡,才能不负家乡的栽培之恩。报效家乡,也是学习成就感之所在。

今天的学子们,没有生于战争环境,虽然不需要打仗式的为国请命,但是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是否有真才实学,响应国家号召,能为自己热爱的国家奉献一份力量呢?天灾人祸来临之际,可敬可爱的医护人员和解放军战士们为国请命,挡身在前,发挥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勇敢,攻坚克难,为人民撑起坚固的保护伞,为中国这片热土作出伟大的贡献。学子们只有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本领,才能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更好地奉献,更高质量地满足国家的需求。

而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网络信息扑面而来。公德心的坚守,是青少年立身处世的底牌和红线。忠诚于国、忠实于心,是新时代青少年的道德操守,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最好见证。岁月悠悠、未来可期、摆正方向、守好初心,方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呜乎,视天下之饥犹己饥,视天下之溺犹己溺。”为国家体悟的良心公道,是张謇的公德心之使然,是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心和痴心。“故学求致用,须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下走望诸生,望有能以学为用,为地方后劲者,故为此言。”实学实用,是张謇对当时青少年的期待,更是跨越时空的声声勉语。

张謇思想与其人格魅力相伴相生。为人类事业奋斗者,将把有限的生命转为无限的生命,与天地同生。张謇思想以明公理、修公德、爱国、利民、勤苦为荣。舍小家、为大家、家国天下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张謇思想中得到很好地传承,为海门当地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提供了珍贵的精神宝藏。

结 语

马克思曾说:“只要我们选择为人类服务的事业,我们將得到超越个人自私的欢乐。我们的欢乐与幸福将与世间之人相连接,我们的欢乐也将永存。”张謇便是选择了为人类服务的职业,将个人的幸福与国家、民族的幸福联结,张謇精神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地汇入时代洪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M].北京:中华书局,1930.

章开沅.张謇传[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朱凌佳(1987.12—),女,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