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研制定向浅谈

2020-09-26 10:58陈妍妍
考试周刊 2020年81期
关键词:思维训练教学内容

陈妍妍

摘 要:语文教学无外乎三个问题:即“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其中“教什么”的问题处于保障性的基础位置。只有合理研制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才能为学生提供必备、精准的语文食粮,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文章提出高中语文要筑牢基础保障,关注朗读技巧;聚焦本体属性,传授基础知识;契合认知规律,需要强化思维训练,从而准确研制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筑牢基础;传授知识;思维训练;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无外乎三个问题:即“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其中“教什么”的问题处于保障性的基础位置。只有合理研制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才能为学生提供必备、精准的语文食粮,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必修1和必修2中的课文内容为平台,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一、 筑牢基础保障,高中语文需要关注朗读技巧

语文能力说到底是“听、说、读、写”的综合性素养,其中“说”作为学生感知、悦纳和内化的输入性手段,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不管到哪个阶段,关注朗读教学,提升朗读能力,都应该是亘古不变的内容。

以必修1中一系列洋溢着奔涌激烈情怀的现代诗歌为例,教师就需要从朗读做起,探讨诵读诗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等。如以教学毛主席的《沁园春 长沙》开篇的语句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尝试以平静、舒缓的语气进行诵读,为下文中“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慷慨、豪迈作铺垫;而在诵读下阕中的“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时,继续放缓节奏,运用轻柔的语气,更好地为“激扬文字”“浪遏飞舟”蓄势。只有在适切的语气语调下,诗歌所展现出来的情感意蕴才能随着语言文字和学生诵读的声音展现出来。再以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为例,在初步体悟语言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聚焦核心词语的方式深入地体悟语言所蕴藏的情感。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句诗中,教师引导学生圈画出诗句中“独自”“悠长”“寂寥”“愁怨”,在感性体验这些词语所蕴含的丰富情韵之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放缓节奏、加强重音的方式进行表达,更好地将语言文字所展现的价值凸显出来。

当然,高中诗文的朗读除了关注语气语调之外,还需要把握好文本语言内在的节奏,尤其是掌握好停顿的时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相应的诗词诵读会,丰富学生高中语文的学习生活,借以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对于诵读的文本,我们也不能仅仅局限在诗词歌赋上,古今中外的优美散文和演讲辞等文体,甚至是新闻作品中的通讯也可以作为历练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素材和资源,在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同时,夯实学生的朗读技巧。

二、 聚焦本体属性,高中语文需要传授基础知识

(一)重语言知识,奠内涵基础

一般来看,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核心任务,但事实上识字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需要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借助分析汉字知识,了解汉字基本的形态特征和字形的演变规律,理解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这些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已经成为当下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范畴,理应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例如2014年四川语文高考卷有这样一道题:题面出示了“鱼、马、为、受、车”等汉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不同形态,要求学生结合这个“汉字字形演变表”配置一段说明性文字,简介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这道题就是综合性地考察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在检查学生对汉字发展探究分析能力的同時,为历练学生撰写解说词搭建了平台。学生需要综合性地了解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变化过程,在总结出相应的特征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提炼与概括。这就需要教师要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汉字、悦纳成语和词组,为全面立体地理解语言文字所裹挟的文化内涵奠定基础。

(二)重篇章结构,练统整意识

进入高中之后,学生对语文范畴的关注逐步扩大,需要从具体文体特点入手,传授学生关于具体文本篇章结构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洞察文体特点的基础上,掌握作者的谋篇布局。事实上,文体呈现出来的篇章结构与作者具体的行文思路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作者的创作思路入手,在统整、对比的视角下梳理文章的基本结构,将汲取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

如以必修3《老王》的教学为例,笔者结合篇章结构展开了这样的教学:首先,依托文本内容架构全文,教师将整个文本划分成两个部分,组织学生“走进老王”“认识老王”,集中展现了老王的生活、精神、性格;其次,紧扣文章中最为典型的人物和细节,感受作者依托细节、点面结合的表达策略,并抓住叙述过程中穿插的素材,对老王的遭遇和处境进行深入思考,揭示出其穷苦卑微、不幸的生活,但又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物性格特征。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经历了内容概括、结构梳理的思维训练,其内在的逻辑素养得到了有效训练,学生也逐步形成从整体性视角关注文本内容的意识,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实质性发展。

(三)重文法修辞,夯基础能力

文法是指语言内在的结构规律,即字、词、句彼此组合的规范和法则。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的结构规律和遣词造句的规则,就能运用规范的母语进行表情达意。而修辞手法的教学,高中语文除了要关注一般性修辞之外,还应该包含文本表达的基本技巧和手法。一篇文本的表达,如果能够顺利地运用修辞手法,便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高中阶段,教师可以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课文的具体特点,适度传授这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要充分关注借代、反复、顶针、通感等修辞格,以及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前后照应等表达技巧。从语言习得角度和母语表达的特性来看,这些语文基础性知识内容应该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

三、 契合认知规律,高中语文需要强化思维训练

(一)洞察语言现象,历练微格思维

在充分关注文本语言形式中,教师理应依托学习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深入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将自己的思维凝结成为文字,这样才算得上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学习。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中《荷塘月色》:“高处丛生的灌木,落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很多教师都能认识到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其与一般性比喻又有着不同。教师则引领学生进行细致比较:一般性比喻都是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比较,而此处朱自清却借助生活中决然看不到的“鬼”进行对比。事实上,很多人并没有见过“鬼”,但一提起就会毛骨悚然。作者运用这个比喻,就完全将自己只身一人行走在寂静小路上,看到高大茂密的灌木丛下黑影时的恐惧心理有效地表达出来。

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对文本言语形式和核心语言的感知、理解决不能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仅仅做到“知其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句式结构进行细致化地分析,真正体会语言运用的精妙。

(二)依托不同观点,历练理性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理解体验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不同结果,正是进行理性思维训练的极好素材。

还以教学《荷塘月色》为例,教师在深入理解文本情韵的基础上设置了这样的思考题:不同的读者读了这篇散文之后形成了诸多理解,有的认为作者表现了闲适自在的心境,有的认为朱自清表达了苦闷的心态,有的认为作者语言中满是对生活现实的不满,你认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教师不仅让学生紧扣文本语言进行感知,同时也为学生拓展了这篇文本创作的背景,让学生知道此时作者正处于新旧时代的过渡阶段,朱自清惶惶然限于艰难的选择之中。因此,文本的语言既蕴含着淡淡的忧愁,又包含着了些许的喜悦。学生此时的思维得到了根本性地体现,内在思想也就有了明显地发展,从而深入地感受到文本语言中所承载的复杂情感。

教学中,有效地历练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培养了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碰撞,学会了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感性认知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得出具有客观性的认知结论。

(三)揣摩创作思路,训练逻辑思维

高中语文课程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感培养和思维发展。教师就需要紧扣教材文本语言中紧密的逻辑联系,为学生内在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奠定基础。

高中语文必修1中《师说》一文就是一篇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范本。以其第一自然段为例,作者开篇就直接提出了核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从正反两面阐述了教师的效能和“不从师”的缺陷,最后提出选择老师的核心标准,即“道之有无”。如此的表达就彰显出严谨的思维逻辑,在语言意义和思维逻辑上形成连贯一致的表达路径。教师就需要从作者表达思维的角度,引领学生感知如此表达的严密与精准,与作者形成深入的对话,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如果没有适切的教学内容,不管树立什么大旗,玩什么花招,都无济于事。”教师只有厘清了值得教学的內容和价值点,才能真正为确立目标、遴选手段服务,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思维训练教学内容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生活化的数学有效融入思维训练的尝试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案 重构教学内容
再谈说明文到底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