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校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2020-09-27 23:09廖松书龙芳龙莹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高职就业现状工作室

廖松书 龙芳 龙莹

【摘 要】本文分析中高职学生就业现状,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论述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提出构建“互联网+新型校企合作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设置、人才培养、顶岗实习等的教学改进,以培养综合素质优良、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毕业生。

【关键词】中高职 就业现状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B-0019-03

随着各院校逐年扩招,毕业生人数不断上涨,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已成为各院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解决中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需社会、院校、个人共同努力。作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主要场所,中高职校应基于社会、院校、个人的角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速度迅猛,电子商务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要想更好地适应各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中高职校必须改变目前采用模拟软件学习、内容零散且滞后、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全方位的培训等现状,根据企业用人要求来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以真实项目的形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中高职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困难原因

(一)就业现状

据《2018 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 2018 年底,我国网民的规模达到 8.29 亿人,互联网使用率为 59.6%,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已逐步进入电子商务领域,采用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相结合的生产运营方式,因此中小企业急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据商务部统计,我国已登记的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数目已达到 1000 多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的数目超过 10 万家。初步预测,未来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量高达每年 20 万人左右,而我国当前每年输出的电商专业人才数量低于 10 万人,人才供给不足已成为阻碍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绊脚石。根据上述分析,电商专业毕业生本应成为人才市场中的抢手资源,但与事实相反,近些年电商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只达到 20%,而全国高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为 47%。可见,电商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上述问题反映出中高职院校在电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学生的职业素养远远达不到企业的需求。

(二)就业困难原因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收集相关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数据发现,导致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电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电商课程大都由公共课、专业技能课组成,缺乏与企业对接共同授课的专业实战课,造成大多数学生专业技能停留在理论认知阶段,缺少技能应用的实战经验。

2.电商教师实战经验不足。当前许多中高职校电商专业的教师大部分由经济类、计算机方向的人才组成。虽然有电商专业毕业的教师,但大部分缺乏企业实战经验,对电商基础知识不精通、掌握得不够系统。同时,由于电商行业发展迅猛,电商运营模式变化多端,使得教师在专业教学时显得力不从心,教学讲授往往只是对专业知识的简单堆积。

3.教学硬件无法满足企业电商岗位需求。电子商务实训课程教学大多依赖于各种模拟软件,模拟平台运行的模式化、流程的简单化,使得学生在操作中只能了解流程,学习到的技能都是零散的、滞后的,缺乏实用的应用技巧。然而,电商专业具备与时俱进的行业特征,教学硬件的落后导致学生学到的技能与企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即教学与电商企业用人要求脱节。

4.学生没有正确的职业规划及职业目标,无法顺利进入职员角色。中高职校学生由于没有更多机会接触電商企业,无法了解企业要求,在开拓创新、诚信务实、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形成过程中存在较大局限性。没有正确的职业规划及职业目标,导致学生自学积极性差、学习效率低,毕业时会不知所措,不但不明确自己的定位,也不具备专业技能。经过多年应试教育之后,中高职校的学生已习惯于被动接受,即不主动、不积极,在工作中往往表现出领导要求什么就做什么,懒于进行更多的思考和主动创造,从而让企业觉得用这样的员工比较吃力,进而产生不好的评价,从而影响学生就业。

二、中高职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困难解决对策

笔者认为,中高职校应以真实项目运营为载体,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学生较强的职场适应能力,以解决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中高职校应以合作办学的电商企业为衔接点,构建“互联网+新型校企合作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并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实现课程设置、人才培养、顶岗实习等的优化教学,以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毕业生。

(一)顺应“互联网+”的形势,结合当地企业资源,构建“互联网+新型校企合作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互联网+新型校企合作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的课程体系。因企业对职业需求是最了解的,中高职院校在与校企的合作中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结合企业岗位要求,构建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项目式课程体系。

2.通过“互联网+新型校企合作工作室”,有效提高教师实战能力,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由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企业运营,共同指导学生,有利于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

3.以“互联网+新型校企合作工作室”的教学资源为依托,创建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提供真实的网上店铺、产品及设备,学生通过真实的企业项目进行美工、电商文案、网店运营、客户服务等专业课的学习,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战项目操作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解决市场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瓶颈问题。

(二)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岗位认知—岗位定位— 岗位实战的模块化课程

中高职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主要围绕“一年级基础课(岗位认知+职业生涯规划)— 二年级专业课(岗位技能学习+岗位细分、岗位定位)— 三年级实训课(岗位实战+部门轮岗)”来开设,以新增学生社会实践形式,构建现代学徒制,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企业— 社会的角色转换,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课程设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认识到抽象认识再到具体认识;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完成角色转换。正确的职业规划应包含岗位认知、岗位细分、岗位定位、岗位实战等环节。学生经过在校学习,职业选择从个人兴趣接触开始到岗位实战学习,最终重新进行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突破就业难的问题。

以学校开设的课程为横轴、学生在校时间为纵轴,以学生认知规律为理论基础,搭建围绕学生顺利就业的“岗位认知—岗位定位—岗位实战”的模块化课程,如图 1 所示。

1.一年级基础课(岗位认知)。中高职校应采用“互联网+新型校企合作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形成岗位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新生刚入学,不明确自己未来可从事何种工作,对就业前景十分迷惘,学习没有方向。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与体会、不断进行自我探究,再结合个人的性格、兴趣、能力,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岗位认知,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中高职校结合学情、自身实力、当地经济现状形成校企合作工作室,结合工作室岗位开展教学。一年级开设的基础课包括电子商务基础、Internet 应用、市场营销、商品学基础、计算机基础、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等公共课。教师在授课中不断进行岗位认知教育,辅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企业—社会的角色转换奠定基础。

2.二年级专业课(岗位定位)。经过一年基础课学习,学生对电子商务岗位已有一定的认知。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在电子商务专业喜欢从事的工作方向,通过对电子商务企业的岗位细分,指导学生进行岗位定位,进而学习岗位所需技能。

(1)结合“互联网+新型校企合作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细分岗位,确定模块化专业课内容。根据电商企业用人需求,将电子商务人才划分为商务型和技术型人才,经过调研分析,在上述所需人才的基础上对电商岗位细分如下:商务类电商岗位细分为客户服务、网店运营、网站管理三大方向,针对其岗位开设的专业课包括客服实务、消费心理学、现代推销实务、网络营销、移动电商实务、网店运营、微信公众号运营、商务英语、跨境电商基础、跨境电商客服等;技术类电商岗位细分为网站策划、网页美工、网页设计三大方向,针对其岗位开设的专业课包括商品拍摄与处理、网页美工、网页制作、网页动画制作、网络编程等。

(2)结合“互联网+新型校企合作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及细分岗位,引导学生进行岗位定位。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细分岗位将自身各类资讯整合,分析及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具体包括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同伴、工作收入、工作前景等。接着,学生再结合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等个人特征,制订近期的岗位目标和工作计划,进而明确岗位定位。最终教师指引学生根据自身职业发展,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3.三年级实训课(岗位实战)。经过一年基础课学习、二年级专业课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岗位技能。此时,可以基于“互联网+新型校企合作工作室”,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新增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完成学生社会角色的转换。如把现代学徒制搬到学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行业及社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从而让学生养成较好的职业行为规范。

(1)结合“互联网+新型校企合作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岗位實战。“互联网+新型校企合作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安排,而是在教师、企业的共同指导下以真实员工身份参与到工作室运营中,与时俱进且系统地学习电商岗位技能,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达到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实现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转变,使之成为具有较强创造意识和良好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结合“互联网+新型校企合作工作室”进行岗位轮岗。通过工作室提供的岗位,可以实现多岗锻炼、岗位轮换的培养人才机制,激励学生开阔眼界、积累经验,发现自身的真正兴趣和潜力,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再一次进行准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最终实现“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解决市场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王 冲,魏天德.校企合作中设计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2(7).

[2]雷体翠.论校企合作中的资源交换[J].石油教育,2006(1).

[3]邓曼英.“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合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践[J].山西青年,2016(19).

[4]张 婵.基于就业—创业导向的独立学院网络营销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5).

[5]周建良.以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电子商务课程开发探索[J].科教文汇,2010(7).

[6]方玲玉,李小斌,李 念.高职经管类专业系列项目课程开发——以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0(12).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重点课题“中职教学校企一体化实训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以电子商务为例”(2017B074)。

【作者简介】廖松书(1969— ),男,籍贯广西贺州,副教授,现就职于广西工商技师学院,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学生就业;龙 芳(1981— ),女,讲师,现就职于广西工商技师学院,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龙 莹(1984— ),女,讲师,现就职于广西工商技师学院,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中高职就业现状工作室
影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因素分析
扬州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方向调查与分析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中高职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比与衔接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