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说开去

2020-09-28 07:03周易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3期
关键词:新石器

摘 要: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是一处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文章对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进行初步观察,对所获石器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这些都为充实丁村遗址的史前文化提供了许多实物资料和研究线索。

关键词: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旧石器;新石器;石器制作技术;世界文化遗产

在丁村遗址以东的塔儿山一带,大量分布着一种岩石——角页岩。其中有一种致密细腻呈黑灰色的标准角页岩,还有另一种颗粒明显呈灰色的硅质角页岩,丁村石器基本上都是以此类岩石打制的。大崮堆史前石器制造场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沙女沟村东2千米的塔儿山支脉大崮堆山的南坡,西距丁村遗址7千米,最高海拔876米,山体主要由角页岩和硅质砂岩组成,岩层呈倾斜节理发育。

大量的石制品在大崮堆山的南坡堆积,东西长2000余米,南北宽800余米,面积约合160000平方米。在此范围内石制品极为丰富,数以万计。石制品上下叠压、厚度不等,最深可达4米,棱角锋利,均为打制而成,没有磨光的痕迹。

1984年为了配合南同蒲铁路复线工程建设,对丁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同时,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王向前等人还于1984年10月4日对塔儿山一带进行实地调查,于沙女沟村东大崮堆山南坡发现了这个石器制造场,同时在其周围的李沟、青杨岭、六家嘴等地大约七八千米的范围内均发现了石器,其中以大崮堆山最为丰富和集中。随后,他们又多次前往调查,并得出以下结论:

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的石片数量极大,石器比例极小,层层叠叠,属于原地堆积。遗址位于山体南坡,背风向阳,是史前人类比较理想的工作场所,此处应是大型的史前石器制造场遗址。大崮堆山石器制造场的部分石器具有旧石器时代的特征,如单刃砍斫器和刮削器与古交遗址的同类器物相似。斧形砍斫器同鹅毛口细腰手斧对比,则有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器形独特的矛形器与其他新、旧石器遗址中没有相似物可比,经单独分析,考虑其应该是丁村三棱尖状器的演化。

之后,丁村文化工作站的陶富海根据地面采集到的大量石制品,重新进行分类和研究,并发表了《山西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的新材料及其再研究》一文。文章认为大崮堆山的石制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石片的再加工和改造。几乎从所有的标本上都可以看出,改造方法是将大部分石片的远端薄缘截断,仅留下台面端的厚钝部分以便使用,使原来的宽石片变为纵向石片,并进一步改造成棱柱形或矩形的器物,与石斧、石铲的制作工艺类似,这种技术与旧石器的制造工艺有明显的不同。

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一般都采用和接受石片的自然形态,利用原石片的尖或刃,不规则地加工成自己所需要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等。大崮堆山的石器虽然传承了旧石器时代的锤击法、碰砧法等制作工艺,却创造出有别于旧石器传统的新型石器,反映出一种新的文化风貌。

最终结论是大崮堆山石器在器形方面脱离了旧石器的原始性,朝着新石器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如果从单体观察,以旧石器的规范去衡量,无疑会得出单刃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器物名称。

但從大量的器坯来看,都是石斧、石锛、石铲、特磬、厨刀等,这些都是陶寺遗址文化频频出现的器物,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的文化面貌完全代表了新石器的文化属性,其采石与制作技艺先进,与旧石器存在明显差异,不可能是旧石器文化的遗存。器形与新石器吻合,与旧石器相去甚远,可能代表新的区域性文化。

2001年的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丁村遗址北部县城南南寨村的黄土第一条古土壤S1下部发现了一组石制品,经过调查,又在北至襄汾县城、西至汾河边的南寨塌河崖、东至上庄沟、南至解村西沟的三角地域的黄土古土壤中的几个地点发现了石制品,其原料来自大崮堆山的角页岩。

200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地区的地层及地质进行了核实,在核实过程中又新发现旧石器遗址地点两处,并对其中的一个地点进行探索性试掘。随后以《丁村遗址群发现的新材料》为题,在《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刊出。2006年,在《三晋考古》第三辑刊登了《丁村遗址群新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对另一地点进行初步研究,就此我们开启了丁村遗址黄土堆积中的旧石器考古探索与研究。

经过多年的调查,我们发现在厚重的黄土堆积中,自上而下S1到S5都有石制品。自2012年在石沟发现古人类的枕骨化石之后,在国家文物局的安排下,我们对石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砾石层堆积上部的S1中又发现一块有人类加工痕迹的大石片,从而增加了我们对黄土堆积中旧石器考古的兴趣和信心。

从2015年到2017年,经过实地勘察,在丁村遗址北部地区我们发现大小几十处旧石器的埋藏地点。我们选择了其中的老虎坡、过水洞、九龙洞三处进行发掘,发现了不同层位埋藏古人类的原生地面,其中包括宿营、狩猎、烧烤、打制石器等现场遗迹,更进一步证实了新区域性文化的判断。

大崮堆山在临汾盆地的南端、汾河与浍河相交处,它北望平阳古城、南达侯马新田、西下古地丁村,这片土地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一支主要根祖的所在。在这片土地上,历史的沉积变成了一层层黄土、红土、泥沙,就像史书一样,一层压着一层。如能掀开厚重的黄土,从大崮堆山一直到古代河床岸边,将会是一层层火红的土地。站在这片火红的土地上,恍若回到几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可以看到古代的临汾盆地,看河湖之水如何浩渺无边,看丁村古人在湿热干冷变换的气候条件下,如何在丛林草地间追逐动物、采集植物的果实,可以感受古人留下的真实生活遗迹。

200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经过普查核实,大崮堆山面向汾河辐射广大地区内所有不同时期的新石器遗址,都发现了打制石器,包括砍砸器、石核、石片等,且石制品的原料依然是角页岩。

人类在第四纪起步,从旧石器时代茹毛饮血到新石器时代热土农耕开启文明,从公元前形成的先哲思想到近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像宇宙中的所有生命体一样,包括地球也都处于整体状态进化中。这种整体进化是宏观的,也是具象的。宏观不可逆转,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因地球的相应环境变化而进展,比如气候的变化、暖线的南移带来人种的南迁,加上文化的侵入和融合,这种进展就是进化,具有不同地域的趋同性。而具象会因地域不同带来分化与分流,以致形成文化的差别、文明的异向,甚至政治的偏见。

陶寺遗址地处大崮堆山北坡下,时间应在尧舜时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掘,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发现了大量证明当时已经具有国家建制的文物资料,如巨龙传人的象征物“龙盘”、石磬、陶鼓、铜铃等礼器,还有文字图形、水井耕田、烧陶窑址、生活住宅、等级分明的墓葬和古城墙等,这些无不证明远古的尧舜时期就已组建国家称王称帝了,陶寺遗址无疑是古尧都的所在。站在大崮堆山上,遥看南坡下方,曲沃里村的商周古墓埋葬着春秋战国的金戈铁马,侯马晋都新田古城遗址还诉说着晋文公重耳春秋的伟业。大崮堆山下、汾浍之间,从远古到近代不同时期众多上下传承的文化遗存,如丁村古人、迷失的尧都古城、春秋五霸之一的新田古城等,都证明了这里是华夏文化的根祖所在。

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不是单一的新旧石器时代之分,它包括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组合,而且几十万年延续不断。其中大大小小石器的分类和晚期细石器的产生,都是人类文化在此地域的碰撞和融合,是“百流归大海”的结果,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从这里开始。三皇五帝,尧舜开篇,华夏文明又从这里扩展弘扬。东方文化的形成、中国文明主线的延续扩充是从三门湖内的山水间一泻而下走出去的,尧、舜、禹从晋南临汾盆地开始逐步南迁就是见证。所以说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是一处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应该申报荣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文献

[1]王向前,李占阳,陶富海.山西襄汾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初步研究[J].人类学学报,1987(2):87-95+171-172.

[2]裴文中,吴汝康,贾兰坡,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3]陶富海.山西襄汾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的新材料及其再研究[J].考古,1991(1):1-7.

[4]高炜,李健民.1978—1980年山西陶寺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3(1):30-42.

[5]临汾行署文化局.纪念丁村遗址发掘三十五周年:山西省临汾地区旧石器文化论文选辑1954—1989[M].臨汾:临汾行署文化局辑印,1989.

[6]杜抱朴,周易,孙金慧,等.山西襄汾石沟砂场发现人类枕骨化石[J].人类学学报,2014(4):437-447.

[7]王益人,袁文明,兰会才,等.2011年以来丁村遗址群考古新进展[J].人类学学报,2018(3):428-441.

猜你喜欢
新石器
主编推介:《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研究》
鹰形陶鼎
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发展及成因分析研究
简述阿拉善旧新石器的演变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中原地区新石器时期气候与环境
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的古玉艺术造型探讨
沅、澧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神庙”建筑
天中史前文化综述
中国猪文化与国人健康(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