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对策的思考

2020-09-29 07:48刘芳雪
速读·上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高职院校

刘芳雪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职院校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新时代劳动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以引起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并提出实施劳动教育的对策,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时代;劳动教育;对策

作为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劳动就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指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人类既能够有目的的改造自然对象,与此同时又能改造人的本身。劳动价值观作为劳动素养的核心内涵,既包含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又包含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等,要实现教育引导学生的目的就要通过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进行劳动教育,以此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劳动教育就是一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劳动教育被高校所忽视和淡化。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校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办好高等教育,办出新时代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文化载体,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近期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当前高校实施劳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劳动教育概念片面化。一些观点片面地认为劳动教育就是上劳动课,扫扫地,搞搞卫生,在认知上劳动教育并没有被完全重视,劳动教育独特而宝贵的教育价值也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意见》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高校实施劳动教育必须牢牢抓住劳动教育课程这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部分,劳动教育课程是实现劳动教育的路径,但绝不能把劳动教育课程简单等同于劳动教育,如: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志愿服务等都是劳动教育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也不可以把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把进行了劳动等同于实施了劳动教育。

2.劳动教育体系碎片化。目前,高校普遍尚未能形成系统化、制度化、体系化的劳动教育生态。实施劳动教育应有机结合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元素,融合高校自身的精气神,依托高校自身的专业(群)特色实现劳动教育目标,从而形成“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一校一成果”等百花齐放的校园劳动教育文化新格局。

3.劳动教育定位形式化。实施过程中未能聚焦劳动,聚焦体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勞动教育不能只在形式上体现,更重要得是要见成效,要坚决杜绝动口代替动手、理论代替实践、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汗等“走形式”“走过场”现象。没有出汗的劳动教育不是真正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必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手脑并用,使学生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享受劳动的乐趣,促使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的重要意义。

4.劳动教育层次断层化。《意见》明确劳动教育贯彻大中小学各学段。高校实施劳动教育应着眼于未来职场场景,结合工匠精神,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以“技”+“劳”+“能”为重点,着力于劳动文化熏陶、劳动素养的养成及核心能力的重构,内容及形式上应有所侧重、有所聚焦,既跟中小学有相通之处,又有高校的独特之处;既有家国情怀的时代特征,又有耕田耙地的回归地气。

二、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对策

1.打造一支崇尚劳动的教师队伍,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在学业上、生活上释疑解惑、循循善诱,更要为学生的人生指引方向;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更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风范去影响学生。所以,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引路人和良师益友,更要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带领学生共同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以不怕脏、不怕累的具体行动感染学生、带动学生,让学生在劳动教育和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能力、增强团队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同时学会感恩他人、学会关爱他人、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学会珍惜当下幸福生活。

2.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的培养离不开意识,提高劳动意识是提升劳动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基本的思想保障。高校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在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基础上,将劳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中,督促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化劳动教育的内涵,重塑劳动教育理念,纠正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观念,让学生在劳动中正确认知劳动的价值。

3.结合学生特点和地方实际,规划好劳动教育内容。学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年龄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表现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等各个方面,所以,开展劳动教育要注重贴近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地方的资源,按照学生特点进行分类教育,精心选取适合学生的素材,提倡“边学边做”和“边做边学”,手脑并用,知识与行动相统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下基层,真正参与到一线劳动中去,充分掌握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感受劳动的魅力。

4.依托校园劳动周,有序安排学生的集体劳动。作为大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时刻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卫生环境。为了维护大学生良好的成长环境,高校可以在每个学期设定劳动周,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从事一周的校园环境卫生的清扫和维护劳动,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培养学生浓厚的劳动兴趣,增强团结协作的精神,亲身体验到保洁人员劳动的艰辛,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和热爱劳动人民。

5.创新教育载体,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大学生校园活动丰富多彩,教室、宿舍、餐厅、图书馆、操场等学习和生活区域都是大学生常见的活动场所。要塑造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高校可以依托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区域开辟新的劳动教育空间。举例来说,作为校园中的一个微型组织,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交往比较固定的一个空间。但是在这个空间中也会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比如宿舍的卫生情况,如果缺少了一些维持公共空间的整洁、和谐的劳动元素,那么就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怪相。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应该充分挖掘宿舍的育人要素,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渗透劳动习惯和劳动素养的培养,让大学生无时无刻受到劳动教育,有效地培养学生勤奋、勤劳的品质。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劳动光荣文化氛围。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劳动模范、卓越工匠进学校、进课堂系列讲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劳动内涵、厚植劳动精神,自觉进行劳动实践;依托校园文化大力宣传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劳动观等精神文化,营造重视劳动、崇尚劳动的教育氛围,使敬业爱工的思想深入人心,在高校学生中形成“我以劳动为荣”的良好风尚。

新时代劳动教育赋予了职业教育全新的价值期许,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拓展了职业教育学科的丰富内涵。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的重任,就要牢牢把握住劳动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并紧密、有效地结合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五育并举”,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风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意识。

参考文献

[1]靳诺.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8-12.

[2]赵健杰,刘向兵.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J].北京教育(高教),2020(02).

[3]梁燕,侯兴蜀.新时期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2019(06).

[4]岳海洋.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实践研究,2019(03).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新时代高职院校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