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浅析

2020-09-29 02:45张海燕
速读·上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体制改革公共管理方向

◆摘  要: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直接关系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整体水平,其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在阐述新时期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要求的基础上,就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展开分析,同时基于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困境,指出其具体的改革策略。期望能保证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准确性、科学性,继而在提升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困境;策略

作为针对政府管理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公共管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经济系统下,公共事务管理的出现了复杂化的特点,同时其管理的动态性和多元性特征不断增强。基于此,构建以“政府-市场-社会”为主体的多元治理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然而从实际管理过程来看,我国在开展公共事务管理中仍然存在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不对称的问题,为适应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需要,有必要在开展社会公共事务的同时,把握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方向,进行公共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新时期我国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进一步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这一论断为我国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公共管理体制管个中,公共管理单位要意识的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同时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并在约束结构权利,明确职责的基础上,深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事务管理质量。新时期,基于复杂化、动态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需要,在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中,还应考虑以下管理要求:

其一,开展公共管体制改革要关注内设机构的配置问题,即针对公共管理机构的改革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深入到政府内部,以此来优化内设机构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并实现管理机构的改革和智能融合,实现公共管理过程中的上下联动。其二,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是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同时其也是十九大对公共事务管理的新要求,基于这一要求,在开展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中,就必须做好管理结构的人员控制,避免结构膨胀和人浮于事,此外,应做好物力资源的配置,确保资源应用适应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其三,基于不同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差异性,在实际管理中,还应充分考虑公共管理的具体特点,然后为一些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下放自主管理权,确保公共事务管理的针对性和特色型,这样能有效避免管理机构“悬空”和政策空转问题,确保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科学性,进而提升公共事务管理质量。

二、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方向

1.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都是处于政府控制的模式,该模式的应用不仅受历史原因影响,而且受经济因素制约。在一定程度上,政府控制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能有效地发挥政府部门服务职能,抵抗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风险,提升公共事务管理能力。然而在新时期,公共管理事务逐渐增多,其管理活动涉及诸多人员机构,且整体变化性较强,这使得公共事务管理负载化、动态化、多元化的特点较为突出。基于此,有必要在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中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新时期,以“政府-市场-社会”为主体的多元控制模式在个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到了广泛应用,该管理模式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不仅由政府部门直接参与,而且社会公众成为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间接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其是公共管理更加体现民意,进而获得社会公众的支撑,在对于公共事务管理资源获取和支撑、管理运行机制实施具有深刻影响。

2.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从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及实施效果来看,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在管理机制上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就政府部门而言,其对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具有连通性的特征,即其对公共事业的控制是通过发挥自身权利,进而延伸并连通到多个社会组织才实现的。而在社会选择管理模式下,公共管理更加重视社会公众的建议。现阶段,以“政府-市场-社会”为主体的多元控制模式是社会选择背景下公共管理组织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来看,该管理模式实现了公共管理中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有机统一,其有效地协调了传统管理模式下,政府、市场、社会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矛盾,确保了公共事务管理的整体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困境分析

1.公共管理治理主体缺乏合作

现阶段,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实施以“政府-市场-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公共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然而在实际管理中,有较多地方仍然未能实现公共管理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在全新管理模式下,虽然我国的社会管理组织得到了发展,然其仍未能形成规模,这使得个体群众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其不理解、不认同社会组织的决策。另一方面,相比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缺乏中较为专业的公共管理人才,这事使得其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一定偏差,这不仅降低了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而且激化了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矛盾。此外,政府及社会组织之间未能建立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其未能实现公共管理资源的共享,同时两大主体的监管也不到位,这使得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一定的协同失灵问题,尤其是随着食品安全、环境治理、应急救援、信息安全等问题的增多,政府、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问题日益突出,各部门各自为政影响了公共事务实际管理质量,故而在今后管理中,还应注重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有效协调。

2.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

步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国进一步加大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在十九大以后,我国要求政府部门优化内设机构的布局,积极发挥自身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为确保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落实,提升公共管理质量,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以全方位多维度的提高公共管理的能力与水平。然而在部分地区,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尚不到位,一方面受地方发展因素限制,地方政府在落实国家政府方面阻力较大,这使得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难以推进。另一方面,当前对于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这使得地方部门在进行管理体制、组织体制改革中缺乏有效依据,容易造成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管理过程资源浪费等问题。3.公共管理技术创新力度不够

新经济形态下,进行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还应注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有效融合,进而通过智慧政务、科学决策、风险评估等技术辅助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开展,提升公共管理的整体水平。然而在实践中,有部分公共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思想僵化,在实际管理中,其仅会机械化的运用管理技术,不懂得灵活变通,导致先进技术与公共管理实践相互脱离。同时,也有部分管理人员过分追求管理技术的先进性和前沿性,这使得所选择的管理技术适用性不强,公共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此外,有部分管理组织使用西方先进管理技术理论进行公共事务管理时,缺乏管理技术与本体环境的融合,新时期,要深化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公共事务管理水平,还应注重公共管理技术的全面创新,进而实现管理技术与现代公共事务的有效融合。

四、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策略

1.加强公共管理顶层设计

多元主体管理模式下,要进一步深化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还应注重公共管理的顶层设计。新时期,针对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应重点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优化:一方面,新的公共管理体制虽然实施多元主体管理,然政府部门应继续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同时其应在法律法规范围内突破原有体制框架,凸显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与治理的效率。另一方面,社会组织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基于公共管理中社会组织受信程度不够问题,应,提高社会组织的合法性,这样能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热情。此外,多元管理主体模式下,还应注重管理组织的有效衔接,同时加大各部门监管,确保公共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

2.完善公共管理法律法规

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能为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开展提供有效依据,确保公共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新时期,针对公共管理法律法规建设,首先应注重社会矛盾的有效分析,确保在全新法律法规体系及公共管理下,能实现社会矛盾的有效处理。其次,创新公共管理法律体系还應考虑社会资源整合利用情况,通过法律体系的约束和指导,社会公共管理应能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利用,继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国家宪法与相关法律法规是公共管理服务得以执行的基础,即在完善公共管理法律法规时,应从宪法出发,进一步完善公共管理法律体系,进而实现管理主体权利的有效约束,确保公共管理服务得以规范执行。

3.实现政府权能重塑管理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指出,在社会发挥发展新时期,要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理顺部门职责关系,以此来协调资源配置,加强引导协调和法律监管,进而实现国家的现代建设。新时期,虽然我国在社会公共管理中实施以“政府-市场-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公共管理体制,然在实际管理中,还应注重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即在实际管理中,政府部门应将工作重心放到为人民服务、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上来,系统化的运用自身宏观调控职能,发挥自身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公共管理当中,并且在管理中做到以民为本,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公共管理的整体管理质量。

4.加强公共管理技术创新

社会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体系。新时期,在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中,还应注重管理技术的系统研究和创新。一方面,在实际管理中,应就智慧政务、科学决策、风险评估等技术的理论基础进行进一步深化,为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事务管理工作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针对新技术的应用,还应注重现金管理与本土公共事务特征的有效融合,提升公共管理技术的适用性。此外,新管理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专业性、高素质人才,基于此,在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中,还应系统引入人才,确保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继而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技术应用中,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实现公共管理的现代化。需注意的是,在进行公共管理体制技术创新中,还应通过先进技术,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组织这些管理组织的有效衔接,这样能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真正做到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治理,满足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及公共事务管理需要。

五、结论

公共管理体制对于我公国公共事务管理工作的落实具有重大影响。新时期,公共事务管理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发展新时期对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方向,然后基于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进行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路径创新,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实施以“政府-市场-社会”为主体的多元管理,才能保证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准确性、科学性,继而提升公共事业管理水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李瑞.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35):285.

[2]马忻.浅析西方政府新公共管理改革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20):191-192.

[3]张黎.浅谈投资体制的问题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18(23):129.

[4]张晶晶.浅析新时期地方政府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策略[J].人力资源管理,2018(01):8-9.

作者简介

张海燕(1973.10—),女,汉族,山西省永和县人,单位:山西省永和县委党校,学位:本科学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体制改革公共管理方向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县级政府依法行政的问题研究
春节联欢晚会的思想导向性增强对于公共管理的影响
我国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功能
改变颜色和方向
位置与方向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