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考分类考试的利弊分析

2020-09-30 06:46杨文穗肖黎明
考试周刊 2020年82期
关键词:利弊分析

杨文穗 肖黎明

摘 要:高考一直是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核心制度,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模式和高考制度也一直在改革中。从2013年开始,江西实行了高考分类考试制度这一重大改革,首次实行本科、高职(专科)分类考试,实行单报本科、单报高职、兼报本科及专科考试方案。在语文、数学、外语、综合科目之外增加了技术科目。分类考试有很多优势之处,但随着分类考试改革的开展时间,一些问题也会逐渐显露出来,文章就对这7年的分类考试发展的状况进行一个分析,分析它的有利之处以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江西高考;分类考试;利弊分析

分类高考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提出了高考改革要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十二字方针。自此,各个省份也开始自己省份的分类高考试点,江西省从2013年实施了高考分类考试,考生报考分为了以下三类:考生单独本科、单报高职、兼报本科及高职。在考试科目上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在原来的语数外加文理综合科目上,还增加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科目。单报本科的同学考试科目为3(语数外)+文/理综合,单报高职的同学考试科目为3+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本科兼报高职的同学考试科目为3(语数外)+文/理综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其中技术科目采用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综合卷,由江西省自主命题。

一、 实行高考分类考试的背景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教育普及化的需要

目前,江西省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中教育也进入了普及化阶段,这为当前的高考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这样的高考改革大环境下,一方面,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这就使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有差异,按照以往的高考选拔模式很难适应高校不同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多样性需求。另一方面,高中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之后,学生数量多,群体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很大,学习成绩和求学需求也会呈现出多样性。这时,单一的高考模式就满足不了人才培养多样性的需求。因此,进一步深化高考分類考试改革显得尤为必要。

(二)国家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的需要

我国正在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想从原来单纯地依靠廉价劳动力带动发展,目前转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来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转变。那相对应的,教育发展的重心就应该要从数量和低质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要能培养出大量各级各类创新型的技能人才。这要求高考由注重分数向注重技能转变,录取标准也要由选拔单一类型的人才向选拔多种多样的人才转变。

(三)职业教育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事态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多元性需求,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明确表明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指明了职业教育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意义,为促进现代职业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实施分类高考模式,有利于部分同学更好地做好职业学习和就业规划。

二、 江西高考分类考试的优势之处

(一)改变以往单一的录取标准,利于引导教育体系逐渐分流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江西高考的录取标准除了自主招生外,大多是以文理分科进行考试,再进行录取,而2013年开始的分类考试,一改往常单一的录取标准。(1)实行单报本科,考试科目跟往年一样,无变化;(2)单报高职,就只参加语数英三门科目加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科目考试;(3)兼报本科和高职,就需要在考文/理综合的基础上,再考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科目考试。录取标准也不一样:单报本科的可以填报高职志愿,但由于单报本科的没有参加技术科目考试,所以只能以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总分进行投档录取。单报高职的可以填报本科志愿,但由于未参加综合科目考试,所以只能以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总分投档录取。这样的录取标准可以说较有效地引导教育体系逐渐分流。

(二)改变以往人才选拔和评价只重高学历的现状

实施单报本科、单报高职、这就可以引导一部分成绩不是很优异的考生选择职业院校,学习一技之长,利于将来就业,也改变了以往人才选拔只重高学历的现象,分散了大家千军万马挤本科门的一贯想法,在科目上也为单报高职的考生多争取了复习时间。改变了以往大家唯分数论、唯高学历取才,真正地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多标准。

(三)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地位

一直以来受社会职业分化等影响,重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情况在中国存在,导致在学校设置上,普通高中远多于职业技术高中,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生一般倾向于报考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却不愿意主动报考高等职业技术类学校,高职院校的录取批次晚于普通高校、成绩也低于普通高校录取分数。这样的大背景下,导致职业教育的地位一直不高,这次的分类考试改革专门设置了利于高职发展的单报高职的分类考试,给学生自主选择科目、报考的机会,因而,高考分类改革在均衡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地位上有所帮助,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三、 江西分类考试改革的不足之处

实施这种类型的分类考试省份目前没有很多,据了解,2009年浙江颁布了新课改高考科目方案,实行文、理分科基础上的分类考试,分为:本科一批考试的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理综合+模块;本科二批考试科目跟往年是一样的;专科批次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这和我们2013年实施的分类考试的单报专科批次考试科目是相同的,本科批次不同。不管是以何种分类考试的方式进行,都会有它的弊端。笔者亲身经历,参加过2013年江西省第一年分类考试,也通过搜集一些资料,来探讨下分类考试的弊端。

(一)招生录取过程存在不公平性

江西省高考实施分类考试,目的在于实现多元录取,可在这过程中,兼报的考生如果没有达到本科线的录取标准,那么他可以用语文数学外语加上技术科目的课程总分进行投档录取,这和单报高职的考生是平等的,而单报本科的考生如果没有达到本科线的录取标准,就只能以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的课程总分进行高职的志愿填报,同样,如果单报高职的考生想填报本科志愿,由于未参加综合科目考试,也只能以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的课程总分进行投档录取。这就涉及一个公平性问题,兼报本科及高职两种类型院校的考生与单独报考高职院校的考生在参加高职院校录取时就会因为备考科目的多寡而降低竞争的公平性,以三门课程的成绩去和其他同学的四门课程甚至6门课程来一起填报志愿,显然是有失公平的,这也会间接导致优秀考生的流失。

(二)考生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有所加重

自从实行高考分类考试,我们可以从表1中看出,从2013年到2017年这五年中,兼报本科及专科人数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考生会较以往的考生考虑得更加周全,会选择兼报,让自己多点选择,如此就意味着兼报的考生增加了一门课程,在学习自己的文科/理科课程时,还要兼顾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科目的学习,并且还要参加两次考试。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兼报本科及专科的考生一般是学习成绩都是徘徊在三本和专科之间的,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能录取本科院校,但又想上本科院校,所以只能采取兼报的方式。但就是这一层次的考生,他们更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努力考上本科院校,且还有一门课程需要学习,这就让考生学业负担变重,给考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三)增加的考试课程缺乏全局性思维

进行的高考分类考试,虽进行了分类,但课程的设置方面还缺乏全局性考虑,我们可以看到,只是增加了一门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合二为一,总分200分,由江西省自主命题,但是这门课程总体来说是偏理科方面,那原本是学习文科的同学仅在高考报名后开始学习这门偏理科性的课程,是不是和理科考生会有相差,经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题目都是偏理科性的,那么在高考填报志愿进行投档录取时,文科的考生技术成绩是否会略低于理科生的技术成绩,那在进行录取时,文科考生是不是稍处弱势,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全局性考虑,针对文科,是否应该设立一个和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相对应的科目,如此,文科选择单报高职的考生,就参加文科相对应的技术科目进行考试。

(四)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和吸引力并未得到提升

通过搜集5年来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实施分类考试到2017年,采取单报的措施以来,单报高职的学生人数比率都没有超过百分之十,反而兼报本科及高职的同學一直在逐年上升,占比在百分之四十至五十左右。由此可见,江西省考生主动报考高职的意愿并不强烈,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并未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按照传统思维,大部分人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差的人走投无路,考不上好学校,上不了本科才选择的职业院校,且参照近几年的江西高职录取分数线来看,都是很低的一个控制线,这就更导致职业院校招不到好学生,那么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就更加得不到提升,这也是2013年以来实施分类考试的难题所在。

参考文献:

[1]仲健.新高考背景下分类考试改革之重新审视[J].教学与管理,2018(7).

[2]边新灿.新一轮高考改革先行试点6省市方案比较[J].中国考试,2018(11).

[3]宋卫民.高考分类考试改革:路在何方?[J].中小学管理,2014(1).

[4]李明楷,龚伯韬.江西省高考分类考试的科学性与公平性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12).

作者简介:杨文穗,肖黎明,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利弊分析
去除印制板三防涂覆材料的工艺研究
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的利弊分析
技术侦查措施运用利弊及对策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双重股权结构的利弊分析与立法建议
浅析全媒体时代下真人秀节目的策划及发展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利”与“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