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概念教学助推学生自主理解教材

2020-09-30 06:48陈香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进步概念教学工具

陈香

[摘要]文章基于概念解析例谈人教版必修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课的教学设计。一是通过质疑“工具”一词的代表性来让学生理解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还包含设施的完善等内容;二是通过理解“进步”一词来深入解读教材,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推进。这种基于概念的教学设计简明而见实效,问题的设置也体现了学科素养的达成,值得分享品評。

[关键词]概念教学;理解教材;工具;进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5-0079-02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异彩纷呈。而用历史概念来解析教材本身的价值,对于很多章节也十分贴切和实用。笔者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时,就通过概念教学来助推学生理解教材,效果颇佳。

一、窄窄的“工具”

从断句看语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可指交通和通讯两大事业中关于工具方面的进步,意思最窄;二可指交通事业和通讯事业中工具的进步,意思宽泛一些。实际上本课内容更宽泛地表达了交通和通讯两大事业的进步。

如果说课程标题是以“工具”一词为代表指代两大事业的进步,那么探讨“工具”一词的代表性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通过课堂中的问题来做一个统计。

本课导学案中设置有“找出本课所有的交通与通讯工具、设施,并按类别与时空排序”一环。学生在小组合作之后得到初步结果:具体工具有船、马车、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磁悬浮列车、汽车、人力车、畜力车、自行车、公共汽车、出租汽车、家用汽车、地铁、飞机、有线电报、无线电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关乎设施的有淞沪铁路、唐胥铁路、宝成铁路、兰新铁路、汽车制造厂、公路大桥、城市环线、高架公路、地铁、轻轨、轮船公司、航线、电报线、无线电台、无线电报局、电话公司、电讯网络、互联网等。工具类名词多具有重复性,很多属于同类变式称呼,不能从动力和空间分布上体现本领域的发展变化,而设施类名词辐射面较广,更能折射出技术手段的更新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尤其体现产业领域的发展。

细看近代这两大产业的工具,多为两次工业革命成果的舶来品,借用了国外技术成就,虽经国人改造超越,但不能很好地体现国家意志、植入家国情怀。本节内容肯定要凸显经过中国人的努力带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这两大产业的进步。两大产业中关于设施类的表述恰好贴合了编写主旨,能让教材阅读者从晚清到民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以后,层层递进地感知这两大产业的发展。这既有历史演进的延伸,也有前后反差的对比;既有不同阶段生产力的折射,也有从知耻到自豪的情感灌输。这才是教材的真正立意。

其实这种立意也通过文意很清楚地表达出来了。本课导言的前半部分是对西方新式交通工具的肯定,而后半部分则是以孙中山之口表达出发展中国近代交通事业要从基础设施做起的想法和愿望。

“工具”一词表意略窄,“设施”一词未入标题,“事业”一词统辖更全,所以本课仅用“工具的进步”不能涵盖课本的主体意思。这是本节课概念教学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却不是最重要的问题。笔者的重点设计是让学生围绕“进步”一词深度解读教材。

二、满满的“进步”

导学案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体会进步”。笔者先举例,如“种类的增多”“空间的拓展”“技术的领先”,接着要求学生仿写例句,同时用课本内容进行简单论证。

路径找对,问题有效,课堂生成自然可观。学生能够借助导学案,畅言不止。

课本第一段“近代以前,……官员上任,百姓迁徙,多以月甚至年来计算行程”,隐喻近代以来“行程的缩短”;课本第二段淞沪铁路被拆除,清政府自修唐胥铁路是为“产业的自主”;辛亥革命前建成多条铁路标志着“格局的奠定”;宝成、兰新铁路的建成是为“沟通的加强”;“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有“里程的延长”“地位的提升”;课本第四段围绕着机车的制造展示了“速度的提升”“效率的提高”;“学思之窗”栏目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动力的改进”。以上种种,都属于铁路事业“进步”的体现。当然,一半以上是对基础设施具有进步性的证明表述。

陆上交通有铁路和机车,也有公路与汽车等。教材主要从“限制的突破”和“设施的完善”来阐释公路方面的“进步”。“历史纵横”栏目则列举了交通工具“种类的增多”。

课本按时空逻辑划分,从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层层递进,也从陆海空三个维度设计教材内容。第二目“水运与航空”的内容也不外乎阐释“进步”。“交通业的近代化”“航运业的自主化”“产业的升级”“航班的增加”“航线的延长”“限制的放宽”“受众的扩大”“应用的普及”……以此类推到课本第三目,课堂教学推进顺利,效果明显。

学生通过理解“进步”,看懂了教材。通过仿写句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问题的开放性也让学生有话可说。平常看似不需要细讲的一节课,用一个核心问题贯穿,学生的受益加倍,且对以后自主阅读教材解析材料有所启发。

反思“体会进步”是不是本课一以贯之的有效设问,还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量。

首先,以设问为出发点,课堂设问要紧贴课程设计的立意。前述已经申明,本课力求从概念上理解“进步”,所以“体会进步”既紧扣了课程设计的立意,又回归了教材内容,即使不附加很多的史料与图片也可以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以生成为落脚点,课堂设问要具有层次性和思想性。基本要求是答案不要照搬原材料或教材,进一步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组织答案的能力。最好的问题设计是能将个别学生有思想、有价值的生成分享给班级中更多的学生。这个问题做到了。

再次,以学科素养为灵魂,课堂设问要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节教材从纵向上看,以古代为背景,历数晚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前后不同阶段的特点与成就非常明显,不可混淆。从横向上看,其逻辑为陆地上的铁路与公路,水运中的外海内河以及航空业三大空间维度,外加有线和无线的电报电话。这种教材铺陈就已经贯穿了很严谨的时空观念,所以本节问题没计也要求学生按时空逻辑掌握不同领域的名词及两大事业进步的表现。同时,“体会进步”一问,以解析教材为基础,考查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教材本身的理解,指向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当然,纵观近代中国这两大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国家独立、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民族复兴等因素对其发展的推动作用,这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就是家国情怀的最好体现。

所以说,无论是“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还是“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在句意上都没有很好地涵盖本课的主体内容,本课更应该围绕两大事业的“进步”而展开。只有深刻理解“进步”,了解“进步”的表现,探究“进步”的原因和影响,才能真正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 袁妮)

猜你喜欢
进步概念教学工具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