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与重构联动下村庄产业内聚环发展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2020-10-09 10:18李保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实践应用

李保华

摘要:首先梳理了村莊的产业类型,总结了村庄产业发展的三大困窘,制定了产业的前期定位、中期建设和后期发展3个阶段的发展策略。其次,在时间纵向和空间横向上分析了村庄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在探讨聚合产业选择方式和重构产业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产业内聚环发展模式。最后,以河南省灵宝市西阎乡干头村为例,对产业内聚环发展模式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实践应用。

关键词:村庄产业;聚合重构;内聚环模式;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15-0196-08

Abstract: Firstly, the study combed the type of village industrial, and sumed up the three major embarrassm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three stages were formulated, included pre-positioning, medium-term construction and late development. Secondly, in time longitudinal and cross-dimensional analy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of village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choice of polymeriz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a cohesive mod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as established. Finally, taking Gantou village, Xiyan township, Lingbao city,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relevant  contents development mode of industrial the cohesive ring model are applied practically.

Key words: village industry; polymeriz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cohesive ring model; practical application

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而实现国家统筹均衡发展。乡村振兴重点要办两件大事,一是补短板,二是兴产业。其中,兴产业是指要为乡村开办切实可行、实实在在、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1]。目前大部分村庄在这方面存在欠缺,或者虽具有一定的基础和禀赋,但不知道如何去运作,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

本研究重点关注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和区位有优势以及产业有基础的村庄,对村庄产业的前期定位、类型划分、发展布局以及发展措施等方面做出探讨。

1 村庄产业类型梳理

依据现行的一、二、三产业特点,对村庄的产业类型进行了一、二级别的划分,其中一级产业从大的方面来分,包括农庄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各类产业的产业特征和具体实施项目见表1。

2 村庄产业发展问题

2.1 产业选择盲目性大

目前有很多村庄在对产业选择的过程中,跟风势头严重,在不考虑自身因素的情况下,盲目地去效仿和复制,勉强把产业做成一定规模的时候,发现自身产品的销路以及消费客户的扩展存在问题。同时,所发展的产业和别的村庄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这些现象在都市区服务配套类的村庄发生的比较多。

2.2 产业发展困难重重

随着国家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中半工半农、人口外流和代际分工状态进一步延续,近20年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社会和文化问题比较严重,固有的村庄社会结构趋于瓦解,发展村庄产业面临着重重困难,具体表现在:第一,劳动力缺乏,农村的劳动力资源流失严重,在乡村缺少发展机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第二,资金缺乏,缺少支持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资金,在“三农”方面的投资缺口很大;第三,政策实效性不高,国家出台了很多的支农惠农政策,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在具体的实施方面,由于很多固有的问题,效果大打折扣;第四,建设用地缺乏,农村的很多建设用地指标都贡献给了城市,村庄的建设用地指标少之又少,基本上没有了发展空间[2]。

2.3 优势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由于村民思想观念意识没有得到充分转变,对村庄内外各种潜在的优势资源认识不足,很多村庄处在“抱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尴尬处境。比如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对长期居住在城市里面的人来说是难得的自然财富,对村里人来说却是影响他们出行的障碍;历史留下的传统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的堪称国宝,但在村民眼里,这些传统资源是村庄走向现代化的绊脚石。对于其他后天形成的优势资源,村民对其利用意识也不高,区位是村庄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资源,但往往很多时候分析不到位、定位不准确造成村庄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3 村庄产业发展策略

3.1 前期定位策略

3.1.1 审时度势、统筹谋划 村庄产业的定位既要有前瞻性,引领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急于模仿效益好的村庄产业,也要结合实际,适应本地的气候和风土人情。

3.1.2 翻转定位、特色鲜明 村庄产业定位要以城市发展需求为根本,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的不同需求,寻找村庄的产业发展类型和发展档次,并要寻找和打造产业特色,探讨同类型产业和其他村庄的不同之处,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3]。

3.1.3 資源整合、注重文化 文化是产业发展的引爆点和切入点,要以当地文化特色提炼出宣传口号进行重点宣传。要依靠自然资源,借助历史文化资源,统筹考虑村内、村外多种资源,注重资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3.2 中期建设策略

3.2.1 政府牵头、政策激励 镇乡级政府要引导村民进行有序的、积极的、不间断的建设,并制定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进行村庄产业建设的鼓励和引导。

3.2.2 乡绅带头、创新管理 农村有其稳定的宗族关系,有着其特有的长老制管理模式,村民不能以传统的管理模式去进行村庄管理,要充分发挥村庄乡绅的带头作用。

3.2.3 筑巢引凤、逐步推进 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需要前期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和精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兼顾,逐步推进,完善各项设施才能引来项目,留住人才,吸引返乡的村民,助推村庄产业的发展。

3.3 后期发展策略

3.3.1 宣传为先、媒体支持 要加强媒体宣传,让大众所知,打响村庄的产业品牌,这是村庄产业发展的必要步骤和重要前提。手机和网络媒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3.2 农业订单、降低风险 在产业品牌打造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订单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诱导客户提前预定自己的消费产品,并支付一定的前期定金,然后政府统筹,逐个分发生产任务,并富余一定的生产任务量,应对不可预见的产量风险,有的放矢地去种植特色品牌的产品,减少种植风险,减少价格波动因素,保证产品供应的量和质[4]。

3.3.3 互联网+农业 在目前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情况下,脱离互联网发展产业,会错失发展机会和浪费发展资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潮流。社区和村庄打包、网红和农业联合、共享和农业共创是当今时代农业发展的主流[5]。

4 村庄产业内聚环发展模式建构

4.1 模式影响因素选取

村庄产业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先天的和后天的。先天的是不可更改的、既成事实的影响因素,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虑产业体系的这些影响因素作为纵向因素。后天的因素是在近期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主要是区位、交通等村庄和城市关联的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和产业因素,这些因素无论是在社会层面还是在空间层面,都属于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作为横向影响因素。政策、管理和金融等对产业体系的影响也划归为横向上的影响因素。具体的村庄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见表2。

4.2 模式建构路径

4.2.1 纵横聚合——主打产业产生之源 纵向主要体现在先天的因素上。先天因素是固有的、不可改变的,历史文化因素是老祖宗留下的,也是既成事实的。横向因素主要是村庄后天形成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因素。

纵向的影响框定了产业的大体方向,横向的影响界定了产业的大体类别,纵向和横向取交集的过程中,也就选出了村庄的主打产业,这是综合考虑、统筹兼顾的结果。聚合既是村庄主打产业的产生过程,是先天自然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已有存在因素及后期开发因素等各因素中众多影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主打产业的选取过程中,这4方面是互为影响、互为作用的统一体。

横向的影响因素中,村庄的区位交通占主导作用,其他的民风、民俗、市场、物流、技术和政策管理等是辅助因素。横向影响倾向于后天创造的,模型中的纵向倾向于时间形成方面的,是一级产业选择定位的先决条件。历史文化因素是村庄产业定位的抓手,也是村庄产业定位的切入点,在纵向和横向上对各因子统筹考虑,综合分析因素叠加,进行全方位比较,以期客观具体地、讲究实效地得出村庄的主打产业,即村庄的一级产业,引导村庄产业的发展方向。

对于单个村庄来说,村庄主打产业应有具体的类别,明确到具体的项目,并且结合村庄地域特点和村庄文化特色,为下一步创造品牌打下基础。

4.2.2 环形重构——产业体系完善之本 重构是主打产业带动带活其他产业的过程。其他产业和主打产业是紧密相关、互为补充、互为影响的,主打产业的上、下游产业与其关系最为密切,分别是辅助配套产业和延伸产业,上、下游产业影响着主打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主打产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前提,其他产业的发展壮大也是主打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和保障。

单线产业链上、下游关系主要是在村庄主打产业建构和发展的过程中,前期保证能使主打产业发展辅助配套产业,这是主打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后期能使主打产业扩大规模、增加效益,拉长主打产业的链条,主打产业和前期配套辅助产业、后期延伸产业共同构成村庄的单线产业链,是村庄发展的主线条、主脉络。单线产业链上、下游产业是为主打产业扩大规模、增加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扩充产业集群规模而设置且必须发展的产业类型。

复线产业链和主打产业体系不属于同一个系统,是你为我生、我为你强的关系。村庄的复线产业链相对于单线产业链和主打产业的关联度有所降低,主要是配套基础产业和主打产业的衍生产业。配套基础产业主要是村庄的各类基础设施和各类服务设施。基础配套产业是按主打产业的需要进行重点配置以利于主打产业的发展。主打衍生产业是主打产业的附属产业,和村庄的主打产业是平行关系,是借助现有的各项资源去另辟蹊径,发展和主打产业有一定关联的相关产业。复线产业链使村庄的主打产业更牢固,产业集群更丰富,使村庄产业走上更加良性、更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环形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除主打产业之外的其他产业体系,包括单线上、下游产业和复线衍生产业及配套基础产业,共同构成环形的产业体系。环形体系中的4大影响因素会对4大产业类型的选取以及构建运营中的主导方式产生一系列的连环影响,形成了外环8大因素互为联合和内聚环中心的主打产业互为促进的聚环封闭体系。

4.3 模式生成

村庄的产业模式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性的产物,产业模式是一个体系,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在主打产业建构和发展的过程中,延伸主打产业的产业链条是主打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村庄的延伸产业也会随之建设和产生。另外,村庄发展到一定阶段,又会有和主打产业有一定关系的其他类型产业出现,这就产生了主打产业的衍生产业,这类产业和主打产业之间是平行关系,会使村庄的产业体系和结构更加丰满。

村庄的配套基础产业、配套辅助产业、主打衍生产业、主打延伸产业4个分支产业和村庄的主打产业互为联系、互为影响、互为促进,形成一个相对封闭但又不断发展壮大的循环体系,共同构建村庄产业的内聚环产业发展模式(图1)。

5 案例实践——以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西阎乡干头村为例

5.1 村庄简介

干头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的西北位置,属于典型的半山地半丘陵地形,村域内有土塬、沟壑、山地等多种地貌。沙河源头从南往北紧贴村庄流过,小河两边有大面积的生态杨树林。干头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偏少。村域内有国道310和县道007,对外联系方便。

全村共有206户781人,形成一大一小2个居民点,常住人口以中老年和儿童为主,人均年纯收入10 000元以上。现有香菇种植大户30多户,种植场地集中在小河两岸的杨树林下,村内沿县道有配套的香菇深加工厂和香菇交易市场。其他传统种植业多集中在塬上,由于缺水基本上处于靠天收的状态。

5.2 影响因素

5.2.1 纵向影响因素

1)先天因素。干头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地貌豐富,以山地为主,有一定量的丘陵,缺水,属于典型的北方山区。农作物种植应符合北方山区气候及地形地貌,选择用水量少的农作物,另外应和同纬度上其他区域的农作物种植进行比较,选择农作物品种。

2)传统历史文化因素。干头村历史文化缺乏,地表基本没有可利用价值的文物,在村域南部山顶有古寨,但历史久远,仅有少量的原始地形遗存,古寨的选址有一定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3)传统种植方面。干头村种植香菇由来已久,无论是产量还是种植面积在当地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近年来,干头村香菇的种植面积有萎缩的迹象。另外,当地特有的苹果种植业下滑严重。

综合以上因素,在村庄内聚环产业发展模式中,在纵轴比较中有突出优势的是传统的香菇种植业。

5.2.2 横向影响因素 干头村距离县城灵宝市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距离,城市的洼地效应或虹吸效应对村庄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县道、国道都从干头村穿过,增加了城市对村庄的虹吸效应,这也是村庄商业和各项服务业业绩几乎为零的原因。

外出务工人员及各种流动人员的不断流动,对传统的民风民俗有一定的影响,市场物流主要针对的是香菇和黄花菜,在收购、加工一条龙方面有一定的规模,这也是下一步产业定位及选择的重要参考依据。技术方面主要集中在香菇及黄花菜等农产品种植上,这也是传统种植业的技术积累。政策和管理理念在和国际管理经验接轨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对村庄产业扩大发展及村庄产业品牌创造的重要提升点。

综合横向因素,干头村在区位交通方面优势和劣势都很突出,需要扬长避短。交易市场和物流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并且有扩大的趋势,优惠政策和管理理念需要加强,这也是产业进一步扩大发展的需要。

5.3 产业类型选择

5.3.1 主打产业选择 综合考虑纵向和横向的影响因素,依托干头村传统种植业及其配套上、下游发展现状优势,充分利用先天自然因素、特殊的纬度及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继续扩大和加强干头村香菇种植产业,确定香菇种植为干头村的主打产业。

5.3.2 单线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选择 在村庄一级产业确定的基础上,完善和配套村庄的二级产业,完善主打产业香菇种植的上、下游产业。在香菇种植产业的上游配套产业中,完善和加强香菇种植业的技术服务,建立技术服务站,并且让村庄能真正地用好技术服务站,让其更好地发挥功能。加大香菇新产品的开发,重点研发在气温较高情况下也能保证出菇量的新产品,解决天热不出菇的问题,适应市场需求,增加产品效益。原材料香菇棒的配料及各种生产工具的供应统一管理,集中经营,形成规模效应,减少由于原材料分散而产生不必要的开支。在产品的宣传和规模销售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在订单销售方面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培育新型有保证的产品销售体系。

在主打产业的下游配套产业中,完善香菇的分拣、烘干、冷藏及冷链物流的初加工产业,依托现有的香菇产业加工体系,更新管理理念,增强国际视野,增加规模,突出品牌。在此基础上,继续拉长产业链条,使香菇产业向更深的方向发展,打造香菇罐头及香菇酱等产业品牌,扩大影响力。为使产业的效益更进一步提升和香菇产业效益更进一步稳定,在菌类的生物提取、制药等方面要有所突破,形成干头村主打香菇产业的精细加工体系。

5.3.3 复线产业链相关平行产业选择 三级产业是主打产业的衍生产业,和主打产业是平行关系。依托香菇的规模种植和主打产业的规模生产,开展香菇生产加工整个过程的观光体验旅游产业,并和干头村域南部古寨遗址打包发展,形成完整的干头村旅游体系,开展香菇生产体验游、古寨遗址风情游等相关旅游项目,满足目标人群的需求。在村庄基础配套产业方面,以主打产业香菇种植为基准点,在满足村庄正常运转和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配套相应的商业设施、各项服务设施以及各项基础设施,优先重点满足香菇生产的各项需求(图2)。

5.4 产业发展策略及实施路径

5.4.1 发展策略

1)前期定位策略——稳定基础、凸显特色、创造品牌。干头村要紧紧抓住目前香菇生产规模大、香菇产品销售和各项产业链条有一定基础的优势,继续稳定香菇的种植面积,采用传统的原生态生产技术,在树阴下、小河旁进行种植,纯天然生产。要紧紧依靠这种特色,整合各种资源,加大对外的宣传力度,以“乾头香菇,溢满九州”为宣传口号,创造“乾头香菇”品牌。

2)中期建设策略——政策激励、创新管理、筑巢引凤。在香菇主打产业具体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的牵头起着重要作用,政府要不间断地对农产品进行一对一的指导,通过制定各种激励政策,充分发挥乡绅能人的带头作用,运用村庄熟人社会特有的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规避村民小农意识弊端,把村民团结起来,集中精力做好主打产业及上、下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好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3)后期发展策略——网络互动、订单统筹、多元发展。在后期香菇主打产业的打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使每个人的手机成为宣传干头香菇的重要工具,在香菇的生产销售环节,运用提前下订单模式,提前计划下一季香菇的种植量,统筹全方位的产业链条,引导香菇产业产品纵深发展。在此基础上,依托香菇生产大基地,进一步发展香菇生产过程观光体验旅游产业,实现村庄产业多元化模式的发展。

5.4.2 实施路径

1)保护扩大特色香菇的自然生长环境。杨树林、小溪流和丘陵地形是干头村特有的适合香菇成长的自然环境,干头香菇基本上是在杨树林的树阴下、小溪流(大沙河的源头)旁依据地形地貌进行规模种植的。杨树林因小溪流而有了生长的水分,小溪流因杨树林而涵养住了水流,香菇在这样湿润、清爽的环境下得以生长。要保护好杨树林、小溪流的环境,保持特有的、纯天然的香菇生长环境。

2)改良香菇种植品种,增收效益,增加知名度。目前干头香菇的种植品种面临着热天不出菇及下雨天出菇品质下降的弊端,干头村应联合相关的科研院校,在这方面做重点的攻关突破,研制出高温下能出菇能高产、雨天能保证质量、产出形态好看和肉质鲜美的香菇,这是干头村提升其在香菇种植业中的品牌地位、增加干头村种植香菇效益的重要举措。

3)增加香菇生产材料的供应途径。拓宽香菇生产原材料苹果木屑的供应渠道,充分利用灵宝苹果在生产剪枝过程中的边角料,加工粉碎,减少成本。另外,香菇棒中的麸皮也应拓宽渠道,和灵宝市区各面粉加工厂联系,多渠道、多方式的增加香菇生产原材料的供应路径。

4)社会层面全方位的为香菇生产创造条件。干头村村委应加大争取政策扶持的力度和拓宽政策及资金帮助的渠道,指定专门的人员关注政府部门帮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和资金扶持。另外大力引进企业,加大各项优惠力度,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切实形成“公司+农户、村委+公司”的局面。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一定要壮大发展村庄集体经济,要有自己的种植合作社,并在整个运营中扮演重要角色,金融领域也要想方设法地开辟绿色通道,增加惠农低息金融信贷,减少各种审批环节和担保环节。村委应组织村民成立固定、正规的劳务公司,合理有效调配在香菇生产过程中各种档次和需求的劳力资源。

5)实施市场营销策略,稳定香菇交易价格。目前干头村香菇市场存在价格不稳定的因素,香菇采购商根据卖香菇的农户数量随机改变收购价格,香菇价格可以由每千克14元秒降至每千克8元,甚至6元,菇农们对此意见很大,苦不堪言。在香菇市场价格被动的局面下,干头村应成立香菇交易合作社,统一对本村的香菇进行销售,由合作社统一面对不同的香菇采购商协商定价,争取在定价中掌握话语权。

6)拉长香菇生长链条,增加香菇的附加效益。干头村应在现有香菇交易市场、香菇分拣厂等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稳定香菇烘干及分拣等副产品初级加工业,增加香菇的储存时间和附加效益。另外,应把香菇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以村集体产业的形式创办干头香菇罐头厂和干头香菇酱厂,并进一步和其他生物制药等企业联合,提取香菇素、香菇油等香菇精加工产品。

7)依托香菇规模特色生产种植,开展农事观光旅游项目。产业以集群的形式出现具有更大的活力,各个产业之间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形成一个共同体。干头村应在发展特色香菇业种植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和香菇相关的农事观光旅游业,可规划有香菇特色生产基地观光、香菇体验采摘、香菇分拣、香菇烘干等生产工艺的体验,让游客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体验到农事的艰辛,增加了生活的丰富度,并借此项目的开展,对“乾头香菇”的品牌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图3)。

6 小結

6.1 产业发展前提——村庄基础产业培育

村庄主打产业来源于村庄原有的基础产业。目前大部分村庄只有常规的种植业,基础薄弱,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差。部分村庄有发展产业的意愿,但苦于无路可寻,或者是简单地效仿别人而造成同质化现象严重,举步维艰。如何准确地培育自己村庄的前期产业,并做纵深方面的积累是产业发展的前提。

6.2 产业发展根本——村民凝聚力

村庄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是村民,脱离了村民,村庄有形而无魂,更不用谈产业。现阶段大部分村庄中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现象严重,村民在春节期间才有短暂的相聚,大部分村庄基本上常年处于空心化的状态。在目前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宏观的背景下,如何使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此外,村庄固有的或特有的民风民俗在年轻人的脑海中仅是记忆或传说,村民们靠血缘关系或宗族观念的凝聚力在很多地方已基本消失,这对农村区别于城市而发展的村庄产业极为不利。在社会层面,增加村民的凝聚力以及村庄的有效治理方面,是村庄特有的、具有地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根本[6]。

6.3 产业发展动力——金融信贷、互联网等实效的运用

农业前期的资本投入很大,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很大的持续的投入,并且农业的收成受天气的影响较大,可能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农业产业的运营对于单个农户来说基本不可能实现,单个农户没有足够的资金做前期的投入,也无法经受起血本无归的风险。金融信贷方面可以提供资金,互联网可以提供信息,但这2个行业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不愿意介入农业产业这样一个风险体系。因此,解决银行等行业的后顾之忧,关键在于农业产业优越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发展动力,切实让金融信贷和互联网运用在农村产业中发挥作用,并做到互利互惠,让金融信贷等行业切实有效地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付 伟. 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的乡村产业及其社会基础——以浙江省L市偏远乡村来料加工为例[J]. 中国社会科学,2018(6):71-90,205-206.

[2] 李玉双,邓 彬. 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 . 湖湘论坛,2018,31(6): 159-165.

[3] 刘积余,赵霜茁,张 浩. 城市需求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基于城市化的乡村振兴问题研究[J]. 征信,2018,36(12):20-26.

[4] 徐宗阳. 资本下乡的社会基础——基于华北地区一个公司型农场的经验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16,31(5):63-87.

[5] 苟延杰. 产业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9,29(4):25-30.

[6] 贺雪峰. 新乡土中国[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实践应用
网络实战法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高中英语课堂中反思性教学应用策略分析
微课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新模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