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脱贫户可持续生计影响因素研究

2020-10-09 10:18夏诗涵王建洪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可持续生计秦巴山区

夏诗涵 王建洪

摘要:基于秦巴山区入户调研数据,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该地区脱贫户可持续生计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秦巴山区脱贫户生计水平总体得到了显著改善但结构不平衡;脱贫户生计过分依赖于自然、物质资本以及政府的投入;金融、人力及社会资本的投入相对较为欠缺,需要进一步强化。最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生计;脱贫户;主成分因子分析;秦巴山区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15-0204-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household survey data of Qinba Mountain area, the factors affecting sustainable livelihood of shake off poverty households in this area were analyz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velihood level of shake off poverty households in Qinba Mountain area hav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ut the structure is not balanced. The livelihood of shake off poverty households are too dependent on nature, material capital and government investment. The investment in financial,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are relatively lacking, which need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Finally,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shake off poverty households; 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 analysis; Qinba Mountain area

扶贫是当前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精准扶贫已经取得重大进展,2020年中国将告别农村的绝对贫困。但是,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绝对贫困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的消失,还存在相对贫困和多维度贫困的形式,“脱贫摘帽”的贫困户返贫现象也普遍存在,而现阶段杜绝返贫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好脱贫户生计的可持续性问题。

可持续生计的思想,最早是由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自此,可持续生计的思想开始被一些发展机构使用并普遍应用在实践的指导上,学术界结合它来分析农民失地、脆弱群体、乡村旅游和贫困帮扶等活动的研究,评价此类现象对农户生计潜移默化的影响。早期研究认为,农户要获得可持续生计不应只局限于一种生计的维持,还要追求收入的增加。如Scoones[1]、Farrington等[2]研究認为,农户摆脱贫困现状并能持续改善生活的能力是影响农户可持续生计的主要因素,仅提高收入无法解决可持续生计问题,批判了以往的救济式扶贫思想。现有关于可持续生计的问题大都从多维度多角度来讨论,同时可持续生计框架是帮助研究生计可持续性的一种工具和途径,反映了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结构与制度体系的相互作用。王富珍等[3]揭示了地理空间结构及收入对生计的影响,表明了收入对农户可持续生计有显著作用,提出了提高脱贫稳定的措施;冯娇等[4]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脆弱性研究识别贫困户中的脆弱群体,数据表明大部分农户的可持续生计受不可控风险的影响较大,适应能力弱,脆弱程度高,具有不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农户生计资本脆弱性的相应对策;杨皓等[5]利用来自京津退耕区农户的调查样本,对退耕农户退耕前后的生计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自然环境是影响农户可持续生计最主要的因素,同时退耕对自然资本影响最大,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影响最不明显,因此提出了需强化退耕的后续规划和发展,实现农户生计多样化的建议。

此外,未来产业的发展、制度体系的改善以及信息的融合,同样影响着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蒋文恬[6]则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考证了乡村旅游产业和可持续生计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提升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水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得出,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受第三产业收入的影响。宁泽逵[7]利用陕西长武县巨家镇的调查样本,建立了农户生计资本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回归分析发现,家庭信息化对农户生计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改善离不开农户的家庭信息化,同时对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推动也具有显著贡献,通过同步推进家庭与社区的信息化,特别抓住“互联网农业”是提高农村现代信息化的重点,信息融合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切入点。

然而,对影响可持续生计水平因素的研究,已有研究大多是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分析工具,评价某种政策或行为对生计的影响,以此来评估某种政策或行为实施的意义。这些研究针对性较强,但是很多都照搬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导致得出的结论通常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国内外学者对于脱贫户的可持续生计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提供的措施建议亦存在不足。与贫困户不同的是,脱贫户已经脱离了贫困,具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与非贫困户比较,脱贫户的生计又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据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秦巴山区的抽样调查数据,研究“脱贫摘帽”后的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因素,并采用评估问卷,以5类资本为着力点,明确资本在可持续生计中的作用,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目的是减少返贫现象的发生,加快推进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转变,早日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1 秦巴山区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理论分析

脱贫户界定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与贫困户相比,脱贫户满足国家脱贫标准后的基本生活需求,但与非贫困户不同的是,脱贫户的生计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受风险波动影响较大。影响脱贫户生计的因素除了基本生活保障之外,还包括教育扶贫、金融信贷、政府帮扶和公共基础等。马斯洛需求理论表明,人在解决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想到达的层次更多,想得到的需求更多,脱贫户不单单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这也对农户的生计水平要求更高[8]。由于脱贫户的收入偏低,所必需的服务无法满足正常的生活需求,由此造成“低收入→低生活水平→返贫→扶贫”的恶性循环。此外,徘徊在温饱线附近的脱贫户自身拥有的外部和内部资源质量较低,同时对于不利的外部冲击十分敏感,若遭遇意外或自然灾害等,同样容易出现脱贫之后再返贫的现象。再加上脱贫户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很难在脱贫后立刻达到非贫困户的生计水平。因此,在解决生活条件之后为提高脱贫户的生计水平,应快速提高其自身素质能力和收入水平,从而避免出现扶贫工作的反复性和波动性。脱贫户处于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过渡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不稳定性,要抓好过渡期,做好扎实的工作准备。

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将可持续生计框架中的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5种资本形式视为一级指标,每种资本下又有若干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9]。在测量指标中,结合脱贫户自身情况来看,必须思考的问题是脱贫户如何实现可持续生计。首先从制度体系方面来看,国家在开始实行扶贫时,从救济式到参与式再到精准扶贫,都离不开自然条件的保障,同样在物质资本方面,脱贫户也得到一定的支持,特别在基础设施、医疗和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而2020年中国将实现全面脱贫,大规模的帮扶将告一段落,但脱贫户的特殊性使大家不能放弃脱贫的后续工作,因为脱贫户的生计还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在制度体系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2020年以后还需要得到一定的小规模帮扶组织的支持,杜绝脱贫户在遭遇自然灾害或意外时的返贫再度发生。其次,对于脱贫户要有包容的文化体系,脱贫户容易受到社会文化、经济活动及制度体系的多重排斥,可以将脱贫户与农村社区进行融合,无论是资源、信息、生计资本还是社会经济等方面,脱贫户离不开所生活的社区及社会环境,将其与农村社区融合后,使脱贫户不再是单独的个人,而是群体中的一员。另外,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的作用不可忽视,到2020年政府实现全面脱贫之后,政策相对减少,未来的发展更多依靠脱贫户自身,其健康、教育和知识技能等应该得到重视;农村要引进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改变劳动体系不足的现状,使脱贫户有更好的就业空间,不去一味的依靠政府救济,做到生计的可持续性,以满足他们的生计需求,使其生活水平提高,资源利用得到优化。

2 秦巴山区脱贫户可持续生计水平实证分析

2.1 PCA方法的选取与运用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对秦巴山区巴州区脱贫户生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0]。将多个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使其成为主成分,其中每个主成分都能够体现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是原始变量之间的线性组合,且所包含的信息互不重复,以此来减弱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干扰,是处理降维问题多元分析中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

2.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脱贫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应该从多个角度选取指标,综合反映脱贫户生计的可持续性。本研究通过对秦巴山区巴州区586户脱贫农户的问卷调查等各项指标的分析,根据指标所符合的多元化、综合化、可比性和代表性原则,选取的指标涵盖脱贫户生计的基本生活保障、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扶贫小额信贷、家庭收入和驻村帮扶等信息,共29项,具体为:X1文化程度、X2劳动能力人口数、X3户籍人口数、X4建档立卡年度、X5脱贫年度、X6吃营养物频率、X7衣物的主要来源、X8房屋结构、X9住房补贴、X10住房建设、X11义务教育政策、X12教育扶贫补助基金、X13享受的医疗保障、X14享受医疗救助基金、X15饮水的主要来源、X16水质好坏、X17家中是否有负债、X18负债金额、X19借款来源、X20家庭纯收入、X21劳动力就业培训、X22产业方面获得的帮助、X23就业创业获得的帮助、X24借产业扶持基金情况、X25信贷风险基金、X26借小额信贷情况、X27帮扶责任人做事情况、X28帮扶责任人带来的改善、X29对帮扶工作成效满意程度。根据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实证研究。

2.3 数据分析与结果处理

2.3.1 效度检验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检验可得KMO的检验值为0.647,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检验的Sig值为0.000,表明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适合进一步分析。

2.3.2 提取主成分 从问卷的若干问题中选取29个问题作为主要因素进行后续分析。经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提取前12个主成分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同时为了能更好地解释所提取出的主成分因子,选取最大方差法对主成分进行旋转,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各个主成分所对应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F1(11.603%)、F2(8.456%)、F3(6.706%)、F4(5.758%)、F5(4.946%)、F6(4.647%)、F7(4.556%)、F8(4.052%)、F9(4.011%)、F10(3.780%)、F11(3.606%)和F12(3.525%),得到這12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65.646%。由此表明,在29个变量中,保留了12个主成分来解释65%以上的原始变量,因此提取这12个变量作为主成分较为合理,且与研究分析目的相符。

在主成分因子分析中,载荷量的范围是0~1,提取的载荷量越接近1,则该变量与该公因子的关系越密切,也可以通俗理解为变量向公因子贡献了足够多的信息。因此,本研究选取载荷量大于0.500的因子以保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由表1可见,24个变量的公因子载荷量大于0.500;虽然其中5个公因子载荷量小于0.500,但其值接近0.500,且文化程度、医疗保障和小额信贷情况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反映了脱贫后可持续生计的情况。因此,从29个变量提取的12个主成分能够较好地解释原始变量的主要内容。

2.3.3 成分载荷分析 公因子载荷是为了使各个变量的剩余因子方差贡献最大,如此循环,直到各个变量公因子方差被分解完毕。使用最大方差法对成分矩阵进行旋转,使每个成分上具有最高载荷的变量数最小,目的是增强主成分因子的含义解释[11]。本研究在数据分析时共进行了9次旋转,经过方差极大化旋转后得到因子载荷矩阵。

在旋转后的成分矩阵中不仅体现了12个主成分与相对应载荷量之间的紧密程度,而且更加明确了12个主成分的意义。将负债、收入、住房、脱贫户满意度、就业、生活保障、教育、建档立卡、医疗、金融、自然与物质和产业信贷等影响因素方面的所有因子归结于这12个主成分中(表2)。

2.3.4 结果分析 将12个主成分结合可持续生计框架进行分类,其中F6生活保障成分与F11自然和物质成分中包含有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因此将其分别归于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F1负债情况成分、F2收入成分、F10金融成分和F12产业信贷支持成分归于金融资本;F5创业与就业成分和F7教育成分归于人力资本;F3住房政策情况成分、F4脱贫户满意度成分、F8建档立卡成分和F9医疗保障成分归于社会资本(表3)。

将因子得分进行排序,排名越靠前的因子说明其对脱贫户的生计影响越大,当前越要重视。由表3可见,在脱贫户生计中五大资本都有涉及,说明贫困户脱贫是成功的,而每项资本所占比重不同和因子得分不同,说明在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因素中,各生计资本之间效用不同。由表4的排名可以看出,F3住房政策情况成分、F5创业与就业成分和F11自然和物质成分排名前3,在生计资本中,水、住房、吃穿等是基本保障,只有在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得到保障之后才有资本去发展其他金融及社会资本。F4脱贫户满意度成分和F10金融成分排名靠后,主要是由于产业、信贷和收入等金融资本大部分依附于社会资本发展,虽然脱贫户也有组织合作社等积极行为,但其依赖政府政策的行为还是较为突出的。

3 小结与讨论

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秦巴山区586户脱贫户生计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秦巴山区脱贫户生计资本的影响因素众多,总体水平得到改善但结构不平衡,人力资本投入不够突出;秦巴山区脱贫户生计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生计现状的5个方面,其中自然及物质资本起显著作用;秦巴山区的可持续生计问题中政府在社会资本投入较大但脱贫户生计依赖性较强。

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①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政府应根据当地需要提供“造血型”帮助,虽然目前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来解决脱贫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但是提高脱贫户生计水平是一个艰巨且长期性的任务[12];②在保障自然和物质资本的同时,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同时重点着眼于以人力资本为主的生计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提高农户潜在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就业创业技能,增强家庭农户应对风险的能力;③增加产业金融支持,给脱贫户提供更多的机会,让脱贫户全面了解与生计有关的投资信息,引导脱贫户主动确定发展需求和方向,使其抓住发展机会,获取新的致富技能,最终全面提升个体以及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研究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填补了当前在可持续生计研究上的部分空缺,但由于对各生计资本内涵的理解与衡量不同,建立的指标体系尚有不足,需要继续完善后续的研究,才能更有利地把握脱贫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

参考文献:

[1] SCOONES I.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R]. Brighto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8.

[2] FARRINGTON J, CARNEY D, ASHLEY C, et al.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in practice:Early applications of concepts in rural areas[R]. London: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1999.

[3] 王富珍,周国华,唐承丽,等.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山区县域脱贫稳定性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19,35(2):270-277.

[4] 冯 娇 ,陈 勇,周立华,等.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贫困农户脆弱性研究——以甘肃省岷县坪上村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26(11):1752-1762.

[5] 杨 皓,王 伟,朱永明,等.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河北省以保定市涞水县为例[J]. 水土保持通报,2015,35(4):263-267.

[6] 蒋文恬. 可持续生计下乡村旅游多功能协调发展研究[J]. 农业经济,2019(1):27-29.

[7] 宁泽逵. 信息化对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2):123-133.

[8]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9] 苏 芳,蒲欣冬,徐中民,等. 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119-125.

[10] 賈万敬,何建敏. 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在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中的应用[J]. 现代管理科学,2007(9):19-21.

[11] 姚晓萍.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7):64-69.

[12] 孙晗霖,刘新智,张鹏瑶. 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户生计可持续及其动态风险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2):145-155.

猜你喜欢
可持续生计秦巴山区
秦巴山区牟牛沟滑坡体治理施工技术
近16年秦巴山区TRMM降水资料的降尺度研究
贵州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功能障碍者群体生存现状及其可持续生计策略选择
基于可持续生计的农村家庭灾后恢复研究
甘肃省独生子女户与多子女户生计能力的比较分析
我校协办“放飞梦想的翅膀·秦巴山区公益行动”
秦巴山区黑木耳黑色素的提取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秦巴山区浅表层滑坡成灾规律研究
秦巴山区1∶25万土地覆被遥感制图精度的野外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