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后经济恢复痛点与宏观政策选择

2020-10-09 10:58蔡昌王道庆马刘丁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0年7期
关键词:政策选择新冠肺炎疫情

蔡昌 王道庆 马刘丁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在国内经济下行和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局势下,为避免疫情短期冲击演化为对经济的长期拖累,疫后经济恢复工作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从制造业、服务业、房地产业视角深度分析代表性行业疫后经济恢复的痛点,并从财政、货币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及建立宏观政策调控的联动机制,推动政府精准施策,实现疫后经济恢复。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经济恢复;政策选择;联动效应

中图分类号:F019.6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底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严重危及我国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民生命安全,给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如何在疫后快速恢复经济活力,完成党中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将是疫情之后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工作[1]。基于这一命题,本文将深入剖析代表性行业疫后经济恢复中的痛点,探索经济恢复期间我国宏观政策的选择。

1 疫后行业经济恢复的主要痛点分析

由于每个产业及其下属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受疫情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也有所不同。对于疫后经济恢复而言,需要明确各行业的特点,深挖不同行业在经济恢复中的痛点,因地制宜,寻找经济恢复的有效路径。

1.1 制造業

制造业的疫后经济恢复痛点主要集中在劳动力缺失、回款不足与存货积压、贷款到期三个方面。制造业疫后经济恢复三大痛点如图1所示。

1.1.1 自愿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叠加,造成劳动力缺失

制造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稳定供给是整个行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短期来看,受对疫情的恐惧形成的自愿性失业与强制性延迟复工形成的摩擦性失业叠加影响,制造企业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保持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再加上疫情期间需求的急剧下降,有可能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发生恶化,不仅无法把握疫后大量需求释放的恢复契机,还可能造成大量结构性失业,形成人力资源利用的恶性循环[2-3]。

1.1.2 预期偏差导致存货积压与回款不足

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现代产业布局下,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柱,拥有成熟且较长的产业链条,无论在生产还是销售过程中都会对未来销售制定周密的计划,并且保持库存充足,以足够的供给满足需求。疫情突发于春节期间,大量需求急剧下降,加之疫情防控导致的交通不便与企业为春节囤积库存的双重影响,导致企业大量库存积压。而制造业企业销售产品时往往又采用信用赊销方式,疫情之下,整个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由于资金短缺选择延迟支付货款,均会发生超出企业正常范围的回款率和坏账率。

1.1.3 银行贷款逾期与企业资金链条断裂

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由于拥有大量固定资产,企业通过银行长短期抵押贷款实现资金周转。但是在疫情影响下,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且经营回款期较之以前有所延长。现有资金链条的急剧收缩,使得企业面临无力偿还贷款的局面。大量债务到期又使得企业信用状况下降,很难获得新的贷款来源,将面临资金链条断裂甚至破产的风险。

1.2 服务业

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此次疫情冲击最直接、最严重的领域。服务业疫后经济恢复的痛点主要集中在行业投资信心、全年业绩及现金流、数字化转型三个方面,图2展示了服务业疫后经济恢复主要痛点的逻辑框架。

1.2.1 行业恢复周期长,投资信心受打击

春节是服务行业的旺季,一旦因疫情错过这个时机,很少有人愿意再另找时机去消费,造成的资金损失无法挽回,影响到服务行业的全年利润额,一些抗风险能力弱的服务型中小企业可能会破产。短期冲击带来的心理恐慌,也会推迟实际投资的行动周期,一些投资者甚至会将资金转投至其他领域。

1.2.2 现金流量紧张,部分企业难以为继

服务业的人工成本与房租成本具有刚性。据艾瑞网信息显示,以餐饮业为例,传统餐饮企业的成本结构中,原材料成本占30%~35%,人工成本占20%~30%,租金成本占10%,此外还有10%左右的税收。其中,员工的工资先付,货款和收入后到,现金流量非常重要。如果疫后全行业持续低迷,就会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尤其是该行业的中小型企业将很难再维系经营,只能走向破产清算。服务行业资源整合、重新洗牌情况也极可能发生。

1.2.3 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足,短时间难以实现数字化转型

服务业在这次疫情下也出现新的发展契机。一些新的服务供给方式应运而生,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对疫情有效防控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也反映了未来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趋势。云服务平台、电影线上首播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增长;智能机器人、无人机配送等技术因有效避免人与人的直接接触,未来能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我国服务业信息化应用程度不是很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足,缺乏一些相关的高端培训,加之疫情突发骤袭,服务业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难度较大。

1.3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该行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房地产业疫后经济恢复的痛点主要集中在现金流紧张、三四线市场恢复周期长、政策调控难度大等三个方面。房地产业疫后经济恢复主要痛点的逻辑框架如图3所示。

1.3.1 资金链受到冲击,企业现金流紧张

土地停拍、项目停工、售楼处停摆、租金回收困难等这些现实问题,对房地产业一季度的营业收入会产生巨大影响。疫情之后,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购房者的购房需求依然存在,但都会略微推迟。而购房者消费的后移,将直接影响到2020年的楼市表现和地产企业的销售回款。据财新网信息统计,部分地产公司负债水平较高,仅2019年前三季度总体负债率就已经达到了80.26%。企业如果无法快速回笼资金,将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陷入严重的现金流困境。

1.3.2 返乡置业需求抑制,三四线市场恢复周期长

三四线城市尤其是封闭型三四线城市,受疫情影响最大。一方面,春节期间都是封闭型三四线城市返乡置业的高峰,据和讯名家信息统计,其比例约占全年需求的1/4左右。随着一二线城市的复工复产,购房者重新回到工作城市,部分返乡置业需求顺延至下年。另一方面,本次疫情还暴露出三四线城市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上的短板,在二线城市开放落户的背景下,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的情况会更加严重。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三四线房地产市场的疫后恢复。

1.3.3 房地产调控难度加大,政策制定要求高

疫情对各地楼市影响程度不一,疫后各地房地产市场的走向也不尽相同,需要地方政府“因城施策”。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2月份发布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执行报告,在谈及下一阶段的主要政策思路时再次重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如何在与国家“房住不炒”定位不冲突的前提下,推出相应的支持政策,对各地政策制定提出更高要求。

综观上述代表性行业疫后经济恢复的主要痛点,笔者总结出了疫后经济恢复将普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痛点:(1)短期需求受到抑制,但生产要素存量短期变动不大,供给弹性弱于需求弹性,短期呈现供大于求;(2)随着疫情持续时间增长,企业投资信心减弱,供给逐渐减少,但压抑需求逐渐释放,呈现供小于求的局面;(3)现金流急剧缩水,存在因现金流断裂導致企业破产风险;(4)各种失业因素叠加,人力资源不足以支撑企业正常经营。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三大行业的痛点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痛点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产业发展的顽固症结。因此,政府的宏观政策选择应采取多点渗透、整体布局的实施策略,避免产业发展出现恶性循环的不良局面。

2 疫后我国经济恢复的宏观政策选择

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呈现出骤变性、聚集性等特点,总体需求被大量抑制,供给几乎停滞,是最为显著的骤变性表现。但疫后经济恢复需要站在更长时间维度去考虑问题,政府政策不仅需要应对短期性冲击,更需要关注长周期下如何提升市场信心,刺激需求释放,促进国内供给稳定。为应对疫情引发的错综复杂的局面,政府需要审慎、适度、针对性地制定宏观政策,积极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多种调控工具,充分发挥政策协同效应,形成政府、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协同治理的合力,破解此次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局势。

2.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向并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两种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疫后经济恢复过程中需要并行使用。总体而言,要在坚持现行积极性财政政策和稳健性货币政策不变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财政政策的开放力度,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使流动性得到有序增加,不搞“大水漫灌”。政府既要充分关注并重点解决企业短期资金短缺问题,又要有效化解长期负担过重的疫后经济恢复痛点。

2.1.1 加大积极性财政政策力度,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

加大积极性财政政策力度要从财政收支两翼入手。收之一翼,注重减税降负,在疫情面前要坚持减税降费大方向不变,并针对性地对受疫情损害严重的企业扩大减税降费力度,采用短期与长期交叉结合的政策措施,切实降低企业负担。支之一翼,注重扶持重点行业,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注重保障重要物资供给,稳定物价。

(1)针对性扩大减税范围,探索多元化减负方式。突发疫情危机导致的经济冲击不同于经济周期跌至谷底的情形。疫情影响具有区域性、行业性特点,由于本次疫情防控得当,受损最为严重的也仅集中于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因此,扩大减税降费力度应该有的放矢,一方面,通过减轻企业固定税费,如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另一方面,探索多元化减负方式,如可将需要企业缴存的社保费、公积金等暂缓缴纳,延长纳税申报时间等方式,充分利用税基式、税率式、税额式、税收递延式等多种减税方式,实施针对性企业减税工程,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

(2)积极发挥金融性财政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疫情突发背景下各行业的企业受损程度各不相同,这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基础与立足点。首先,在我国现行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框架下,当企业收入大幅下降时,减税降费只是望梅止渴,财政补贴才是真正力挽狂澜的政策工具。因此,笔者建议对受损严重、难以为继的企业要积极给予财政补贴援助,保持企业维持生产经营的可持续性。其次,国家财政要针对贷款难问题,积极对受损企业给予财政贴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提供贷款担保等。

(3)动用预算预备费与发行公债,平衡财政压力。需要注意的是,疫情同样对财政收入产生影响,该影响可分为政府主动减税和税收收入被动减少。主动减税是指政府为保障行业正常运转,保持整个经济平稳运行的情况下,主动通过相机抉择的方式减轻企业负担。税收收入被动减少是相对于企业的主动减税而言的。由于受到疫情冲击,企业收入、货物流转受到影响,行业经济运行受到阻碍导致税源减少,从而对财政收入形成不小的压力。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财政预算赤字率为2.8%,比上一年预算高0.2个百分点,财政赤字2.76万亿元。财政赤字率已经逼近国际社会公认的GDP3%的警戒线。因此,在动用财政政策对抗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时,应当充分考虑财政压力。政府应立足当下应急管理,同时也要放眼未来,力避未来期间财政赤字失控。

平衡财政压力,要通过预算预备金、发行公债、节约政府开支等多种手段、措施积极应对。首先,根据预算法第四十条规定,“各级一般公共预算应当按照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金,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在应对危机时期政府必须动用预算预备金以保证财政政策作为防控布局的坚实后盾充分发挥作用。其次,近年我国财政赤字率不断上升,受疫情影响,在动用预算预备金和节支手段过后需要考虑扩大国债发行力度。一方面,政府发行国债可以弥补因疫情原因导致的财政赤字率上升,另一方面,发行以公共医疗卫生为主的专项公债,可以将因疫情原因闲置的消费转向债务资金形式由政府筹集起来,投资于需求激增的公共卫生领域,实现在市场失灵情况下,由政府主导资源优化配置过程。公债发行应做到以短期公债为主,既可以提高公债流动性,又不会给国家财政造成长期压力。

2.1.2 保持稳健性货币政策,适度加强政策灵活性

应对疫情,促进经济生活有序运转,原有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有度。在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抓住灵活释放流动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扩大银行贷款资金三个方面,切实有效地实施稳健性货币政策。

(1)积极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工具,动态釋放流动性。面对疫情下大量需求被抑制、供给停摆的状况,适当释放流动性可刺激压抑需求释放,促使疫后经济快速恢复。但疫情持续时间不明导致对经济具体影响尚未完全明确,在稳健性货币政策下释放流动性应当灵活有度,动态释放。考虑到积极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工具的作用,央行可适当扩大有形债券特别是政府公债的购买力度。一方面,公开市场业务工具具有较高灵活性,央行能够在政策实施的后续影响上具有主动权。通过扩大公债购买力度,能够通过市场机制释放流动性,进一步补充增加货币供给力度,为缺乏流动性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补给;另一方面,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避免由于大量财政支出和短期国债发行对非政府投资项目的抑制或削弱效应,以便最终达到拉动疫后消费需求的目的。

(2)多种措施并重,针对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中小型企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力量和就业渠道,但中小型企业体量小、固定成本支出占比较大、抗风险能力较低。基于高风险高收益原则,中小型企业获得贷款成本相对较高。为缓解疫情背景下企业融资难题,首先,央行应当继续推动LPR改革释放贷款利率下降潜力。据中国经济网信息显示,目前LPR改革已经得到进展,2020年2月20日,一年期LPR利率为4.05%,下调10 BP。五年期以上LPR利率为4.75%,下调5 BP。此次下调以一年期LPR为主,拟与疫情造成的短期冲击相对冲,以缓解企业融资压力。当前银行利润总体增速放缓,但仍存在向实体经济让利空间,积极推进LPR改革、释放利率下降潜力。其次,疫情对中观产业影响具有区域性、行业性的特点。央行可以针对医疗、交通等涉及重要民生领域的企业,对已到期或即将到期贷款统一展期、发放专项再贷款、鼓励商业银行与企业协商贷款利率等多种措施,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3)审慎采用降低再贴息率、降准,扩大银行贷款资金。在疫情背景下,一方面,各行业资金回流延迟,已发放贷款存在相应的坏账风险。另一方面,为保障企业现金流,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通过展期、再贷款等方式为企业继续扩大资金支持。上述两方合力极大地积压了银行可贷资金规模,因此,政府须考虑降低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等方式,配合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释放货币供应量,保证银行可贷资金保持充裕。但采用这一手段需要保持审慎态度,首先,变动再贴现率与法定准备金率的调节政策存在一定的外部时滞性,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在此期间经济状况可能会产生变化;其次,由于货币创造乘数的放大效应,上述政策可能会对后续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

2.2 建立宏观政策的联动机制,形成政策合力

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需要各部门以积极态度,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多个层面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推动疫后经济恢复。政府的多项宏观政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当务之急是研判宏观形势,建立宏观政策的联动机制,形成政策合力,充分发挥政策的调控作用。

财政政策相对于货币政策而言,传导迅捷,效应显著。通过财政补贴、针对性减税降费等措施,能够较快作用于受损企业,减轻企业负担。但过多的财政支出将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率,不利于政府财政长期稳定运行。反观货币政策则能够在较长时间刺激经济,不断释放需求。但由于货币政策外部时滞性的存在,政策传导相对较慢,短期内实施效果不如财政政策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因此,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配合使用,发挥二者的协同联动效应就能扬长避短,形成一种政策合力。在疫后经济恢复期间,应建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联动机制,具体操作如图4所示:

首先,短期内,面对政府为应对疫情进行大规模财政支出而导致的赤字率上升,政府通过增发公债等财政政策弥补财政赤字,同时采用扩大购买公债规模的“债务货币化”政策促进公债流通,支持公债发行,削弱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其次,扩大购买公债能够有效扩大货币供给量,刺激经济发展,同时也能避免央行因购买过多外币资产带来的资产保值增值、铸币税收益流失和主权干预等争议。长期来看,政策协同联动机制能为政府财政培养新税源,提高财政收入,降低财政赤字率,避免政府财政陷入“赤字-国债-赤字”的怪圈。

参考文献

[1] 薛刚,孙根年.2003年SARS对国内旅游影响的后评价——基于本底趋势线的31个省、市、自治区客流量损失的估算[J].经济地理,2008,28(6):1059-1063.

[2] 戴瑾.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考察对象[J].社会科学论坛,2010(15):162-168,178.

[3] 景跃军,张昀.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及协调性分析[J].人口学刊,2015,37(5):85-93.

猜你喜欢
政策选择新冠肺炎疫情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农民工城市购房的困境、路径与政策选择
探究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及其选择
失业的经济影响及促进就业的政策选择研究
我国开征碳税的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