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下中职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0-10-11 05:31陈丽娜李经春杨俊荣谭晓琴唐念珍袁小梅陈儒情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校企康复职业

陈丽娜,林 强 ,李经春 ,杨俊荣 ,谭晓琴 ,唐念珍 ,袁小梅 ,陈儒情

(1.重庆市医药学校,重庆 401228;2.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重庆 401220;3.重庆市长寿区教师进修学校,重庆 404000;4.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重庆 401220)

2014年,教育部首次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并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中提出试点工作内容[1]。重庆市医药学校以康复治疗技术为试点专业,开展中职现代学徒制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新兴的医学相关专业,目前还没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遵循传统的“2+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该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创新思维,与区内3家合作医院签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双导师制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形成“双元三通十接三段”人才培养模式,即“1.5+1+0.5”(学校+临床实习+顶岗实习)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1 国内外现代学徒制实施情况

学徒制由来已久,古埃及、古希腊和中国古代便有学徒制的学习模式,但这种模式只是简单地把技艺传给他人,并没有形成制度化,称为古代的学徒制。而现代学徒制主要形成于德国、英国、瑞士等欧洲发达国家,是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其将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是以学校、医院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职业教育规范体系。教育部于2014年和2015年连续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关于现代学徒制,我国已经进入全国范围的试点实施阶段。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模式会成为实现校企双赢的长效机制,对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设计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对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前我国以培养具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能力的“一专多能”型康复治疗师为主。但在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下,中职学生存在接触临床时间晚、技能不精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工”和“学”上出现分化,不能将基本理论知识有效、灵活地应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与“一专多能”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差距。而现代学徒制通过校院深度融合机制,使学生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现工学结合,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医院根据岗位需求,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协同完成教学过程,使学生毕业即可上岗,在为自身培养人才的同时节约岗前培训资源。医院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参与该专业职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实现医教结合,从而使学校、医院、学生三方互利共赢[2]。

3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3.1 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3.1.1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路径 我校通过深入医院基层调研,了解医院对中等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从业人员社会活动调查,明确岗位能力需求及岗位资格证书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体系及岗位资格证书要求,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合作医院,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双元三通十接三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并分阶段递进式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

图1 “双元三通十接三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3.1.2 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双元”:校院双方共同教育、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管理评价、成果共享。“三通”:招生与招工互通、上课与上岗互通、毕业与就业互通。“十接”:学校专业与医院岗位对接、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校本教材与临床工作对接、实训环境与临床科室对接、学校教师与医院师傅对接、学生身份与学徒身份对接、学校培训与医院岗位对接。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共享教学成果;制定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与学生考核办法,将学生工作业绩和师傅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三段”:第一阶段为职业认知阶段,学生进行校内公共、医学基础课学习及临床见习;第二阶段为职业体验阶段,学生进行医院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第三阶段为职业实践阶段,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3.2 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学校、医院根据本区域康复行业人才需求及各自具体情况,确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招生规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制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见图2)并实施。

图2 “双元三通十接三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阶段为职业认知阶段。第1、2、3学期安排学生赴合作医院进行专业学习前的行业见习,即观岗,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真实的体验,为后续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学校制定双导师遴选及管理办法,聘请优秀的医院导师和校内专业课教师与试点班学生进行师徒结对。本阶段,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为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期间通过行业见习和校内实训中心设备进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第二阶段为职业体验阶段。第4、5学期学生在合作医院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技能部分学习。合作医院设固定教室、教室工作站,教师以行业师傅为主,学校教师负责班级管理。此阶段学生学习的课程为康复评定技术、理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疾病康复学、传统康复技术等相关核心课程。该阶段行业师傅利用医院真实情景对学生(学徒)进行手把手教学,培养学生(学徒)专业技能,体现现代学徒制内涵和“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理念。

第三阶段为职业实践阶段。第6学期学生(学徒)在合作医院进行顶岗实习,在师傅指导下,为临床病人实施康复技术操作,开展康复职业实践,培养康复理疗能力。

在顶岗实习基础上,学生(学徒)还要回校接受康复保健师考前辅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职业能力。

4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4.1 实现“双主体”育人

在校企合作委员会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我校与医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结构与医院岗位对接、培养目标与医院需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实训环境与临床科室对接、学校教师与医院骨干对接、学校培训与医院岗位对接,利用双导师制,深入实施“双元三通十接三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4.2 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业务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我校组建了双师型现代学徒制教师队伍,聘请合作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康复技师担当学生的临床导师,通过拜师仪式,强化其使命感。通过师徒结对的教学形式,传授康复治疗技术。校内专业课教师赴合作医院康复治疗科开展行业实践,提高临床能力。通过引进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从而为我校打造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3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我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发展的生命线,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期间,校企双方合作建成校级精品课1门,编写校本教材1本,发表相关论文3篇,申报区级课题1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医疗卫生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使学校培育的医药卫生人才与医药卫生行业所需人才实现无缝对接,学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大幅度提升。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实现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产教融合,是目前所提倡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武器,中职学校和相关医院深度合作,通过现代学徒制双导师联合传授技能,符合行业发展规律,有利于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服务当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3]。但目前我国将现代学徒制成功应用到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育中的成功经验较少,该模式的推广首先需要合理、完善、有效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以保障现代学徒制推行;其次要充分调动医院等相关单位的积极性,增强其在校企共育人才方面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行业学会要加大支持力度。我们要正视问题、克服困难、抓住契机,发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培育高水平技能型人才,逐步探索一条具有中职特色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道路。

猜你喜欢
校企康复职业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