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0-10-12 14:04张青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4期
关键词:区域认知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张青

摘  要:本文基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区域认知;教学方法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也是学习地理的基本认知方法,其体现为掌握且具备对人地关系特征、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释能力,如此才能够真正从区域视角来看待和分析地理物象与地理问题。

一、依据教材划分区域尺度

不同尺度上的地理事物体现着相互依存的存在原则。一般来说,大尺度上的地理物象多是小尺度上地理物象的形成背景,而反之,小尺度上的地理物象则是构成大尺度地理物象的诱因,因此大尺度上的变化会影响到小尺度,而小尺度上的变化也同样会影响到大尺度。总而言之,地理区域尺度思想的本质就是为了能够让学习者可以在正确认识区域的同时,明确区分其不同大小尺度。纵观初中地理教材内容,极具代表性的区域尺度划分思想集中体现在了七年级后半阶段,教材按照整体到局部的划分理念,从世界各大洲到局部地区,再到具体国家进行了内容编排,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区域尺度进行大小判断,比如日本与东南亚的比较、亚洲与欧洲西部和美国的尺度大小比较等等。而在八年级教材中还体现出了对区域尺度思想的强化,比如在“北方地区”一章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看教材目录,初步明确接下来会接触到东北三省、黄土高原以及北京等部分内容,而这些内容都是基于“我国北方地区”这个区域大尺度背景下的。同样,后续的章节教学也可以沿用这一方式来进行对学生区域尺度划分思想观念的强化。

二、运用案例树立区域属性划分意识

区域的构成纷繁复杂,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等等,这些要素都对区域的属性有着直接影响,更是进行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即可根据区域的不同属性来对区域进行地区划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的内容主要是区域属性划分的主要依据,以及树立起区域可以按照不同属性来进行划分的意识。

那么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思想,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例如,以“中国”作为统一区域,按照不同属性来进行地区划分,首先可以从气候干湿程度,也就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进行划分,如此可将中国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即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其次还可以根据积温,也就是活动温度总和,来将中国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这五个温度帶,除此之外还包括特殊的青藏高原地区;再次,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前形势,也可以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具体教的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不同属性划分出的中国地图来明确不同地区的具体地理位置,在理解同一区域可按照不同属性进行划分的原则后,积极鼓励学生对更多的划分属性进行思索和探究,由此树立起一个良好的看图思考和按照属性划分区域的意识。

三、学会读图,提取区域地理信息

绝大多数初中生在接触和学习地理知识一段时间后,均能够根据学习或者问题需要来从地图或其他图示中提取相应的信息,但是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读图过程和最终描述方面。以“亚洲”部分相关教学为例,具体读图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看图例

看图例的目的是为了从地图中获取基本的信息,教师在课上为学生呈现出“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和“亚洲的范围”两幅图,前者包含了亚洲详细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亚洲大致轮廓以及与其他大洲的分界线等信息,后者包含了亚洲的半球位置以及与其他大洲的相对位置等信息。

(二)定位

教材在编排上体现出了减轻学习难度的设计理念,所以课本中的配图都会有不同的颜色标注,目的是帮助学生加以区分,学生也只需细心观察即可快速找到目标信息。那么从教师所提供的这两幅图中确定亚洲的位置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难,前一图中的亚洲是用黄色表示,其他大洲为绿色,后图中的亚洲为深绿色,其他大洲则为浅棕色。

(三)标注

用笔标注出图中的重要信息,如赤道、东半球、西半球、亚洲;30°E、180°、0°和80°N等重要的经纬线。

(四)描述

根据标注的信息来提取出有用的关键信息,并用地理术语来进行描述是本课的最终教学目标。描述的专业性与准确性体现着对学生严谨学科思维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性地加以强调。比如亚洲的半球位置要描述为:“亚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与东半球。”经纬度位置的描述要遵循“先纬后经”的原则,不能确切读取时可以估读,但在描述上要加上“大约”之类的字眼,如:“亚洲北部约达81°N,南部达11°S,经度位置约在26°E至170°W之间。”此外,海陆位置的描述要体现方位性,可以按照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顺序来进行,描述可以从区域周围的海洋或比邻地区着手,注意留意不同区域之间的分界线。

综上所述,区域认知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积极总结经验,从多种途径来因地制宜的寻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此才能够真正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双向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坤宁. 基于区域认知的初中生地图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2]陈荣祥.地理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区域认知能力[J].中学课程资源,2018(02):47-48+46.

[3]叶丽丽,赵小平.基于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课堂观察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09):43-45.

猜你喜欢
区域认知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区域认知与其他核心素养的联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学习策略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