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点研究

2020-10-12 14:46张兴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27期
关键词:教学环节教师发展对分课堂

张兴

【摘要】“对分课堂”通过重构教学环节,重塑师生关系,吸收讲授法和讨论法的优势,增添“内化吸收”的新内容,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笔者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环节、培养方法、教学特点、作业形式及教师发展等七个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全面分析“对分课堂”的创新点与优势,更好地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与发展。

【关键词】“对分课堂”  教学理念  教学环节  教师发展

【课题项目】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对分课堂”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课题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8]GHB3566。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7-0077-02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设施、理念、课程、教材、教师等教育资源转换为教育成果的关键环节。新中国成立后,受前苏联的影响,我国教育界一直信奉和实行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其教学模式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布置作业。“五步教学法”的基础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讲授法推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受教者,是一种填鸭式和灌输式教育,忽视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出的学生思维不够灵活,缺乏主动探究和创新能力。当人们逐渐认识到讲授法存在的各种弊端,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探索和发展了众多教学方法,例如合作学习、自主课堂、研讨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翻转课堂、高效课堂等。实际上,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以讨论法为基础。基于讨论法的各种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但他们只是片面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堂讨论的重要性,并没有重构课堂教学环节,更没有突破“五步教学法”的模式,老师们设计的讨论环节也就变成了无效的讨论,沦为应付检查的一种形式,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基于讲授法的传统教学和基于讨论法的众多教学方法都走向了两个极端,从而造成课堂改革的混乱,不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课堂教学最终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回归到了传统讲授法。

“对分课堂”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系博导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本土原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张学新教授基于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原理,融合传统讲授模式与讨论模式的优点,提出“对分课堂”新思路,笔者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分析“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一、从教学理念看:整合“两个中心”。

基于赫然巴特教学理论的传统教学和基于杜威、布鲁纳教育理念的美国教学改革,充分表明讲授模式和讨论模式的巨大价值。前者强调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后者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实践证明这两种模式都走向了极端,片面地追求其中之一都是不科学的。

“对分课堂”从理念上将“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相整合,把课堂教学清晰地分离为三个过程,分别是讲授——内化吸收——讨论,其关键在于把讲授和讨论分开,在中间加入内化吸收的过程。“讲授”是教师讲解课本重难点和主干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是为之后学生的内化吸收奠定基础;“内化吸收”是学生独立、自主、个性化的学习和反思过程,形成自学成果为之后的讨论做准备;“讨论”是学生以小组来分享自学成果,相互答疑,共同进步,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和拓展应用。这样就整合了以讲授为基础的“教师中心”和以讨论为基础的“学生中心”的优势。

二、从教学模式看:三大子模式灵活应用。

“对分课堂”具体包括三大子模式:“当堂对分”、“隔堂对分”、“隔堂对分+当堂对分”。“当堂对分”是指在一节课中,完成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大环节;“隔堂对分”就是讲授环节在上一节课,内化吸收环节在课后,讨论环节在下一节课,根据课时和教学内容,讲授和讨论环节分别可占用一节课或者半节课;“隔堂对分+当堂对分”就是在上一节课用“当堂对分”讲一部分知识,然后让学生课后不断地去内化吸收,下节课继续使用“当堂对分”讲另一部分知识。

“对分课堂”的三大模式,可以供老师和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进度、知识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进行灵活多样的选择,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教改提质增效。

三、从教学环节看:重构为四个环节。

我国学校课堂长期沿用“五步教学法”,在復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布置作业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都是主动者和灌输者,学生都是被动者和服从者,教师课前准备好的思路和知识就是学生要学的思路和知识,长期下去,学生就会丧失主动探索、创新思维的能力。“对分课堂”将整个教学过程重构为“四个环节”:讲授—独学—讨论—对话。

“讲授”要求教师做到精讲留白,充分而不过分的引导。教师只需讲重难点和主干知识就行,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但不能把知识讲透彻或全部讲完,要留下空白给学生,在后面的过程中自主地去完成。

“独学”是学生个性化学习阶段,不断独立思考,深化理解,形成反思成果。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或者做作业的途径来进行独学,然后按照对分教学特有的“亮考帮”作业的形式整理出来,这些作业成果是在为下一个讨论环节做准备。

“讨论”要求学生根据“亮考帮”作业的内容,或加入老师设定的命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低层次的问题,整理和凝练出学生无法解决的高层次问题,留给下一个环节来解决。

“对话”要求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抽查若干小组的同学发言,了解学生的独学、讨论情况,或由学生提出在讨论环节没有解决的高层次问题,教师进行答疑解惑。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既发挥了教师讲授的优势,又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标要求。

四、从培养方法看:“先学后教”转为“先教后学”。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传统教学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往往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新课内容。“对分课堂”却不鼓励任何形式的课前预习或自学,主张“先教后学”,强调教师讲授后的学生复习,就是“对分课堂”中的内化吸收环节。对分理论认为,“预习是无指导的学习,而复习是有指导的学习”。对于比较难的课本知识,学生越看越不懂,甚至增加对知识的恐惧和厌烦心理,这样的预习是无效的。对于简单的课本知识,学生浏览之后就觉得自己懂了,在心理上总觉得自己会,课堂上就会轻视老师讲的内容,结果是一知半解。这样的预习是多余的。如果采用“先教后学”的方式,老师讲过之后学生对教材的框架体系、重点知识理解了,带着已掌握的知识和存在的疑问再去学习,这样目标性很强,更容易理解难点知识并实现查漏补缺,从而做到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先教后学”要比“先学后教”更加符合脑科学原理和认知心理学原理,科学地培养学习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

五、从教学特点看:从一人独霸到对等分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整节课都是由教师一个人单向灌输,学生的互动也是根据老师的语气随声附和,并没有真正地独立思考和互动起来,更没有时间去内化吸收。这种一成不变的灌输式教育,是教师独霸了整个课堂。

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对分课堂通过重塑课堂的权利结构,改变师生间的社会关系,从“一人独霸”转向“师生对等分配”。从教学特点上看,对分课堂呈现出“时间对分”、“权责对分”、“知识对分”、“教学对分”等特点。“时间对分”是指分配一半时间用于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用于学生内化吸收和讨论;“权责对分”是指教师把教学的一半权利与责任交还给学生,学生有权利和责任在课堂中自主探讨学习;“知识对分”是指教师讲授一部分知识,另一部分知识由学生通过内化吸收和讨论去深化理解和拓展运用;“教学对分”是指改变过去教师纯粹的教和学生纯粹的学,教师和学生都要承担教与学,相互教、相互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当然,把“对分”不要形而上学地理解为绝对平分,“对分”只是宏观上的要求,具体操作要根据课程内容、难易程度、教学设计等灵活地分配时间、知识、权责、教学等。

六、作业形式:“亮考帮”。

“对分课堂”有自己独特的作业形式——“亮考帮”,是在“独学”环节整理出的反思成果。什么是“亮考帮”呢?“亮考帮”是对分教学中的一个主要作业形式。“亮”指“亮闪闪”,学生列出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心得;“考”指的是“考考你”,学生列出自己已经掌握,但觉得其他同学可能困惑的知识点;“帮”指“帮帮我”,学生列出自己还不懂的知识点,在课堂讨论时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七、从教师发展看:从“吃老本”到“学习型”转变。

在讲授模式下,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并不需要应对太多的新问题。多数老师就用同一份教案给不同班级、不同届的学生上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师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失去对教学创新的动力,造就了一大批“吃老本”的教师。

“对分课堂”要求权责对分,教师和学生各自享有一半的权责,这样就给予了学生自主探讨学习的巨大空间,在课堂的“讨论”和“对话”环节,学生能够集群體智慧,提出、讨论各种各样的相关问题,拓展、延伸出新的问题,出现“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形。如果教师不及时学习、充分备课,在课堂的“对话”环节,教师将无法有效地答疑解惑,这将严重挑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甚至会被学生“赶”下讲台。因此,“对分课堂”能够倒逼老师加倍地努力学习新知,探究新问题,开拓自己的视野,不断提升自我素养。在这个过程中,能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凸显教师职业价值,真正做到“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培养出“专家型”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够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综上所述,“对分课堂”将讲授模式与讨论模式相融合,实现了对“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大教学理念的整合,吸收讲授法和讨论法的优势,摒弃它们的弊端,增添内化吸收的新内容,是在教学模式上的一次深度创新,构建了一种本土原创的全新教学模式,使之更加适应中国教育现状的需求,能够促进传统课堂的变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教学环节教师发展对分课堂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万丈高楼”由此始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缺失对策研究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