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思路 问题式导学

2020-10-12 11:21毛秀东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公因数程序化公倍数

毛秀东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深度学习项目组提出:“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度理解学习的内容,最终促进知识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现结合我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谈一谈以“程序化思路,问题式导学”,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体会。

一、程序化计算,问题导学目标明

在解决计算问题时,较多学生拿笔就写。而其中不乏好多是能简便计算的,就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本可以简便计算的,却没能运用机会,一来使得计算起来很辛苦,二来由于走了弯路,结果出现失误。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们经过讨论,設计了程序化计算思路,并以通用的导学问题明确计算目标。

1.问题导学的基础,程序运行的前提

凡遇到计算题,导学问题是“观察:有没有特别的数或特别的样子?”而以这个问题作为导学线索,需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基础,理解算理,这是程序化思路运行的前提。这样的“知识基础”就是理解并掌握“特别的数”主要有:加法中,末尾是1的数+末尾是9的数,末尾是2的数+末尾是8的数……能凑十;乘法中,2×5=10,4×25=100,8×125=1000……;接近整十、百、千的数如19、98、1001……可以变为整十、百、千等的数;相似的数65、6.5、0.65……可以变为相同的数。特别的样子通常以字母表示,主要有:形如A-B-C与A-(B+C)互变、A×C+B×C与(A+B)×C互变……

2.解题思路的程序,问题导学的路径

当掌握了以上算理知识,学生理解了能使计算简便的情况,在解决计算问题时,解题思路就能以“程序化”实施:有特别的数,能凑整的,先算;相似的数先变为相同的数;有特别的样子,变为另一种样子……即可顺利解题。比如,计算25×18×4,出现乘法中特别的数25、4能凑整,就可以算成25×4×18;再如65×48+6.5×520,有相似的数65、6.5,先变为相同的数,算式变为65×48+65×52或者6.5×480+6.5×520,这时出现了特别的样子A×C+B×C,就变为(A+B)×C。

问题导学具备基本的知识基础,方能以“程序化”思路运行。通过这样的实施路径,促进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的发展。

二、程序化辨析,问题导学步骤清

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概念性习题,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究其原因,其根本在于知识点的交叉混合造成的混淆。对于此种现象,可以培养学生读题后,以“问题式”概括分类,在辨析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1.问题的对比导学,程序的灵动运行

在学习“因数与倍数”后,常见的习题如“(1)一张长方形纸,长36厘米、宽12厘米,如果裁成同样的正方形没有剩余,至少裁几个?;(2)有一种长36厘米、宽24厘米的长条砖,用它正好铺成一个正方形地面,至少要用多少块?”通过对比,找到共同点:原来的形状变成现在的形状,正好没有剩余,说明两种图形边的长度之间有倍数因数关系。再对比不同点,形成有分支的程序化思路→分支1即第(1)题,现在的图形边的长度比原来已知长度小,是已知数的因数→也是两个已知数的公因数→(至少裁几个),边长应最大,就是两个已知数的最大公因数;分支2即第(2)题,现在的图形边的长度比原来已知长度大,是已知数的倍数→也是两个已知数的公倍数→(至少用几块),边长应最小,就是两个已知数的最小公倍数。通过问题的对比导学,解题的程序灵活自如。

2.程序的思路清晰,问题的导学保障

比如,“求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此类题,设计如下程序化思路:

先找有没有倍数关系?→如果有,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其中的较小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其中的较大数;→如果没有,再找有没有相同的质因数?→如果没有相同质因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积;→如果有相同质因数→列举解题,或者根据“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所有相同质因数的积,最小公倍数是所有相同质因数与不同质因数的积”解题。

这种清晰的程序,适用于初学之后以及反应不敏捷的学生,借助于逐渐递进的问题参与导学过程,有效地培养他们具有初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当然,熟练的学生,并非一成不变地按照这个程序化思路,而可以直接从“程序化思路”中找到适合的起点,准确解题。如“求8和15的最小公倍数”,直接判断出,两个数没有相同的质因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积120。

辨析是思维的基础,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好方法。程序化的辨析,更能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以逐渐深入的问题,经历清晰的步骤,更容易发现规律,从而激发思维、深化思维、发展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数学学习的问题解决中,程序化思路,将知识的本源、抽象过程、方法思想的运用、形式表达等,有机融合,促进学生主动建构问题解决的模型;问题式导学,使得解决问题的逻辑清晰、思维严密、过程合理,学生深度理解学习的内容,同时发展了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公因数程序化公倍数
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术后护理的临床效果
程序化操作在调度运行中的应用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巧求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教案
公倍数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约分——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的一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