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练习密度实效性策略研究

2020-10-13 09:39汤春苗
教育界·A 2020年9期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实效性

汤春苗

[摘要]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需要通过运动实践进行逐渐锻炼。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上,只有对学生的练习密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节,才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得到改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文章主要针对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练习密度实效性的策略开展研究。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练习密度;实效性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逐渐进行改革,摒弃了陈旧的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推行“快乐体育”教学。在开展“快乐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更加重视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体育技能教学以及练习密度强化。且教师主要组织学生参与动作简单、运动强度低的体育活动,甚至有部分体育教师认为,所谓“快乐体育”,就是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快乐,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央乐,学生想怎么玩,就允许学生怎么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体育课变成了自由活动时间,教师不仅不对学生的运动速度、频率以及强度提出要求,甚至不认真组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逐渐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综合素质出现逐渐下降的情况。

当今时代,国家和人民群众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越来越重视,需要在小学体育课堂之中强化学生对体育技能的练习密度。由此可见,对小学体育课堂练习密度实效性提升的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练习密度能够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

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进行练习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时间的比例就是练习密度。在通常情况下,学生的练习密度大,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就会增加,而运动强度需要通过心率来确定。根据运动医学理论,学生心率在120次/min以下,属于运动量较小;心率在120次-150次/min之间,属于运动量中等;心率在150次-180次/min,属于运动量较大;心率在180次以上/min,为运动量过大。若学生的运动强度较小,则难以实现对于身体的锻炼。增加学生的运动量,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脏功能与呼吸功能,从而强化学生的肌肉强度与骨质密度,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反应灵敏度,逐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此同时,只有学生在大运动密度强度的环境下对身体进行锻炼,才能够逐渐实现自身身体素质的提升[1]。

二、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练习密度实效性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以“大密度大强度”为教学理念进行备课

为了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务必充分利用上课时间,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对练习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增加练习密度,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将“大密度大强度”作为基本教学理念,对体育课程的教学结构进行设计,对以教材和游戏为主的课程模式进行改进,增加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内容,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使体育课程中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例如对前滚翻进行学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首先判断,一张垫子可供8名学生使用,是否会出现学生练习密度以及运动负荷过低的情况,若想有效增加学生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应如何设置垫子的分配数量?

为了增加学生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每名学生一张垫子的方式,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练习:(1)两人一组进行仰卧起坐练习,促使学生的腹肌得到锻炼,要求每名学生做仰卧起坐30次;(2)进行仰卧两头起锻炼,并坚持至少30秒;(3)跳跃20次,发展学生的弹跳力;(4)采用4人一组的方式,绕垫子进行往返接力,提升学生的奔跑能力。

由此,学生不仅能够对前滚翻的动作技术进行有效学习,而且能够使自身的腹肌、背肌以及下肢的爆发力等得到有效锻炼。并且对体育器材的充分利用,学生排队等候的时间显著减少,也就有利于促使学生练习的密度与运动的强度得到显著提升。根据相关标准,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学生的练习密度应该达到50%以上,学生的运动强度应达到心率135次/min以上。从实际来看,教師只要在备课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对“大密度大强度”的教学理念进行应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就能够有效提升小学体育课程中的练习密度与运动强度,从而有效提升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2.对“教”和“学”分别占用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小学阶段一节课的时间为40分钟,教师应该以提升学生练习密度、强化学生运动强度的要求为基础,对体育课的准备、基本以及结束三个部分的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首先,教师应对场地进行合理选择,并对各项设备、器材进行科学摆放,以尽可能避免学生在集合、调动以及排队的过程占用过多时间。教师可以利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热身运动,然后花25分钟左右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基本练习,使学生能对规范动作进行有效掌握,同时对学生进行练习的时间、强度、速度以及次数等提出明确的要求,然后花10分钟促进学生体能的提升,以促使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并实现学生体育技能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的显著提升,最后2分钟则引导学生进行放松,同时对整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从实际来看,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运动技能的逐渐形成,均需通过学生进行反复且高密度的训练来实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并强化学生进行练习的密度[2]。

3.对“课课练”积极应用

在体育课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运动强度和体能,“课课练”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教师将其应用于体育课之中,对学生的体能进行具针对性的锻炼,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补充。一般来说,在每节课之中应抽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3-4个体能锻炼项目的训练。并且应注意“课课练”的定位,其必须与教学内容进行搭配应用,若教学内容为对上肢进行锻炼,在“课课练”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下肢进行锻炼,以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体能。另外,在对“课课练”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训练过程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训练速度、训练次数等,且教师应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和鼓励,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且,教师应对学生的训练成绩进行记录,并帮助学生对自身情况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尽可能地不断突破自己的训练记录,并积极赶超其他同学,以形成良性的竞争模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4.教学方式的改善

(1)教学语言的精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保持教学语言的精炼,一边讲解一边进行示范,为学生预留更多的练习时间与空间,提升学生的练习密度、练习效果。

(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升学生练习密度的基础之一,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促使教学手段不断趋于多样化,以强化学生对于练习的投入度,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练习密度。

三、注意事项

1.对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遵循

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练习密度,教师有必要对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遵守。在学生身体素质条件尚未满足大密度、大强度的练习标准时,可引导学生从低密度的练习开始,逐渐提升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以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练习的密度和强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一般来说控制在50%-70%之间最为合理,以避免训练密度、强度过低而不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或密度、强度过大导致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损害[3]。

2.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進行关注和尊重

每一名学生均具有不同的身体条件与性格特点,教师应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进行积极的关注,在训练过程中对其动作、表情以及身体状态进行及时了解和观察,以保障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四、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对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且要求教师积极提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练习密度。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仍有部分体育教师未能够对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充分的应用。教师要强化正确的教学信念,积极提升体育课堂中学生练习的密度,进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宽宁.例说中学体育课堂提高练习密度对学练趣味性和课堂气氛的影响及建议[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08):46,60.

[2]张繁荣.关于追求体育课练习密度的批判性思考——中小学体育课中的六个“不能省”[J].体育师友,2019,42(3):15-16.

[3]蔡振伟,许欢欣.“玩说用动”呈现体育课堂新高度——“千课万人”全国小学体育“小场地创意课程”教学高峰论坛观后感[J]. 体育教学,2019,39(09):58-59.

猜你喜欢
小学体育课堂实效性
基于艺术素质测评的初中生音乐课堂实效性提升对策探讨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创新小学体育课堂 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探讨
浅谈趣味性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应用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谈如何在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谈在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