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安文化”引质疑

2020-10-14 22:40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脏话骂人成年人

近年来,一种人称“祖安文化”的以网络粗口为核心的亚文化在很多游戏社区、社交媒体、视频剪辑网站走红。

据了解,“祖安”一词源于一款竞技网游的中国服务器“祖安”大区,网民间谣传该大区玩家最爱骂人。经部分网络自媒体不断恶意曲解、炒作,“祖安”逐渐成为对喷、骂人、说脏话成风的代名词。如今,“祖安文化”日渐侵蚀校园,青少年语言粗鄙现象愈演愈烈。比如,一位中学老师就感慨:“现在的学生仿佛都是‘祖安血统,布置作文‘给好友写一封信,动不动就是‘听说你得癌症了?恭喜你!记得请我去你坟头蹦迪!,这都什么鬼东西!”2020年7月13日,《半月谈》专题报道了“祖安文化”,引发了不少媒体和网友对这种网络庸俗文化的质疑。

“祖安文化”侵蚀校园值得警惕

实际上,一个成年人用ID化名在网上发言的时候,语言可能会非常粗鄙,我们可以姑且认为那是一种恶趣味。但是在现实中,面对自己的上司、父母或者朋友,成年人就很少“出口成脏”,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成年人自有一道清晰的界限。但在中小学生那里,这道界限消失了。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并不知道那是见不得光的“脏话”,他们看到的是恶的力量,是冲击力本身。到头来,这也加速了他们童年的消逝。

总有家长会说“都是网络带坏了孩子”,但网络本身只是一堆电脑、电缆、服务器,是所有网民构成了整个网络。校园的问题,只是最终的“末梢”,根源还在成年人这里。我们应该反思现在互联网的语言风格——即便是更多熟人存在的朋友圈,成年人也会动不动就“出口成脏”,揆诸现实,互撕、开喷已充斥网络。孩子们的脏话,来源于玩游戏时的口口相传,更是来源于自己的父母。在微博、论坛等更匿名的社交媒体上,更是充斥着各种网络暴力,一言不合就破口大骂。单独看一个案例,可能构不成违法,也到不了警方出动的地步,但是大量个案就汇集成为一种粗鄙成风的语言氛围。对所谓“祖安文化”,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警惕,但简单粗暴的禁止,或许很难收到成效。我们必须更加耐心,也需要付出更多时间——为了孩子,我们需要创造更多好的语言以及清朗的网络环境。

“祖安文化”辱没了“文化”二字

应当客观承认,脏话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即便是中国古代经典,也不乏“竖子”“伧父”“何不以溺自照”这样的骂人话。通过脏话,表达极端情绪,获得口头快感,这是一个语言学现象。但是,这种口舌之快,从古至今也没有获得文学及历史的正面评价,不具备社会主流话语的合法性。脏话在文献中存在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提醒:这种话,是一种侮辱,而不是一种“正常”。鲁迅在《论“他妈的”》中也说:“最先发明这一句‘他妈的的人物,确要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一个卑劣的天才。”臟话,终究是卑劣的。

现在所谓的“祖安文化”,却显然有颠覆这种常规认知的趋势。甚至有人觉得这些词不是侮辱,而是社交的日常,恶毒、粗鄙的表达,不应该回避,相反应该多多益善,并对脏话的推陈出新而沾沾自喜。只不过,这种心态显然不是主流,当所谓“祖安文化”出圈后,招致大规模反感,就说明它已经挑衅了社会共识。其实,所谓“祖安文化”,也不配叫文化。何谓文化?古今中外定义很多,但共识应该也差不多:它应该是精致的,而非粗鄙的;是引人向善的,而非导人以恶的;是符合人性的,而非满足兽欲的。而“祖安”所到之处,却只留下满屏污秽、一地狼藉,与文化又有何干系?“祖安”充斥,必然导致公共讨论无价值、无意义,以骂战代替讨论,消解公共舆论的意义,从而造成社会认知水准的集体下降,社会文化水平的总体滑坡。从这个角度看,“祖安”的影响不容小觑,它理应被全社会自发抵制。

猜你喜欢
脏话骂人成年人
成年人是如何渐渐失去朋友的
脏话怪兽
喧噪
成年人的辛苦
网络脏话的缘起 辨析与救失
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