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高中衔接视角谈历史教学的贯通与区别*

2020-10-14 23:41周维美傅国兴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课标历史教学

周维美 傅国兴

摘    要: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以“纲要”式呈现,使高中教材的内容高度浓缩,对高中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初高中衔接的重要性显得尤其突出。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初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与区别研究,增强目标意识;要重视教材内容的衔接与区别研究,统整教材,科学施教;要加强初高中教学的特点研究,渐次深入、节节递进。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历史教学;课标;教材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以“纲要”式呈现,以通史的叙事框架,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地展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由此使高中教材的内容高度浓缩,它不可能像以往的教材,对史实详加梳理。学生需要有较强的时空意识和一定的史实积淀,才能进行有效学习,这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需要初中教学的支撑,初高中衔接的重要性显得尤其突出。高中阶段的教师只有在仔细研读初中课标和教科书的基础上,才能把握高中阶段的教学。下面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为例,从初高中衔接视角谈历史教学的贯通与区别。

一、要加强初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与区别研究,增强目标意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历史课标》)指出:“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上,既注意到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衔接与贯通,又注意到两者的区别。” [1]表1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初中历史课标》)与《高中历史课标》在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上的比较。

就中国古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单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初高中课标有较大差异(见表2)。

《初中历史课标》列了七个学习要点,课程内容具体明确;而《高中历史课标》主要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二是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课程目标要求明确,但内容不具体,给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有较大的开放度和弹性空间。就认知目标要求而言,《初中历史课标》对内容学习要点使用的行为动词大多以“知道”“了解”为主,而《高中历史课标》都要求“认识”,前者属于低阶思维,后者属于高阶思维。由此可见,高中课标在课程内容中,对必修模块每个专题的内容叙述基本上是要求通过知识运用对历史重要问题进行认识,要求认识的历史问题涉及的多是特征、局面、变化、原因、意义、影响等,可见这些是必修模块的教学重点。这就使我们明确了教学的任务和重点,将教学的思路和指向聚焦在学生如何解决历史问题,如何建构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以及学生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如何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综合的发展。

那么,应如何把握这些内容,落实课标要求呢?我们可通过对课标及解读的研究和对学术研究动态的关注来把握。如在理解两宋社会的新变化方面,首先变化是全方位的、整体性的,其次所谓“新”,即这些变化是以前没有过的,或者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 86。这一时期文化方面的新变化,我们可参照《中华文明史》的分析去理解。《中华文明史》在第三卷绪论中将隋建国(581年)到明中叶正德末年(1521年)中华文明发展的特征概括为:“一是呈现多元化的形态,在整合中创新,主要是民族的融合、南北文化的交融、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儒释道各种思想的融会,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前进。”“二是城市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的蓬勃发展,市民文化逐渐加大了其在整个文化中的比重,从而为中华文明增添了新的活力。”“三是文化重心的下移,从士族向庶族下移,进而向市民下移。这些特征形成一种综合的效果,就是文化显得格外富于创造性,也格外绚丽多彩。” [3]

關于第二个学习要点,《高中历史课标》要求从辽、夏、金、元四个政权的发展历程及其确立的制度来认识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过去我们深受汉族中心论或中原王朝中心论的影响,侧重于讲述它们与两宋的和与战,对于其自身的发展与制度的建设、对北方地区的开发关注不多。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点,更新知识储备,否则很难落实课标要求。

二、要重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与区别研究,统整教材、科学施教

初高中历史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系统。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材编写根据初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的特点、教育目标的差异,既考虑课程内容的层次不同和内容的深浅差异,又使初高中的历史教育得以贯通,形成整体的系统。一般来说,初中历史课程侧重具体的史事过程,如有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一些细节,而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则不再重复这些具体细节,主要侧重对史事性质、特点的阐释,并适当加强理论方面的阐述,尤其是注重对史事的历史地位、作用、意义和影响等方面的阐发[4]。因此,在教学中,高中教师要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区别研究,如可用列表的方式对初高中教材涉及“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见表3)。

通过列表和对教材具体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初高中教材涉及的内容有文学艺术的宋词、元曲,科技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沈括(初中教材在“相关史事栏目”有介绍)。少数民族文字初中在介绍契丹、党项、女真三个民族兴起和发展时有涉及,契丹文字和西夏文字还配有图片;高中教材增加的内容主要有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的话本、书法和绘画,科技郭守敬、王巴字,高中内容更多、更丰富,容量更大,在初中基础上有拓展。从课时安排来看,初中教材安排两课时学习“宋元文化和都市生活、中外交通”,知识要目较少,但内容介绍具体、详细,而高中教材容量大、内容多,导致结论性语言多,过程性或具体内容不足,“骨感”有余而“丰满”不足,只安排一课时教学。如果按现行模块加专题的教材课时安排,单单儒学复兴就需要一个课时。这对教师确实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听了浙江奉化中学林雪松老师在厦门双十中学开设的示范课颇受启发,他处理的方法是:对于基本史事的学习,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复习的方式;而对于史实的理解,则通过典型材料分析来实现。如对本课科技部分“三大发明”的处理,他提出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火药和指南针在宋朝基本成熟”的观点。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与时代有怎样的关联?第一问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回答即可。后一个问题需要联系当时时代特征方能回答,这就需要学生调动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去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对新增内容,如郭守敬,他出示改编自王渝生《学究天人郭守敬的故事》的有关郭守敬进行“四海大测验”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郭守敬能完成“四海大测验”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同时,特别强调,据史料记载,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这说明,至少在元朝中国就已发现了黄岩岛。由此,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郭守敬主持推动的规模空前、成就斐然的“四海测验”,不仅为元代的历法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古代疆域的界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样,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三、要加强初高中教学的特点研究,渐次深入、节节递进

如前所述,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系统,存在着衔接、贯通又有区别的关系。教学上应注意区别初高中的不同教学特点。在上海周靖老师看来,初中历史教学应该侧重“史事”,而高中历史教学应该突出“史实”;前者侧重于历史事实的具体内容、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和细节的描述和说明,后者则是在事件内容的基础上,对事件背后的前因后果及事件发展变化进行探究;前者注重感性认识,后者注重理性认知。这启发我们,初高中教学特征是存在差异的,是有梯度的,初中教学应该“寓理于事”,高中教学则是“寓事明理”[5]。如对“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中少数民族文字的认识,初中知道契丹、党项、女真、蒙古都很注重本民族的文化建设,曾仿效汉字创制文字即可,而高中教学在此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形成下面的认识:在与宋对峙的过程中,是坚持本民族的文化还是吸收学习汉文化,这是少数民族政权无法回避的话题。辽道宗主张汉化:“吾修文物,彬彬无异于中华。”也有的少数民族政权极力回避汉化,但无论如何,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一直都在进行。宋元时期的各族人民通过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交流,共同缔造了辉煌的中华文化。唯有这样,才能达成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才能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总之,初高中历史教学是一个整体系统,两者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既衔接、贯通,又有区别,我们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初中的课标、教材,以此作为高中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初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学科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探索教学新路径,拾级而上,渐次推进,提升能力,涵育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0.

[2]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7.

[3]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4]葉小兵.试论初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规划[J].课程·教材·教法,2014(4):12.

[5]邹玉峰.打开视野  打通思维[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0):52-53.

猜你喜欢
初高中衔接课标历史教学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历史课外阅读
历史课外阅读
浅谈《物理初中—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用书》的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