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探究

2020-10-14 01:24吕庆兴王灿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执政能力治理现代化深化改革

吕庆兴 王灿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们改革深化的总目标。我们从这几次会议可以看出我们希望早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党的领导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这就关系到党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要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党员质量、实现党内民主、加强法制建设、坚持群众路线都是不可或缺的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实现以上几点要求,这都需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执政能力;民主法治;深化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们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群众路线走过场,执政能力减弱,民主法治的不完善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党做出有效的回应。在时代的召唤下,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实行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本身就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矛盾的一种有效回应。有效的制度体系和能力是实现治理现代化,增强执政能力的重要制度保障。要实现有效的治理现代化水平,还得从提升党员质量,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和坚持走群众路线来实现其治理目标。

一、党员质量建设是根本

党员是组成党组织的细胞,党员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党组织的肌体,决定着党的性质,党员的先进性也决定着党的先进性。[1]党员的质量是关键,这会决定着党的建设的纯洁性。这会关乎到整个党的发展前途与方向。列宁同志曾说过:“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革命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而注意提高党员质量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2]我们党历来是一个注重党的质量建设的党,刘少奇、陈云等同志先后系统地论述过注重党员质量发展的问题。

有研究指出,新一代党员的忠诚将是中共面临的一个挑战,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他们加入共产党,更大的目标是为了自我实现,而不是为了对党的理想和价值观的信仰。[3]实现国家治理的主体主要是党员,如果党员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出现问题,那么我们推荐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源头上就会出现问题。由此我们党要激浊扬清,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源头上打牢坚实基础。

二、实现党内民主是动力

我们党一再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实现党内民主是发挥党员积极性的动力,使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性。实现党内民主重点在于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党委的议事制度和决策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务公开制度。[4]党组织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机构,也是聚集政治精英的地方,如果党内都不能发挥其示范性作用,那社会民主还如何实现?在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如果能调动起广大党员的参与积极性,是集群策群力的重要方法。实现党员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是集中全党智慧的关键途径。党内的监督、党务的公开保障了党员最基本的知情权,这会使他们不断增强对党的忠诚,拥护党的领导。任中平教授认为,在党内民主发展的过程中,党内民主的各项要求要真正落实到实处,就必须使党内民主本身制度化、法制化,以完備的制度规范和党规党法来保证党内民主的贯彻执行。国有国法,党有党规,实现党内民主必须依托党规的制定与完善,这样才能在制度上保持有效运作,缺乏制度化的发展是不稳定的,也是不长久的。林尚立教授指出,有了党内民主,党内就有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就能够全面提升其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

三、法治建设是关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之重器来加以落实。这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保障,是提升党执政能力的有效机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法律恰正是没有感情的;人类的本性使谁都难免有感情,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邸和理智的体现。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还是在党,我们不仅要依法治国,还要坚持依法治党,俞可平教授谈到依法治党时强调,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党本身必须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活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我们需要靠法治作制度支撑,依靠法治规范社会秩序。只有依靠法治才能有效提升党的治理能力,增强执政能力。法治的灵魂就是摆脱人治的危险,我们不能简单地依靠领导人的讲话当作法律去实践。邓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那种把领导人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就叫“违法”,领导人的话变了,“法”也就跟着变的状况,要坚决予以改变。但是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协调要法治与民主的关系,只有法治没有民主就是法治专制,泯灭民主的积极作用;专讲民主却没有法治就会陷入人人都是自己的大法官,即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泥沼。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体系的现代化,另一个就是能力的现代化。法治的有效实现不仅构造了有效的法治体系,还可以提升执政党的能力水平。两者成辩证统一关系,互相影响。二者属于一条锁链上环环相扣的两个链扣,其中一个脱落,另一个也就跟着散落。法治体系的健全为实现有效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实现法律能力水平的提升又能完善法治体系建设。这样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就有了法治体系的保障,这为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可靠的制度基础。

四、群众路线是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历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人民大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工作、同商量”是我们党保持和群众血肉关系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的危险。这提醒我要时刻警醒脱离群众之危险。王绍光教授谈到,群众路线的逻辑是:我是决策者,你是老百姓,我有义务走到你跟前,了解你心里想要什么,尤其是到贫困的、没有参与能力的群体那里去。我们党走群众路线有着优良的传统,如新春走基层,高校教授、大学生下乡服务,抽调公务员干部到基层锻炼等,这些都加深了党与群众的关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目前很多干部走基层完全变成走过场,这与党员干部缺乏与群众沟通有直接关系。这会严重损害广大群众的感情,疏远群众,对应地,这会大大削弱党的执政能力,从而导致基层治理不到位,治理失效等问题。群众路线走的好坏,关系到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的好坏,高层出台的政策最终都是要落实到基层中去,都是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位群众身上。基层涉及到广大群众利益,是党的执政能力源泉的来源。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力量,这样才能构建起和谐稳定的现代化国家,也才能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新时期,扩大群众组织体系,让群众路线走上制度化发展道路,这样才能保证群众路线坚定地贯彻下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赵云献.列宁建党学说概述[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第31页.

[2]《列宁选集》,第4卷,第70页,转自赵云献.列宁建党学说概述[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第32页.

[3]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评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第145页。

[4]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04页。

作者简介:吕庆兴(1994-),男,贵州毕节人,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学基本原理

王灿(1995-)女,贵州六盘水市人,单位:水城县教育局

猜你喜欢
执政能力治理现代化深化改革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语言习惯与民族地区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党组织应从五个方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社会转型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