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城市社区老年人休闲空间优化

2020-10-15 05:20张振龙
关键词:广场节点老年人

李 晗,张振龙

(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2000年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1.3亿,约占总人口数量的10.2%,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老龄化具有“基数大、后劲快”的特点,老龄化进程会不断加快[1]。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至2017年底,我国大陆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24 090万,约占总人口数量的17.3%[2];其中,苏州市老年人口数量为178.3万人,约占总人口数量的25.8%[3],老龄化程度较高。老龄化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要求社会各界重视、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

老年人退休在家,拥有大量闲暇时间,休闲已经成为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方式[4]。参与休闲活动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社会角色的改变,排解消极情绪,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对建设积极健康的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5]。而我国居住区设计普遍基于成年型社会的需求,较少考虑老年人群体的特殊需求;多数社区老年人休闲空间有待完善,存在休闲空间布局不合理、可达性不高、利用率较低等问题[6-7],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日常休闲活动需求,也为老年人的出行和活动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因此,亟需对城市社区休闲空间的布局和质量进行优化改造,使老年人能够就近便捷地进行休闲活动,满足他们的日常休闲活动需求,促进他们积极参与休闲活动。

1 社会网络分析法:空间关系研究的新范式

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是复杂网络研究的典型方法之一。社会网络,简单而言是由作为节点的社会行动者及其相互作用和关系构成的集合[8]。社会网络分析法一个显著的优点是能够建立网络定量地、可视化地研究一些不具备数学统计分析特征的社会对象。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巨系统,具有复杂网络结构支撑其发展[9],社会网络分析法可以定量、可视化地揭示城市空间网络布局规律。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空间布局的网络特征,指导规划实践,推动了社会网络分析与城市空间研究的交叉融合。

在城市空间尺度上,赵万民等引入SNA分析重庆市长寿区三倒拐历史街区的社会资本网络,从而指导历史街区的规划布局[10];李雪莹运用SNA分析商业街区空间的网络布局特征,探讨街区网络结构与受访者活动之间的关系[11];黄勇等运用SNA分析城镇商业街道休闲空间网络,揭示商业街道休闲空间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12];刘蔚丹构建公园绿地公交可达性网络模型,利用SNA分析重庆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公交线路配置的合理性[13]。在社区空间尺度上,何正强等利用SNA对办公型社区休闲空间网络、公共行为网络、社会关系网络进行分析,根据三者关系对社区休闲空间的有效性进行评价[14];邹晴晴等利用SNA对新型集中社区的休闲空间网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休闲空间优化策略[15];曾卫等利用SNA对某三峡移民社区的社会空间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移民社区空间和社会网络优化策略[16]。

传统城市设计方法只能对个体空间进行优化设计,无法反映社区休闲空间的整体空间布局规律。美国著名网络科学家瓦茨认为:“从基于结构、关系为核心的网络视角研究空间布局,更能从本质上揭示空间的规律”[17]。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计算分析网络的“密度”、“中间中心势”、“聚类系数”等指标,既能表达网络结构的整体特征,也能反映个体在整体的位置[8]。且社会网络分析法适合分析封闭的、界限分明的区域,相较于空间句法、GIS等分析方法更加适用于社区休闲空间的分析[18]。因此,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苏州市典型社区为例,定量化分析社区老年人休闲活动休闲空间布局的网络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社区老年人休闲空间优化提升策略,使老年人能够就近便捷地进行休闲活动,满足他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研究框架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城市社区范围内识别度较高、老年人聚集进行日常休闲活动较为频繁的公共空间群,包括社区级广场和绿地(公园和广场)、社区老年人活动室和小区级广场和绿地(广场和组团绿地)等点、面状空间[19-21],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空间布局的网络特征。

2.2 技术路线

研究表明,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休闲圈,步行是老年人外出休闲时的主要出行方式[22]。因此,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基于老年人步行视角,分析城市社区老年人休闲空间布局的网络特征。主要分为三个研究步骤:首先根据社会网络分析原理,构建社区老年人休闲空间网络;然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网络参数进行计算,分析总结空间布局的网络特征;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城市社区老年人休闲空间优化策略。

2.3 研究方法

2.3.1 网络构建

根据社会网络分析原理,以城市社区老年人休闲空间为节点,以空间之间的连通关系为连线构建老年人休闲空间网络。构建网络的主要步骤为:第一步,通过现场调研,进行“点”和“关系”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建立对称邻接矩阵(adjacency matrix);第二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原理构建网络模型。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23]中各级老年人配套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以及老年人正常行走速度(69.84±10.87)m/min[24],基于老年人步行视角建立网络模型。将研究的休闲空间分为3类,包括:社区级休闲空间(公园和广场)、社区老年人活动室、小区级休闲空间(广场和组团绿地)。设定老年人从休闲空间的中心出发,平均步行速度为70 m/min,沿着现状最短道路步行到另一个休闲空间的距离计算,若空间节点与社区级休闲空间之间距离≦700 m,即老年人步行约10 min可到达范围内,则认为两个空间之间存在连通关系,可以互相连线;与小区级休闲空间距离≦350 m,即老年人步行5 min可到达范围内,则认为两个空间之间存在连通关系,可以相互连线。两个节点之间可以互相连通视为二者“有关系”,记为“1”;无法互相连通则视为二者“无关系”,记为“0”,在此基础上建立对称邻接矩阵,利用Ucinet 6.0软件平台构建老年人休闲活动可视化空间网络模型。

2.3.2 参数计算

根据构建的网络模型,计算网络规模、密度、中间中心势等参数,以分析网络特征。

(1)网络规模

网络规模是社会网络中包含的行动者(节点)数量,网络规模大意味着构成群体的成员数量多,网络规模大小会影响到行动者之间的关系[8]。

(2)网络密度

网络密度是反映网络中连线和节点数量的概念。一般来说,网络密度越大,网络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越为紧密[8]。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P为网络密度,L为网络中实际存在的连接(连线)数,n为网络中实际存在的节点数。

(3)节点中间中心度

节点中心度是关于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的中心性位置的测量概念,反映的是行动者在社会网络结构中位置或优势的差异[8]。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CABi为绝对中间中心度,bjk(i)为节点i处于节点j和k之间的最短路径上的概率,n为节点数。

(4)中间中心势

网络中间中心势又称整体图中心度,反映的是一个网络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向某个点集中的趋势,用来测量网络的整体中心性[8]。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CB为网络中间中心势,CRBi为节点相对中间中心度,CRBmax为节点相对中间中心度最大值,n为节点数。

(5)特征路径长度

在关联网络中,特征路径长度L为任意两个节点之间联系的最短路径的平均长度(步数),其值越小,表示网络中任意节点之间的距离越小、联系越便捷[8]。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L表示平均距离,lij表示节点i和节点j之间的距离,n表示节点数目。

(6)聚类系数

网络聚类系数反映的是节点之间连通的可能性。网络聚类系数越大,网络的空间连通性越好,空间关系越紧密[8]。计算公式为

式中,Ci表示网络局部聚集系数,Ei为节点i的ki个邻节点之间实际存在的边的条数,C2表示网络整体聚集系数,n为网络全部节点个数。

3 城市社区老年人休闲空间调查研究

3.1 研究社区选取

本文选取的实证研究社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西部,西邻京杭大运河,占地面积约1.2 km2(见图1),下文简称S社区。S社区由5个行政社区组成,下辖7个居住小区,其中包含4个占地面积较大的老新村小区和3个现代型小区,为混合居住社区。S社区内部和周边学校、医院、大型超市等各类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和生活较为便利。

S社区已有二十几年的发展历史,具有成熟、现代化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居民之间的社会联系和相同的地域认同感较强,社会网络较为稳定。据苏州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S社区居住总人口数约30 639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数约7 261人,约占总人数的23.7%[25],老龄化程度较高。且S社区下辖小区能够较好地代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目前城市中存在的典型居住小区类型。因此选择S社区作为实地研究对象可以较好地满足研究目的。

图1 S社区平面图

3.2 研究数据获取与处理

结合上文老年人休闲空间网络模型构建方法,采用现场观察踏勘的方式在S社区共采集到36个休闲空间节点,其中社区级公园和广场8个、社区老年人活动室2个、小区级广场和组团绿地26个,并在社区平面图上进行位置的标记和分类(见图2)。通过现场调研和百度地图测距工具获取休闲空间节点之间的距离,根据节点之间的距离确定节点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对称邻接矩阵。

图2 S社区老年人休闲活动休闲空间分布图

3.3 休闲空间网络构建

根据对称邻接矩阵,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中的NetDraw工具绘制休闲空间网络可视化模型。用不同编号的点代表不同类型的休闲空间,1-8号代表社区级公园和广场,9-10号代表社区老年人活动室,11-36号代表小区级广场和绿地(见图3)。

图3 S社区老年人休闲空间网络可视化模型

从网络可视化模型可以看出,S社区老年人休闲空间网络大体呈3个片区团状分布,网络整体联系较好,网络中不存在与其他节点隔离、没有联系的孤立点。

3.4 网络特征分析

3.4.1 网络完备度较低

通过计算网络规模和密度来分析网络的完备程度,网络规模和密度越大,则老年人休闲空间的数量越充足、空间之间的关系越紧密,整体网络完备度较高。

S社区老年人休闲空间的网络规模为36,网络密度为0.330 2。理论上包含的关系总数最大值为630,而网络中实际发生的联系数量为209,网络密度与网络中实际存在的联系数量较低,说明S社区老年人休闲空间之间的联系度较弱,网络整体完备度较低。

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基于老年人步行视角,服务半径较大、能够与其他休闲空间节点发生较多联系的社区级广场、公园以及老年人活动室的数量较少,特别是老年人活动室数量较短缺,不能满足老年人的休闲活动需求。因此造成老年人休闲空间网络规模较小、网络中实际存在的联系数量较少和网络密度较低,从而导致网络整体完备度较低。

3.4.2 网络整合度较弱

通过计算节点中间中心度和网络中间中心势来分析网络整合程度,节点中间中心度和网络中间中心势越大,则网络的整合、联系程度越高。

S社区老年人休闲空间网络节点平均中间中心度为2.460,总体上来看,面积较大、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社区级休闲空间的节点中间中心度普遍大于小区级休闲空间;处于社区中心的休闲空间的节点中间中心度普遍大于处于社区边缘位置的休闲空间(见图4);网络中间中心势为15.22%,网络整体集中度较低,说明S社区老年人休闲空间系统的整合程度较弱,结构较为松散、破碎。

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社区级休闲空间特别是老年人活动室数量少、空间上分配不均,导致虽然社区级休闲空间在网络中的相对中间中心度较高,在网络中拥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是没有充分发挥核心节点对空间资源的整合中的“中介”效用,无法对整个网络产生较强的整合作用;部分处于社区边缘偏远位置的小区级休闲空间中间中心度较低,甚至为0,无法对其他空间节点产生任何影响,降低了网络整体整合程度。

3.4.3 网络关联性较弱

有关网络关联性的研究与当代著名的“小世界”(small world)研究息息相关。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即表示网络的整体关联程度较高,小世界值越高,则节点之间的连通程度越高[8]。一般可以利用网络聚类系数和特征路径长度的比值来定量表示网络的小世界值,具体公式为

式中,Cactual为实际网络的聚类系数,Lactual为实际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Crandom为与实际网络规模相同的随机虚拟网络的聚类系数,Lrandom为与实际网络规模相同的随机虚拟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

如表1所列,S社区老年人休闲空间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为1.835,网络整体聚类系数为0.745,小世界值为1.128,小世界特征不明显。说明S社区老年人休闲空间之间的连通程度越低,老年人进行休闲活动时步行从一个休闲空间到另一个休闲空间不够便捷。

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基于现状居住小区的道路网设计,部分空间节点的可达性不强,老年人无法通过最简洁的路线安全进入活动空间;居住小区面积大、四周设有围墙较为封闭,部分新建居住小区封闭程度高,门禁严格限制外部行人进入,导致不同小区之间的休闲空间较难联系,老年人无法便捷地步行跨越小区进行休闲活动。同时也阻碍了社区内不同小区之间优质休闲空间资源的共享,从而导致网络整体关联性较弱。

4 城市社区老年休闲空间优化策略

上文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老年人步行视角,城市社区老年人休闲空间网络的整体完备度、整合度和关联性都较低,休闲空间整体布局无法满足老年人就近便捷进行休闲活动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几点策略以优化城市社区老年人休闲活动休闲空间网络结构。

4.1 合理增加空间节点

研究发现多数城市社区内没有配置综合性的老年人活动中心,而现有的老年人活动室一般规模较小,功能较为单一,没有得到社区居委会的重视,缺乏组织和管理。应在社区内合理增加配置老年人活动中心,以促进老年人参与多样的文化益智型休闲活动,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同时提高社区老年人休闲空间网络的整体完备度。

4.1.1 配建标准

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服务对象是出行较为不便的老年人,老年人活动中心(站)的设置在距离上要能够保证老年人步行便捷可达性。按照正常老年人十分钟步行距离约为700 m,五分钟步行距离约为350 m,约为正常成年人平均步行距离的70%。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文化活动中心(站)的两级建设控制要求[23],为了保证老年人活动中心(站)的便捷可达性,可按照生活圈规划人口规模的70%作为老年人活动中心(站)的配建标准。即以10 500~16 800居住人口规模为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的配建标准,服务半径不大于700 m;以3 500~8 400居住人口规模为社区老年人活动站的配建标准,服务半径不大于350 m。既保证了老年人活动中心(站)位于老年人步行可达范围内,又与生活圈规划的人口标准保持一致。

4.1.2 空间位置

老年人活动中心在空间位置上宜结合或靠近在休闲空间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对老年人吸引力较强的社区公园或广场设置;老年人活动站在空间位置上宜结合或靠近在休闲空间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的小区组团级公共绿地或广场设置。增加老年人活动中心(站)的吸引力和活力。

4.2 强化网络核心空间节点的整合作用

充分发挥在休闲空间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社区级公园、广场和老年人活动中心(站)的重要作用,强化核心空间节点对网络整体的整合作用,通过优化它们的空间质量和功能,满足老年人不同休闲活动需求,吸引更多的老年人积极参与休闲活动,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4.2.1社区广场——优化空间层次和功能分区

广场应满足老年人不同类型休闲活动的需求,合理划分空间层次。老年人参与户外休闲活动有一个由不适应到融入的变化过程[25]。起初对周围环境和人不熟悉时,老年人往往会独自进行散步、静坐观赏等私人活动,这类活动需要私密性较强的空间;随着老年人对环境和朋友的熟识,心理防备和负担会减轻,渐渐融入交往聊天、棋牌、舞蹈等群体性活动中,这类活动需要较为开放的半私密空间和开敞空间(见图5和图6)。因此,广场应利用绿化和桌椅、凉亭等小品布置以及地面铺装组合打造完善的开敞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体系。

根据不同类型休闲活动的特征将广场划分为康体休闲活动区、娱乐休闲活动区和观赏休息区三大功能区。将进行广场舞、太极拳、健身操等群体性活动的区域划分为康体休闲活动功能区,设置于广场中心平坦开阔的位置;将进行棋牌、交往聊天等小规模群体性休闲活动的区域划分为娱乐休闲活动功能区,设置于广场的边缘靠近主干道一侧的位置;将进行独自静坐或观赏活动的区域划分为观赏休闲活动功能区,设置于广场边远离主干道和人群、较为安静的位置。

图5 开敞空间

图6 半私密空间

4.2.2社区公园——提升景观环境质量

社区公园作为专门的休闲活动场所,相较于广场一般具有更高质量的绿化、更加丰富的景观、更加优美安静的环境,是老年人锻炼身体、放松心灵、欣赏自然景观的好去处。

社区公园应打造多层次、丰富多变的景观系统,让老年人在进行休闲活动的同时在视觉上能够产生更多美感享受,使老年人感到心情舒畅愉悦。公园内栽种的植物应能够净化空气、遮挡噪声,无针刺和飞絮,有益老年人身体健康,并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景观特色。乔木、灌木和花草要按照不同类型和高度的组合方式搭配种植,以打造多层次丰富的景观体系(见图7)。在公园中设置水体、假山、树池、花坛、凉亭、长廊等不同景观要素和小品,根据要素的形态、色彩、功能采取多样的组合方式(见图8),可以采取透景、借景、对景的方式[26],使各种元素互相融合,丰富景观视觉效果,引导观赏视线的同时增加老年人在公园内活动的乐趣。

图7 植物组合示意图

图8 景观要素组合示意图

4.3 活化网络边缘空间节点

在老年人休闲空间网络中节点中间中心度较低、处于网络边缘位置的节点,以部分小区级广场和组团绿地为主,应根据广场和绿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以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

4.3.1起初设计不合理——功能置换

对于其中一些因起初设计不合理存在规模较小、位置较为偏远、采光条件较差等问题不适宜老年人进行休闲活动的绿地和广场,可以采用功能置换的方式将其重新利用起来,将场地平整后划为停车场或其他用途,同时需要社区居委会加强对这类空间的管理。

4.3.2老旧缺少维护——修整管理

对于其中一些因建成时间较早、缺少维护与管理,出现地面破损、绿化质量较差等环境问题的绿地和广场,社区管理人员和物业应组织修整这类广场和绿地,提升它们的环境质量,并加强后续的维护和管理,吸引附近的老年人到此进行休闲活动,重新激发它们的活力。

4.4 推动社区内外休闲空间资源共享

城市传统型居住小区多数具有占地面积较大、较为封闭的特征,存在不同小区之间的休闲空间较难联系的问题,使得老年人无法便捷地步行跨越小区进行休闲活动和交往。为了加强不同小区之间的联系,在空间上可以打通相邻小区之间的围墙,设置出入口,允许两个小区之间的居民自由进出;对于面积特别大影响社区内外交通效率、小区内优质休闲空间资源较多的小区,应逐步拆除其围墙,实现其内部主要道路和休闲空间的共享。处于社区外部质量较高的城市公园和广场应加强与社区内居住小区的联系,设置距离居住小区较近的出入口,使老年人能够便捷地使用城市优质休闲空间,以推动社区内外休闲空间资源共享,提高老年人休闲空间网络的整体关联性。

5 结语

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苏州市典型社区老年人休闲空间网络进行分析,发现网络的整体完备度、整合度和关联性较低,社区休闲空间整体布局无法满足老年人就近便捷进行休闲活动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城市社区老年休闲空间存在的普遍问题。从优化社区休闲空间网络结构的角度提出几点策略,为城市社区的适老化更新改造和未来新建社区的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此外,社会网络分析法难以完全反应老年人休闲空间的品质,未来还需结合其他方法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广场节点老年人
布鲁塞尔大广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基于图连通支配集的子图匹配优化算法
结合概率路由的机会网络自私节点检测算法
面向复杂网络的节点相似性度量*
采用贪婪启发式的异构WSNs 部分覆盖算法*
广场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