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河文化传承的馆藏中原家谱研究

2020-10-15 00:52谢琳惠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0年9期

摘 要:中原文化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与历史地位,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处于核心和引领地位。文章以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馆藏400余册中原家谱为文献载体,研究馆藏家谱中记载的家风家训内容,提取蕴含其中的优秀黄河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原传统优秀家风家训的时代价值提出建议,力求对传承好黄河文化、建设好当代家风、激励时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9-0002-02

关键词:黄河文化;馆藏文献;中原家谱

1 研究馆藏中原家谱的时代背景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流经九省,历史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四大优秀传统文化:青海、甘肃地区的河湟文化、宁夏、内蒙古地区的河套文化、陕西、河南地区的中原文化、山东地区的齐鲁文化。“中原”者,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辞源(全两册)纪念版》给出的释义是:“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以河南省为主的中原地区是中华龙文化、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和汉字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古都文化、科技文化、礼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起源地。中原文化凝聚着华夏民族最初的历史记忆,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和信仰,代表了华夏文明发展的重要源头和主干,因此,在黄河文化四大分支中,中原文化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与历史地位,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处于核心和引领地位。

中原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历代家族重视家庭建设、子孙教育,讲究追本溯源、敬宗睦族、清正家风,耕读传家,有修撰家谱的传统。“无言之教谓之风,有言之教谓之训”,家风家训内容既是历代中原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精华部分,集中体现在序文、祖训、族规、家法等处。笔者以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馆藏400余册中原家譜为文献载体,在系统搜集整理原始文献的基础上,研究馆藏家谱中记载的家风家训内容,深入挖掘中原传统家风家训文化中蕴含的时代价值,从馆藏中原家谱角度讲好黄河文化中的家国一体、尊宗敬祖、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百折不挠、中庸尚和、落地生根等优秀传统思想,力求对传承好黄河文化、建设好当代家风、激励时人立家报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馆藏中原家谱中蕴含的优秀黄河传统文化

从整体发展历程来看,黄河文化的萌芽、形成、鼎盛、衰微、复兴与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相吻合。在中华大地普受儒家思想浸染的情况下,厚重的黄河文化在精神诉求、价值取向、基本理念以及行为方式上呈现出自身鲜明的特色。“家国一体”是黄河文化的鲜明特点,“家国情怀”是黄河儿女的朴素感情。“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唐代白居易在《白氏长庆集》表述到“序人伦、安国家,莫先于礼;和人神、移风俗,莫尚于乐”;北宋两程家族的程氏家谱《河南程氏正宗世系》中明言:“君亲一体,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五刑之戒莫大于不忠,行之首于不孝。为人臣者当鞠躬尽瘁,为人子者当慎终追远,不可一毫或忽也。”由此可见,以他们为代表的古代中原士大夫极为重视家内人伦秩序与国家安定之间的一脉相承。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诗人潘岳在洛阳写的《家风诗》,灿烂悠久的中原家风对中国传统家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家训是一个家庭对子孙如何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或口耳相传、或单独书写、或附于宗谱,用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颜氏家训·序致》)。成文可查的我国早期家训是周文王的《保训》和洛阳周公的《诫伯禽书》,自此绵延数千年,精深宏富。

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讲出了家庭教育、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中原家族有修谱续谱的传统,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政治家吕蒙正、范仲淹,宋代理学大家二程、邵雍,明末清初书画家王铎,清兵部右侍郎张鼎延等家族的家谱仍存于世。我馆对收集、整理、研究中原地区家谱及全国各地县志工作尤为重视,为了特色馆藏文献的翔实,曾先后与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联合,重点对洛阳市及所属县市区家谱进行了普查和收集,共查访到家谱1,250种,后又征得多方同意,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以白居易、程颢程颐家族为代表的360余种、400余册中原地区姓氏家谱。

馆藏中原家谱一般有序文、题辞、凡例、宗派、行辈、世系、祖训、族规、家法,还有姓氏源流、迁徙情况、人物传记、契约文书、艺文著作等。中原家谱的序文、祖训、族规等集中体现了“孝、悌、睦、和、勤、慎、善、信”等普世价值观,倡导家国一体、孝敬祖先、友爱兄弟、团结族人、正直诚信、乐善好施、勤于耕读、俭以持家、勿做坏事等道德理念。例如,在《白居易家谱》中,唐代白居易劝诫诸少年“知足常乐、看淡名利”;《新安吕氏宗谱》记载北宋吕蒙正以德立家,告诫子孙勿以出身世家而养成纨绔子弟的恶习;《范氏家谱》(伊川忠宣房系)中北宋范仲淹告诫族中子弟要“清心做官、莫营私利”;北宋理学大家邵雍家族的《邵氏家谱》教导子孙“见善必为,力尽而止”;修撰时间为清咸丰十年的《程子宗谱》二卷,为北宋的理学大家程颢、程颐的宗族谱,谱载朱熹撰写的《明道先生赞》及《伊川先生赞》。二程十分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在继承祖宗立下的九思立德家训的同时,程颢还将祖上传下来的家训予以细化,写下了他对后代的要求:“人有小过,以量容之;人有大过,以礼责之。处公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崇诗书,习礼仪,训子孙,宽奴仆。”程颐曾说:“天下之治,治家为先,家正则天下治。”程颢、程颐将九思立德的家训推而广之,以明德为目标,以成德成圣为目的,唤回世道人心;《凡村张氏家谱》记载了汉代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东汉制造出浑天仪的张衡的事迹言语;《孟津王氏家谱》记载了明末清初书画家王铎家族的家训家教;《洛阳蒙古族李氏家谱》记载了现当代文学家李准家族的迁徙渊源等不一而足。

3 实现中原传统优秀家风家训时代价值的现状及建议

新中国发展至今,建国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对西方经济的打压,国人如何坚持四个自信?如何增強民族凝聚力?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开出了一剂良药:“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家风家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子女成才和家风修明。当今社会,人们只有“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自觉将家庭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千千万万个家庭树立起良好家风,才会有整个社会的风清气正。

近年来,中原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等积极审视黄河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原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作用,已通过多种渠道传承展示和创新发展中原优秀传统家风家训文化,力求焕发其新的时代生命力。例如,每年农历“三月三”在河南省新郑市举办的象征炎黄子孙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黄帝拜祖祭典,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来寻根祭祖、缅怀祖先,极大地增强了海内外华人的根亲意识和血脉亲情。客家人是中原南迁的汉人,根在中原,自称为“河洛郎”,经历史变迁,现客家民系播迁甚广,成为世界上分布地区最广的民系之一,今光山、灵宝、固始等均为客家主要迁出地。固始县于2009年开始推出“固始根亲文化节”,一方面是扬名固始,增加固始在海外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就是要利用该平台加强交流,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原诸多家族掀起了修撰续修家谱的新高潮,用以辨亲疏、明昭穆,教子孙、鞭后世,以此提高家族凝聚力;洛阳市委建设了家风家训馆,旨在让参观者见贤思齐,推动更多的家庭牢记家训、正好家风;洛阳伊川县以现存的老家谱文献为例,讲解伊川传统好家风的典范;洛阳嵩县政府在二程故里建立了“家风教育基地”,以家风教育为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为当前社风家风建设服务,实现中原传统优秀家风家训文化时代价值的时候,人们需以历史为轴,客观看待在古今、新旧、中西的碰撞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庭伦理变化,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历史上家庭伦理曾从重天理到重人情,从重礼教到倡人欲。当今的家庭伦理观念变化更大,家庭民主取代了家长制,男女平等取代了男尊女卑,婚姻自主取代了父母包办,少生优育取代了多子多福等。当今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金字塔型家庭结构发生逆转,“三代、四代同堂”大家庭景象已逐步变少,家庭正向核心化、小型化方向发展。面对古今家庭诸多变化,只有根据实际、认真研究,传承优秀中原家风家训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古为今用。今后,图书馆人更需要通过中原家谱搜集整理、家谱展览、家风家训汇编、海内外文化交流等形式,让蕴含在中原家谱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进取精神、仁爱孝悌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等在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及传承黄河文化过程中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2] 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 陈建华,王鹤鸣.中国家谱资料选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4] 管仁福.河南家训家规汇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5] 谢琳惠.洛阳地区家谱提要[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编校:崔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