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评价助推整本书的深度阅读

2020-10-15 01:24王文娟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3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多元评价语文素养

王文娟

【内容摘要】目前,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学生阅读质量评价方式或以学生学习成果数量和参与阅读的“读后感”作业为学习评价的依据,忽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过程性表现,或以中高考成绩为唯一标杆,教师帮助学生划好知识点,整理好知识短文、复习资料,忽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等。这导致学生整本书阅读或浮于形式,缺乏真实的深度阅读,不能掌握阅读方法,更无法使得阅读常态化。本文旨在以《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探讨以多元化评价手段促进学生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努力全方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阅读任务 多元评价 深度阅读 语文素养

根据《新课程》评价建议中对评价内容、评价目的、评价方式以及评价者提出的新要求,在《苏东坡传》阅读教学评价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实施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做到教师、家长、学生等多方评价相结合,真正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持续深度阅读的有效手段。

一、确定评价目标与阅读学习任务群

在评价活动中,确定评价的目标与内容是发挥评价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功能的关键。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细化教学目标为评价目示,建立指向评价目标的学习任务群,突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据此编制评价的具体项目和内容。

1细化评价目标,关注学习过程和结果

从学生学习过程角度来看,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的合作与分享、自我反思与改进等多方面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

阅读《苏东坡传》,教师重点关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筛选出以下评价点:

(1)在阅读过程中,是否通读了《苏东坡传》;

(2)是否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或需要,选择多种阅读方式,如精读、略读或浏览等;

(3)能否理清人物传记作品的特点,把握传主人物生平以及主要事迹;

(4)能否精读传记部分章节,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场景、人物、情节等作出独立的分析与评价;

(5)能否检索与作者或者传主有关的信息,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并将资料用于对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中去;

(6)在个人阅读的基础上,能否主动与同学分享阅读所得,包括阅读经验、个人阅读反思以及时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

从学生学习结果角度来看,评价指标主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掌握情况,通过评价学生的作业作品的质量来判断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2.围绕评价目标,设计阅读学习任务群

(1)初读《苏东坡传》,完成各章节的学程任务,并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例如苏东坡其人简介,人物传记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所具有的特点等。

(2)梳理传主重要人生章节,筛选出苏东坡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地点、事件、与之相关的人物关系、传主的思想变化、文学作品等关键信息,制作思维导图。把握传主主要人格特征,理解作者对传主人生经历的解释。

(3)深人阅读作品,撰写人物评论或专题研究。教师提供小论文范本,指导学生小论文写作的基本流程,适当给出一些关键词供学生选择,如“故乡”“亲情”“友情”“家风”生死“品茶”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搜集整理资料,拟定提纲,撰写初稿,修改提交,集结成册。

(4)制作《苏东坡传》推荐海报,练习东坡诗词书法作品及相關绘画作品。

二、构建多元化评价手段,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如何摒弃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机械,如何“打破一张试卷贴标签”的宿命,是笔者一直思索的问题。本着“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总原则,在《苏东坡传》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评价手段。

1.知识竞赛

评价重点:评价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对书中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苏东坡的生平主要事迹,人生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文,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等,这是对学生能否提炼文本信息、能否厘清主要事件以及人物关系等方面能力的评价。为此,笔者借助易加互动平台,在平台上利用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测试题,布置学生在家利用手机或电脑答题,学生提交后就能得到结果反馈,教师也能迅速获得学生答题正确率的数据反馈。通过这样简单易操作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深度阅读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

2撰写专题小论文

评价重点:评价学生能否精读传记部分章节,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场景、人物、情节进行内容的分类整合,提炼小论文关键词,确定写作主题,能用详实的论据和通顺流畅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人物崇高的理想和精神追求。

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先根据以上表格对各组小论文进行自评,给出相应等级。缺少论据的,再去结合书本和资料查找相关论据,使得论据丰盈。主题模糊的,商讨如何将主题再清晰化精细化。有的小组在不断的修改与总结中发现并提出了更多的关键词,例如:明月、自黑、吃货、赏花……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通过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不断反馈,不断修正,不断充盈,不断内化,不知不觉中由知识积累向深度阅读迁移转化。例如有的小组选取了“吃货”作为写作视角,列举出了许多苏轼钟爱的美食:东坡肉、东坡羹、荔枝、河豚、鯝鱼、蛙肉、生蚝等。这些美食的诗文出处也能在论文中有所体现:“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教师通过论文初稿能够看到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但是这些资料,缺少分析,缺少勾连,仅仅是资料的堆砌。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反复梳理和分析,学生发现,这些美食,大多是苏轼在被贬谪到荒野之地,在缺米少粮的情况下自我加_工发明出来的,是苦难中的浅斟独酌,是清苦中的自娱自乐,从中可以看到漂泊一生,坎坷一生的东坡先生对美食的那种宽容、平等的态度,他的崇尚自然的饮食哲学,他在饮食中对温暖、仁慈和美好的留恋。这.些美食连同他的诗词一起注入到我们读者的口中和脑中。“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词句引导着读者关注生活中最单纯的喜欢,回味生命中最本真的味道。小论文《从苏轼的“吃法”看“苏式活法”》就在学生们不断走向深处的阅读之旅中诞生了。学生追随东坡先生的美食之旅,品味东坡先生的人生之旅,也完成了自我精神成长之旅。

3.海报设计大赛

学生肩负“读者”与“设计者”双重身份,具有综合性和挑战性,这是深度阅读后的输出,是真实情景的交流,与之前的阅读任务具有相关性,形成循序渐进的任务链。此次竞赛邀请语文组老师和美术组老师以及各班推选的两名学生共同担任评委,各小组代表阐述设计说明以及推荐语,评委根据评分标准现场亮分,按照均值高低选出最佳作品。通过这一比赛,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审美鉴赏及创造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是一次用口头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的绝佳机会。在活动中,学生们表现出了对东坡先生的崇拜与赞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自豪,收益匪浅。

4.文创用品设计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投票的方式(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均可参与投票)竞选出最受欢迎的绘画、书法作品,再将这些作品制作成书签、字帖、台历或者印刷在帆布袋、水杯等常用物品上,利用活动课时间开展义卖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研究成果得以展示,学生获得阅读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其阅读积极性大大增强。

此外,在学生阅读《苏东坡传》整本书过程中,笔者还利用了QQ群,微信群等线上方式与学生在线及时跟进指导,探讨阅读进度问题、难度问题,及时了解、调控阅读进程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总而言之,笔者尝试构建多元化评价方式,主要目的就是努力让学生爱上《苏东坡传》,爱上阅读,阅读有法度,阅读有深度,以此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欣歆.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05).

【2】臧琴.中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研究,202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多元评价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焊工实习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
多元评价,不拘一格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戴着镣铐起舞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开展科学绘本活动建构生动课堂探研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