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凹陷地质认识创新与油气勘探领域突破*

2020-10-18 10:50周心怀
中国海上油气 2020年1期
关键词:洼陷平湖岩性

周心怀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 200335)

东海西湖凹陷是中国近海最大的含油气凹陷,面积约5×104km2,沉积层厚度最大15 km。该凹陷以新生代碎屑沉积为主,地层自下而上包括前宝石组,始新统宝石组、平湖组,渐新统花港组,中新统龙井组、玉泉组、柳浪组,上新统三潭组以及第四系东海群(图1)。

西湖凹陷油气勘探始于1980年,至今近40余年,已钻探井100余口,证实其勘探潜力大,但所探明的大中型油气田不多,且以低渗-致密油气藏为主,面临着经济有效开发及常规油气藏勘探方向不明的两大挑战[1-5],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①斜坡带勘探层系单一,储量规模小且埋藏深度大,勘探成效低。西部斜坡带油气主要富集于中深层(平湖组及宝石组),其它层系油气分布不均且发现较少。此外,已发现的圈闭主要以复杂断块圈闭为主,封堵性不佳,单井油气层少,储层空间变化快、分布不稳定,储量规模小且埋藏深度普遍大于4 000 m,勘探投入成本高,难以保证勘探成效。②中央洼陷反转带以低渗致密油气藏为主,经济有效开发难度大。中央洼陷反转带位于生烃凹陷中心,大构造、大背斜、大型储集体发育,具有大气田发育的地质背景,并在中北部发现了2个千亿方级气田,但探明储量以低渗致密为主,短期内难以动用,经济有效开发难度大,亟需开拓勘探新领域。

图1 西湖凹陷构造-地层格架图Fig.1 Structural and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Xihu sag

近年来,通过对西湖凹陷石油条件的重新认识和系统研究,明确了以煤系烃源岩为主的物质基础和通源断裂晚期活化的控制因素,基于这两大地质认识创新提出了“构造和岩性并举、深层和浅层兼顾”的多层系立体勘探思路,指出了西湖凹陷勘探领域及突破方向,即斜坡带下层系(始新统平湖组)复合岩性领域与中央洼陷反转带中、上层系(新近系龙井组以上)浅层领域。在新的勘探思路指导下,西部斜坡带深层新发现了一批高产能的岩性及复合岩性油气藏,中央洼陷反转背斜带老油气田挖潜亦取得了新突破,为中国海油在东海执行和落实“七年行动计划”开辟了诸多新的战场,开启了西湖凹陷油气勘探新的里程碑。

1 两大要素的认识创新为多层系立体勘探奠定基础

1.1 整体断-拗转换背景下稳定浅水环境孕育广覆式富烃煤系并晚期持续供烃

已钻井证实西湖凹陷中上始新统平湖组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其分布占凹陷总面积比例接近80%。但过去对于中晚始新世成盆演化和沉积充填的认识均不支持典型的成煤环境,存在诸多争议和矛盾[6-8]。本文从盆地类型、沉积充填、生烃演化等3个角度重新审视西湖凹陷烃源岩地质条件,明确富生烃凹陷物质基础及勘探潜力。

1.1.1 平湖组沉积时期成盆背景再认识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是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影响的陆缘断陷盆地[9-12]。古新世—中始新世时期,在太平洋板块NNW向俯冲作用下,盆地处于NW—SE向伸展环境(图2a),盆地内广泛发育局部断陷,表现为半地堑或地堑结构,断陷分布面积小,彼此被隆起所分隔,呈现“群山环湖、群湖抱山”的古地貌格局。局部断陷特征在西部坳陷带内最为典型,东部坳陷带西湖凹陷始新统宝石组、平湖组之下被深埋的老地层亦呈现出明显的北东走向、分段发育特征。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时期,随着太平洋板块俯冲转方向为NWW,西湖凹陷伸展方向调整为NWW—SEE向(图2b),在原有NE向断裂基础上开始大量发育NNE向断裂。由于受到盆地整体伸展作用东移影响,西湖凹陷西侧的西部坳陷带、中央隆起带整体挤压抬升,西湖凹陷范围内的古新世局部隆起则开始整体下陷,早期孤立深断陷开始相互连通,形成东断西超的统一、巨型凹陷。因此,在成盆背景上,西湖凹陷平湖组沉积前的43 Ma是一个重要转换时期。

图2 东亚陆缘中新生代板块演变过程(据文献[11]修改)Fig.2 Mesozoic-Cenozoic plate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 Continental Margin(edit after reference[11])

在太平洋板块俯冲明显转向的背景下,西湖凹陷盆地演化具有明显早期断陷、后期断-拗转换的演变特征。平湖组沉积期盆地类型并不是简单的断陷盆地,而应为后期的陆缘整体型断-拗转换盆地,整体沉降弱,平湖组早期受断层控制影响,地势呈现出一定的隆洼格局;平湖组中期以后断层的控制作用逐渐减弱,地形开始填平补齐,斜坡背景出现;到平湖组晚期整体为宽缓斜坡背景,相对于早期分隔型断陷,盆地范围扩大,断陷作用减弱,导致沉积地层分布广、沉积水体整体较浅,易发育广覆式分布的煤系地层。

1.1.2 断-拗转换弱伸展背景下沉积环境再梳理

对于西湖凹陷平湖组的沉积环境,前人主要有2种传统观点[13-15]。一种观点认为,平湖组沉积时期西湖凹陷西部和北部为主要物源区,东部受钓鱼岛隆褶带遮挡形成了南部开口的半封闭的海湾环境,从平湖组下段到上段主要发育海侵规模依次减小,水域逐渐收缩的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和潮下带沉积环境;另一种观点认为,平湖组时期西湖凹陷整体为浅海相沉积背景,沉积相平面特征表现为自北西向东南由河流-三角洲-潮坪逐渐过渡为浅海相沉积。近两年来,通过对平湖组沉积时期成盆背景和沉积环境的再梳理,突破了传统观点,明确了煤系地层在斜坡带和凹陷中北部的广覆式分布发育特征。

根据古水体与构造、地层岩性、古生物、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联合分析,明确平湖组煤系地层与小潮海岸障壁体系下的泻湖沉积类似。通过古氧化还原标志、古水深、古盐度等多种方法定量计算,认为平湖组沉积时期古水体具弱还原特征,古水深约0~14 m,古盐度4.9‰,为受淡水影响的半(微)咸水,整体为多期海侵、震荡式水退的低盐度特征。从地层岩性特征来看,已钻井揭示煤层及泥灰岩、灰质砂岩从斜坡到洼陷有广泛分布。从古生物特征来看,已钻井揭示南部发育钙质超微、有孔虫、介形虫、沟鞭藻等低丰度海相化石,为局限海沉积环境,且由南向北海相化石丰度逐渐降低,过渡为泻湖环境;纵向上平湖组中下段发育低丰度海相化石发育,到平湖组上段发育指示淡水的盘星藻、腹足类、蚌类、双壳类化石,反映沉积环境向陆相沼泽环境演变。从生物标志化合物来看,北部原油以裸子植物为主,异海松烷丰度高,南部原油以蕨类植物为主,扁枝烷丰度高,反映自南向北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增多,水体变浅,煤层及碳质泥岩主要形成于平湖组下部局限海(覆水沼泽)、平湖组上部陆相沼泽(湿地深林沼泽、芦苇沼泽)环境中。总的来看,西湖凹陷平湖组沉积时期为缓坡度、半封闭环境下的浅水沉积背景,在这种特殊沉积背景下煤层及炭质泥岩形成环境整体与小潮海岸障壁体系下的泻湖沉积类似,突破了煤层局限在斜坡带发育的传统认识。

1.1.3 西湖凹陷煤系地层优势烃源岩再分析

油气源对比分析表明,西湖凹陷油气以煤系烃源岩贡献为主[16-20],其煤层薄,单层厚度普遍在0.5~1 m,但层数多,累计厚度大,累计厚度达到30~70 m。由于单位质量的煤的有机质丰度是泥岩的40倍,煤的密度为0.7~0.9 g/cm3,泥岩的密度为2.4~2.7 g/cm3,因此1 m的煤相当于12 m泥岩的生烃量。煤和泥岩生烃模拟结果统计表明,10 m厚度的煤层(氢指数350)生烃量和120 m厚度的泥岩(氢指数300)生烃量相当(表1)。西湖凹陷西斜坡煤层平均厚度为30~70 m,相当于厚度为360~700 m好的泥岩,单位体积的煤及炭质泥岩的生烃能力远大于泥岩。

表1 煤和泥岩生烃模拟统计表Table1 Statistical table of coal and mudston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simulation

图3 西湖凹陷平湖组煤系烃源岩生烃特征图Fig.3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bearing source rock of Pinghu Formation in Xihu sag

选取西湖凹陷平湖组煤进行热解显微组分分析,分别获得了基质镜质体、均质镜质体、孢子体和树脂体,可以看出,树脂体生烃明显较早,在室温300℃之前有一个较早的生油高峰,树脂体的生烃量是镜质体生烃量的近7~10倍(图3a)。封闭体系黄金管生烃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平湖组煤岩烃源岩具有2个生气高峰,分别在Ro为1.2%和Ro为2.7%,Ro在3.5%之后仍然具有较高的生气能力(图3b)。这表明,西湖凹陷煤系烃源岩具有早期大量生油、晚期持续生气的特点,富氢煤系烃源岩晚期持续供烃为油气成藏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1.2 活动陆缘多层系叠置背景下通源断裂幕式活化并晚期输导油气

东海陆架盆地处于泛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活动陆缘背景[11],受洋壳俯冲后撤引起的构造跃迁作用影响,盆地内部东、西部坳陷带分别受到多旋回伸展—挤压作用影响。在东部坳陷带西湖凹陷内,这种多旋回构造作用导致盆地演变阶段的多次转变,在断裂演变特征上表现为断裂的多期幕式活化,断裂组合样式丰富,张性和压性断裂组合共存,最终形成一套复杂的断裂系统。

在盆地多期构造演变下,西湖凹陷断裂系统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布差异。自晚白垩世开始裂陷以来,西湖凹陷盆地演化经历了古新世—中始新世强伸展断陷、中晚始新世弱伸展断拗转换、渐新世弱挤压拗陷和中新世强挤压反转等多个阶段。通过这种多旋回盆地的叠加演变,西湖凹陷总体上以渐新统花港组底和中新统龙井组底为界,形成了下、中、上3套构造层的垂向叠置,不同构造层断裂发育存在显著差异(图4)。其中,下构造层断裂系统发育在古新统—始新统地层中,断裂主要形成于伸展背景,为基底卷入型张性断层,断裂规模较大,具有明显的同沉积特征,在西湖凹陷全区广泛分布。中构造层断裂系统发育在渐新统地层中,断裂形成于渐新世弱挤压背景,定型于中新世强挤压环境,这些断裂多是下构造层张性断裂幕式再活化向上延伸形成的,但断裂发育密度及分布范围已明显减小,多集中于凹陷中央洼陷反转带及东、西部边缘发育。上构造层断裂系统形成于中新世强挤压环境,主要表现为中构造层断裂持续挤压上断,导致下构造层断裂向上贯通上断至浅部。此外,上构造层内部亦发育有一系列悬挂式的近东西向断裂,小规模、成带分布在反转背斜核部。

因此,西湖凹陷内断裂系统的多层系差异叠置为下构造层平湖组烃源岩中生成油气垂向输导并中转至渐新统花港组之上的中、上构造层中创造了有利条件。虽然中、上构造层的断裂发育密度相对于下构造层有所降低,但由于中、上构造层断裂多为下构造层张性断裂的幕式再活化,其活性高、输导效率高,垂向上直接贯通或者通过中转接力贯通了下构造层平湖组烃源岩层。尤其是在中新世中晚期烃源岩大量生排烃的同时,西湖凹陷经历了始新世末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期挤压构造作用,中、上层构造层中大量通源断裂幕式活化使得来自下构造层的油气通过活性断裂向上输导至渐新统花港组及以上的地层中,为浅部层系成藏奠定了关键的输导纽带。

图4 西湖凹陷典型地震剖面(剖面位置见图1)Fig.4 Typical seismic profile of Xihu sag(see Fig.1 for location)

2 油气勘探领域突破方向

2.1 斜坡带下层系(始新统平湖组)复杂岩性领域

2.1.1 半封闭环境的潮汐改造三角洲控制发育多种类型砂体

西湖凹陷下构造层始新统平湖组沉积时期为半封闭的局限海沉积环境,西部斜坡带物源主要来自于西部隆起区,多样复合沟谷体系为斜坡带三角洲沉积提供充足物源,在半封闭环境及小潮差影响下,平湖组表现出震荡式的潮汐水体特征,潮汐对三角洲砂体的改造作用控制了斜坡带潮汐改造型三角洲的发育,最终导致平湖组成因复杂、类型多样的砂体发育。在岩心特征上,平湖组砂岩整体表现出河控及潮汐改造2种成因类型,河控砂岩以块状层理、粒序层理、砾石定向排列及平行层理发育为主要特征,可见槽状及板状交错层理;此外,岩心中可见羽状交错层理、双向交错层理及双黏土层(图5),反映潮汐改造作用。因此,受河流及潮汐联合控制,斜坡带平湖组形成(水上)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潮汐砂坝等及其复合类型的多样复杂成因砂体。

西部斜坡带河流及潮汐的交替作用控制了平湖组砂体发育及分布,且这种周期性沉积作用受体系域控制,以低位、海侵和高位三分为特征。低位域沉积期整体水体较浅,以河道型砂岩发育为主,局部地区发育河口坝及潮汐砂坝;海侵体系域沉积期水体上升,潮汐改造作用增强,以改造型潮汐砂坝及潮道砂岩发育为主;高位域沉积期三角洲进积发育,潮汐仍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以发育河道砂岩、潮汐砂坝及其复合砂体为主。因此,不同体系域沉积特征差异决定了斜坡带平湖组多样化的砂体发育,为该地区岩性油气藏勘探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图5 西湖凹陷斜坡带平湖组典型岩心特征Fig.5 Typical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Pinghu Formation in slope zone of Xihu sag

2.1.2 宽缓斜坡多种成因类型的坡折带控制圈闭集群发育

在先存基底断裂及古隆起发育背景下,平湖斜坡带始新世时期区域主应力方向与构造主体走向斜交,导致斜坡结构呈顺向、反向断裂交替主控的复式组合特征。在断-拗转换阶段平湖组沉积期,北东向同沉积断裂控制了整体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但由于这些断层在各构造区的活动强度、分段生长速率等存在显著南北差异,导致北西向的挠曲坡折发育,且地貌特征被进一步复杂化。同时,古隆起的差异隆升也会产生挠曲坡折,并且这种挠曲坡折纵向上具有继承性发育特征,导致平湖斜坡带内部平湖组沉积时期凹凸不平的局部限制型古地貌格局的形成,断裂坡折和挠曲坡折联合控制下形成的高可容纳空间是发育尖灭岩性体的最有利位置。由于坡折发育具有纵向继承性与横向成带性,奠定了平湖斜坡带纵向叠合、横向成带的集群式岩性圈闭发育(图6)。

通过对西湖凹陷晚始新世断坳转换背景下的宽缓斜坡内幕结构进行分析,把平湖斜坡带划分为孔雀亭断阶区、宝武槽垒区、团结亭陡断区等三大构造区,不同构造区岩性圈闭成圈机制存在一定差异(图6)。其中,孔雀亭顺向断阶区的控圈机制以断裂加挠曲坡折控制水道侧向尖灭型岩性圈闭群发育为主;宝武槽垒区主要为挠曲坡折控制,以水道侧向尖灭及孤立潮汐砂坝岩性圈闭发育为主;团结亭陡断区为单断式坡折控制砂体卸载,以断裂加水道侧向尖灭型岩性圈闭群发育为主。在上述坡折控砂地质模式认识基础上,利用地震复合微相技术在平湖斜坡带刻画并落实了断阶区、槽垒区及陡断区等三大岩性圈闭群,总圈闭资源量近2亿吨油当量。

图6 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岩性圈闭发育模式及分布图Fig.6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distribution of lithologic traps in Pinghu slope zone of Xihu sag

2.1.3 低地温梯度带控制深层孔隙型优质储层发育

根据储层微观特征分析,认为西湖凹陷尤其是中央洼陷反转带埋深3 000~5 000 m范围内,压实作用使得储层减孔,普遍发育低渗-致密储层;受控于成岩演化阶段的差异,中成岩A期有机酸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储层原生粒间孔及粒间溶蚀孔较为发育,有效改善储层;而到中成岩B期,受黏土矿物转化影响,大量绒球状绿泥石及搭桥状伊利石直接堵塞喉道,使得储层渗透率突降。分析认为,成岩阶段及黏土矿物转化受地温控制,地温在140~160℃时含铁碳酸盐、自生黏土胶结作用增强,储层逐渐致密化;而地温在80~140℃时利于有机酸的溶蚀与保存以及次生溶蚀孔的发育,进而形成强溶蚀带。

在优质储层主控因素地质认识基础上,通过建立物性、地温场、成岩演化的定量关系[22],明确多维度下的西湖凹陷储层分级,并结合已钻井测试成果确定该地区孔隙型储层有效下限为地温<160℃;通过西湖凹陷地温场重建,利用公式160℃=T×H+18℃预测孔隙型储层有效下限深度。西湖凹陷斜坡带及弱反转构造区地温梯度较低,为2.8~3.2℃/100 m,常规储层埋深下限在4 200~4 600 m,坚定了西湖凹陷深层优质油气勘探信心。

2.2 中央洼陷反转带中、上层系(中新统龙井组及以上)浅层领域

2.2.1 中、上层系陆相河流—三角洲发育多套储盖组合

渐新世早中期,西湖凹陷由断-拗转换阶段进入拗陷阶段,海水完全退却,发育陆相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花港组沉积时期,低位期发育大型辫状河道—三角洲相砂岩储集体,湖扩期发育区域性的泛滥平原和湖相泥岩,与低位期大型储集体形成花港组上段和下段2套区域性储盖组合(图7)。

中新世时期,龙井组沉积期发育曲流河—三角洲体系,湖相局限分布在凹陷东北部,到龙井组沉积晚期湖盆面积进一步缩小;玉泉组沉积期以三角洲—湖泊沉积为主,河流相局限分布在凹陷南部,三角洲物源主要来自西部的海礁隆起;柳浪组沉积期整体南高北低,南部发育辫状河沉积,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新世时期这种沉积环境形成了多套良好的储盖组合,龙井组上段和下段顶部存在区域性分布的泛滥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泥岩,与下覆的河道砂岩和三角洲分流河道砂岩形成2套区域性储盖组合;玉泉组顶部分布较广的三角洲前缘和湖相泥岩与底部的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形成1套储区域性储盖组合;柳浪组整体偏粗,在中央洼陷反转带发育3套局部储盖组合(图7)。

上新世时期,西湖凹陷进入区域沉降阶段,三潭组沉积期地势整体平缓、向东微倾,早期以曲流河沉积为主,凹陷东部和南部发育小范围三角洲沉积;晚期主要为泛滥平原沉积,河道规模减小。三潭组上部泛滥平原泥岩和下部河道砂岩形成1套区域性储盖组合(图7)。

2.2.2 源(藏)-断-储盖耦合是源外成藏的关键

西湖凹陷花港组及以上的中、上层系目前未发现区域性有效烃源岩,天然气成因类型、油源对比等综合分析表明中、上层系已发现的油气主要来自平湖组煤系及以下烃源岩,属于源外成藏。前文已经述及,在多旋回构造运动背景下断裂幕式活化及晚期发育的E—W走向断层为中、上层系油气成藏提供了垂向运移通道,但这只是中、上层系成藏的必要背景。通过对西湖凹陷典型油气藏的解剖对比,发现:①在中层系背斜圈闭形成之后,下层系的先存断裂(通源断裂)活化上断且上倾断入有效储盖组合时,能够形成有效的复合输导体系,从而在与活化断裂伴生或附近的中、上层系圈闭中的聚集成藏。②对于上层系而言,配置关系更为苛刻,需要在前述条件①成立且中层系成藏的背景下,中新世末期以后发育的晚期E—W向断层向下断穿中层系的区域性盖层,断入有效输导层或直接断入中层系古油气藏进行改造,同时上断至上层系的有效储盖组合时,最终才能在E—W向断层伴生的上层系圈闭(包括断背斜、断鼻、断层+岩性复合圈闭、背斜+岩性复合圈闭等)中聚集成藏。因此,对于中、上层系而言,烃源岩供给条件、断层输导条件及储盖条件三者的有机结合,即达到源(藏)-断-储盖耦合是中、上层系源外及改造成藏的关键。

3 油气勘探实践突破与展望

3.1 斜坡带下层系岩性油气藏

在“源汇控砂、坡折控圈、低温控储”的认识指导下,平湖斜坡带深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槽垒区武云亭构造区内探明一个中型岩性油气藏群,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各占一半,油气层埋深均超过3 500 m,且均为常规低渗以上物性,其中WY-D井4 600 m埋深单层测试自然产能达到日产油当量超千立方米,刷新了西湖凹陷相同埋深测试产能记录(图8)。武云亭区富油、深层优质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成功实践,证实了富氢煤系烃源、控砂模式、成圈机制、优质储层发育等多项创新地质认识,颠覆了西湖凹陷以气为主、深层致密的传统认识,展现了斜坡带下层系平湖组以复合岩性圈闭为主要对象的“二次勘探”巨大前景,开启了西湖凹陷斜坡带勘探的新里程。

图8 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武云亭区岩性油气藏群连井油藏剖面示意图Fig.8 Cross section of lithologic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Wuyunting area,Pinghu slope zone,Xihu sag

在岩性勘探新思路指导下,西部斜坡带勘探全面转入构造-岩性复合目标搜索评价阶段,搜索并刻画了一大批集群式勘探目标,填补了平湖斜坡带已建成油气田之间的勘探空白,也为天台斜坡、杭州斜坡带等低勘探区带来了新希望。目前天台斜坡北部构造转换带大型挠曲坡折背景下始新统低位扇群及渐新统曲流水系复合岩性圈闭群、杭州斜坡迎翠轩大断裂下降盘始新统低位扇群等潜力区带初现曙光,根据岩性勘探新思路初步估算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具有4亿吨油当量的勘探潜力,勘探前景广阔。

3.2 中央洼陷反转带中、上层系浅层领域

在中新世末期龙井运动的强挤压作用下,沿着西湖凹陷中央洼陷反转带的中轴线发育一系列反转背斜,过去在中南部已经探明并建成几个油气田,主力开发层系为渐新统花港组,以低渗气藏为主。在多层系立体勘探思路提出以来,通过深入推动勘探开发一体化研究,以中、上层系成藏关键条件为指导,重新对中央洼陷反转带在生产油气田进行“二次勘探”研究,以龙井组及以上的浅层系为主要目的层部署了一批开发调整井,CX油气田CX-B、CX-C井在龙井组、玉泉组、柳浪组获得了高产油气发现(图9),为西湖凹陷在生产油气田挖潜增产开辟了新层系。

在整体断-拗转换背景下稳定浅水环境孕育广覆式富烃煤系并晚期持续供烃、活动陆缘多层系叠置背景下通源断裂幕式活化并晚期输导油气这两大基础创新石油地质认识背景下,整个西湖凹陷自西向东各次级区带中、上层系均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1)在西部斜坡带西缘凸起区,近年来通过二维地震资料重新梳理,初步发现了一批潜山及其上覆继承性叠合的披覆背斜构造,埋深在2 000 m左右,披覆地层主要为花港组、龙井组、玉泉组,这些层系均发育区域性储盖组合,尤其是区域性封盖层,在多级通源断裂和砂体耦合的背景下,油气具备从斜坡中低带乃至中央洼陷反转带向边缘凸起区运移的基本条件,该区是西湖凹陷寻找优质储量的有利方向。

图9 西湖凹陷CX油气田油气藏剖面示意图Fig.9 Profile of CX oil and gas fields in Xihu sag

2)在西部斜坡带内部,花港组多口探井见油气显示,且平湖斜坡带平湖区、孔雀亭区花港组已有规模油气发现,可通过类比这些已发现油气田成藏条件,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斜坡带花港组成藏关键要素,扩大勘探成果。分析认为,斜坡带东缘近洼带挤压背景下的构造圈闭及斜坡带中南部曲流水系三角洲—湖泊背景下的岩性圈闭是花港组下一步勘探的两个重要方向。

3)在中央洼陷反转带内,由于花港组已经发现多个油气田,关键问题在于储层低渗—致密,经济性开发面临重大挑战,因此CX油气田龙井组及以上的浅层系成功突破后,下一步应以源(藏)-断-储盖耦合关系为关键要素,结合陆相地层砂体发育特征,以通源断裂伴生的上层系构造圈闭及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重要勘探对象,在区内部署针对深、中、浅多层系的立体勘探,该措施有利于中央洼陷反转带的经济开发价值的提升。

4 结论

地质认识的创新是获得勘探突破的前提,地质认识的突破带来了勘探思路的转变。在西湖凹陷勘探实践中,通过对该地区烃源岩成藏物质基础、通源断层输导体系的重新认识并反复论证,充分肯定了西湖凹陷的勘探潜力,更加坚定了勘探信心,实现了勘探目的层和勘探领域由单一层系构造领域向“构造和岩性并举、深层和浅层兼顾”的多层系立体勘探的转变,明确了勘探领域突破方向为斜坡带下层系(始新统平湖组)复合岩性领域与中央洼陷反转带中、上层系(新近系龙井组以上)浅层领域,取得了平湖斜坡带WY中型油气田的发现及中央带CX油气田浅部层系的突破,拉开了西湖凹陷新的勘探序幕,拓宽了西湖凹陷勘探战场。

猜你喜欢
洼陷平湖岩性
珠一坳陷小型洼陷文昌组烃源岩发育模式与主控因素
卓越平湖晴翠售楼处
抚仙湖,万顷平湖一鉴清
东濮凹陷濮卫洼陷地质构造特征分析
不平衡样本集随机森林岩性预测方法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碎屑岩岩性识别方法及应用
吟荷
沉积相分析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X断陷火二段火山岩储层岩性识别技术研究
基于石灰石岩性的超近距管沟爆破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