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计量文化术语翻译的困境与对策

2020-10-19 09:45詹德祥叶巧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1期

詹德祥 叶巧俏

(中国计量大学,浙江杭州 310018)

1 “计量文化”主题研究前言

1.1 “计量文化”研究现状

2012年5 月,国家质检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质检文化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全系统结合工作实际,加强质检文化建设。2012年10月,《中国计量文化》手册首发,旨在通过深入挖掘计量文化内涵,提炼计量精神,树立计量核心理念。除此之外,国家质检总局2012年3月下发《关于组织开展“计量文化与科学发展”征文活动的通知,《中国计量》杂志社配合此次征文活动于10月出版《中国计量文化专刊》。无论从国家政府层面还是高校研究者层面,“计量文化”主题研究均在逐步被给予重视。本文统计了目前已经在知网公开发表的论文的关键词进行了统计(频次10及以上),统计数据见表1。

“计量文化”关键词以170的频次出现在了大部分的论文主题词中,紧接是质检文化建设、计量工作者,国家质检总局。但是在所有关键词中,“福建省”是唯一一个地名出现在了所有高频关键词当中。据此可以预测,福建省是我国计量文化研究的中心地区。为核实该推断,本文对知网关于计量文化主题发文的作者(发文量3及以上)和机构(发文量3及以上)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数据见表2-3。

根据上面两个表,可以核实前文推断,福建省是计量文化研究的中心地区,在机构发文量统计中,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以13篇发文量占据机构发文量统计首位。同时,在作者发文量统计中,李瑞昌以7篇发文占据“计量文化”主题发文的第一位;俞水清以5篇发文量占据作者发文量的第二位,该作者来自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根据上表可以推出,我国目前的计量文化传播主要集中在国内,且与世界文化传播联合研究较少,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福建省等地方。此外,本文前期对中国计量学院(2016年更名为中国计量大学)在校留学生普查得出,留学生对于中国计量文化了解度较低,在其本国文化中对于计量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计量文化涉猎极少。由此得出,中国计量文化不仅存在对外传播难的现状,且存在传播少的问题亟待解决。中国计量文化曾长期与世界计量文化存在文化上差异,如在测量方面,中国古代测量单位主要为尺、寸、亩等单位,国际通用单位为平方千米、米等。[6]且中国现只有唯一一所以质量监督检疫为主的研究型大学,据计量文化研究所相关老师反映,中国计量文化现存书籍普遍为中文版,无英文翻译版本,国际传播度低等问题。

表1 “计量文化”主题发文关键词统计排序

表2 “计量文化”主题发文机构统计排序

表3 “计量文化”主题发文作者统计排序

1.2 “计量文化”对外传播现状

计量文化属于中国传统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存在国际传播度不足等问题,国内现存书籍有《计量史话》《新中国计量史》等,中国传统计量文化相关英译书籍或者图集介绍缺乏。中国质检总局印发《2018年全国质检系统计量工作要点》,其中明确提到,要加强计量宣传与文化建设,组织策划各类计量宣传活动,加强计量通俗化、大众化宣传,创新计量文化表现形式,大力传播计量文化。十八大以来不断推出促进文化“走出去”政策,其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先后印发,统筹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进文化“走出去”的力度空前加大。

2 中国传统计量文化术语解译的背景和意义

2.1 文化强国战略支撑

21世纪以来,我国将文化“走出去”战略纳入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总方针下。并且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利用国家政策助力将我国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传统曲艺等传播海外,不断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打造中国文化特色形象。中国文化需要世界各民族的认可,中华文化也是世界文化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华文化屹立世界文化之林,中华文化“走出去”势在必行。文化“走出去”需要依靠文本解译为基础,书籍、期刊、网络平台等作为传播媒介。

2.2 中国古代计量文化主要集中在度量衡,时间及空间测量上。[2]

中国计量文化包含了保证量值准确可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科技创新,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的核心价值;科学、准确、求实、奉献的计量精神;科学、公正、规范、效率的管理文化;精心、精细、精准、精益求精、公平公正的行为文化。[3]中国传统计量文化以历代计量器具作为历史传承,比如日晷、天平、尺子等,计量制度作为标准参考建立了度万物,量天地,衡公平的计量文化体系。中国在世界各领域的话语权逐步提升的当今社会,各国对中华文明的向往和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中国传统计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和文化符号,在国际计量的研究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3 孔子学院是由政府举办,民间合作的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在特色文化孔子学院的建设中,以中医药文化、武术文化等实用性文化传播为主。中国传统计量文化作为中国特色型文化,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2012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党组发出了《(关于加强质检文化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质检工作实际,加强质检文化建设。计量是质检工作的重要技术基础,在国际文化交流如此激烈的新经济社会,中国传统计量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必然。而文化的“走出去”必须符合译入语国家的文化环境。因此,术语的解译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3 中国传统计量文化术语翻译的困境

3.1 中国计量文化迈进国际化进程起步晚

专业术语翻译需要一个长期核定校准的过程,而中国计量文化国际化进程起步晚给了中国计量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术语翻译一个很大的难题。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予文化传播更为快捷、方便的渠道,我国目前在特色型文化对外传播领域中,以茶文化、中医药文化、武术文化等实用型文化的传播最为突出。在计量文化领域,由于中国曾长期处于封建专制型社会统治,政治形态差异明显,因此计量文化国际化进程起步非常晚。以国际通用计量单位“米”为例,1875年法国政府召开了20余国的政府代表会议,正式签署米制公约,公认“米”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同时成立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我国于1977年参加该国际组织。这与我国曾长期使用历史计量单位有关,如在长度单位领域,甚至现代社会,我国社会依旧存在使用寸、尺、步、里、丈等;容量单位的升、勺、斗、钟等。文化根基和社会相对稳定的古代中国一直保持着自身独有的计量文化单位。[7]这也是导致中国计量文化国际化进程起步晚的重大原因。与国际化接轨的时间短会影响我国文化,尤其是特色文化,在术语解译过程中充分理解不同区域文化间的文化适应,掌握翻译文本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3.2 不同民族与语言文化之间翻译标准难以恒定

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有着自身的计量文化单位。这些计量体制和单位都是人民在日常生活认知世界和体验世界的结晶。如中国传统计量文化、爱斯基摩语中对“雪”的不同表达(tlapa表示粉状的雪,kayi表示堆积的雪,tlapat表示静止的雪,tlatim表示小片飘落的雪)等。因此在两种文化的解译过程中,很难用一种语言文字去完全准确地描述解译另一种文化现象。以中国计量单位为例,寸(cùn,1寸=0.0333米),里(lǐ,1里=500米)等单位目前翻译为英文只能用拼音字母代替。同时在逸夫计量博物馆展品中的五铢钱中的“铢”等计量单位也只能用“zhū”拼音文字进行替换。因为在英文文字体系中无法找到可以相对应的词语进行表达,为了保持民族特性文化,同时又不妨碍学者对此类文化元素的理解,只能采取拼音文字形式或意译形式,再辅助于意义的解释。

3.3 实际文本翻译中,难以寻求官方给予的参考翻译

2005年3 月24日,我国发布的《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中,对计量单位翻译提出了具体要求:“一般沿用原文计量单位,必要时可换算为国际标准计量单位,或按顾客和翻译服务方的约定。计量单位及其表达符号的使用应前后一致。”[4]该著作虽为我国在国际交流合作中计量单位的语言转换提供了基本准则,但是并未给出中国法定计量单位和国际通用单位以及译入语计量单位的标准参考翻译。在实际文本的解译中,由于译入语国家的法定计量单位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存在一定的差别,甚至与国际通用计量单位也不一致,所以在实际的解译过程中,计量单位的语言转换要复杂很多,计量文化元素的语言转换困难度也会随之复杂。

4 中国传统计量文化术语翻译准则探究

4.1 遵循原文法则

在不同语言文字均使用国际计量单位,且在单位本体认知上不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可将原文的计量单位直接转换为所需语言计量单位,比如:

1)两种语言间有能够对应的计量单位表达,如现代汉语中的“公斤”,英文可直接译为“kilogram(kg)”。但是此类情况需表明使用,因为古代汉语中的“1斤”与“16两”对应,但是现代社会中,“1斤”与0.5千克对应。

2)木箱装,每箱装30匹,每匹40码,可译为To be packed in wooden cases,30 pieces per case of 40 yards each .其中“匹”对应“pieces”,“码”对应“yard”。这种情况只是在两种文化或语言有相对应的关系。

4.2 计量单位翻译的精准性原则

在计量单位解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所解译的不同语言中所使用的计量单位系统,确保译文的精准性,避免在交流使用过程中产生歧义。比如:

1)以“dollar”货币单位为例,国际上使用该货币单位的国家有香港(HKD)、美国(USD)、加拿大(CAD)等,如果仅仅是翻译成“美元”是不精准的,特别是在签订合同,涉及双方利益,货币单位的精确性尤为重要。如:合同上表明“50美元”,为了防止在履行合约时双方产生歧义,必须在数字后面括号加上USD或解释说明,防止在履行合同时产生歧义的现象。另外,在语言识别中,很多情况下也是要注明货币单位的种属。[5]

2)不同的语言中,有其独特的计量单位表现形式

中国计量单位中的面积单位“亩”,长度单位“尺、寸、步、丈”,货币单位“铢”,重量单位“两、斤等”。这些计量单位在其它国际语言文化中并无相对应的计量单位语言供译者参考。那么在解译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其民族性,同时保持理解的精准性。如:“两”的英文解译为liang(1 liang equals to 50g),“亩”的英文为mu(1 mu equals to 666.67m2)。同时使用两种计量单位表示,既用拼音形式保存了中国计量文化的民族特性,同时采取补充阐释的英文意译,让读者对中国计量单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中国传统计量文化作为中华汉字文化圈的代表。中国传统计量文化想要“走出去”,必须以文本解译形式作为基础,对中国传统计量文化进行形象定位,培养特色型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利用新经济形态和互联网背景下的各类文化传播平台作为路径,以推动计量文化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良性互动,塑造计量文化“走出去”的时代形象,展现中国特色。

5 结语

中国传统计量文化主要将度量衡,时间及空间测量作为主要内容,并且逐步与世界计量接轨。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计量的社会属性要求它具有统一认可性,即中国传统计量必须走向世界舞台。而中国计量的“走出去”形式势必会以语言和各类平台作为载体,而在术语解译、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方面,依旧需要国内学者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