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2020-10-19 06:07关莹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辽宁沈阳110024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18期
关键词:乙肝患者补体肝炎

关莹 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 (辽宁 沈阳 110024)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17年2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78例和同期体检的健康者37例为研究对象,将他们分成体检组与患者组,并对两组人员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结果对临床诊断的意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患者组经检测,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与体检组比较明显偏高,P<0.05,患者组补体检测水平(C3、C4)与体检组比较明显偏低,P<0.05。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检测对临床乙型肝炎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可及时诊断乙肝疾病并进行治疗与干预,避免了病情的延误。

HBV(乙型肝炎病毒)是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发生的病原体,急、慢性乙肝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传播(输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及医源性传播等[1]。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卫生建设的大力投入与推进,及基因工程疫苗大量生产,乙肝病毒疫苗普及范围逐渐扩大,乙肝病毒感染率在逐年降低。本文通过对参研人员的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进行检测,比较分析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差异,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16年8月~2017年2月治疗及体检的人群,其中乙型肝炎患者78例,健康体检者37例;乙型肝炎患者中:男41例,女37例,年龄17~67岁,平均32.1岁;急性肝炎14例,慢性肝炎16例,肝硬化27例,慢性重型肝炎21例;以上患者经诊断均与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2]相符合。健康体检者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16~68岁,平均33.4岁。

1.2 仪器与方法

①仪器与试剂:选择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生产(型号:IMMAGE800)特定蛋白分析仪,使用试剂与试剂盒均为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提供。②标本采集:标本均来自健康体检及乙型肝炎患者中,共采集115例,要求所采集标本无溶血、无质浊、无黄疸、分离血清,贮存于-20°C冰箱内备用。③测试方法:标本直接上IMMAGE800特定蛋白分析仪测试,操作方法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说明书进行。④线性范围:实验分别取各高值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补体C3,C4混合血清做以下处理,第1管为原浓度,其他(2~6管)用生理盐水分别做倍比稀释,采用免疫散射法测定2次,测定值与理论值相比较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⑤重复性试验:取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的中、高、低值混合血清各一份,采用免疫散射法对每份血清进行5次重复测定,作为重复性批内试验,同样取各检测项目(IgG、IgM、IgA,C3,C4)的中、高、低值混合血清,分成8份,于冰箱内(-20°C)贮存,每天用同样方法(免疫散射法)对一份标本进行测试,共检测8d,将测定结果作为重复性批间试验结果,并求出批间及批内的X、S及CV值。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数据采用方差分析,以t检验,数据结果以±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乙型肝炎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结果(见表1)。随着病情发展,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逐渐升高,补体含量逐渐下降。在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比较上,慢性重型肝炎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临床症状常见为恶心、食欲减退、肝区痛、上腹部不适乏力等表现。少数患者会出现肝功能损害及黄疸发热症状。部分患者出现慢性化,严重者会出现肝硬化甚至肝癌,所以乙型肝炎病毒筛查十分必要[3]。

本文通过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的检测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对不同阶段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进行测定,发现肝脏损伤会导致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升高,两者成正比关系[4]。本研究通过对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慢性重型肝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进行分别测定,结果显示:急性肝炎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高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炎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A与健康体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患者的IgG、IgA与健康体检组比较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重型肝炎组与肝硬化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均高于健康体检组(P<0.01),在组间比较中,慢性重型肝炎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升高最明显,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与文献报道相符[3]。本研究结果表明:免疫球蛋白升高与乙肝患者病情相关,即病情越重,免疫球蛋白升高越明显。慢性乙肝患者有体液免疫功能亢进现象存在。

补体是一种球蛋白,不耐热,活化后有酶活性,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组织液及血清中,含量较稳定,由巨噬细胞和肝脏细胞合成,其主要作用为参与肌体防御及抗感,调节内环境免疫功能[4]。补体C3、C4活动于肝脏内,所以,当肝脏出现病变时,血清C3、C4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急性肝炎组患者补体变化不大,这也许与起病急,肝脏受损程度较轻有关。肝硬化、慢性肝炎组患者C3、C4水平逐渐下降,可能主要有以下原因引起:①合成减少:肝细胞损伤致使合成功能补体降低。②消耗增多:独立又交叉的经典途径被激活,致使毒素入血,补体大量消耗,C3、C4含量下降。本研究组间比较,C3、C4下降最明显的为慢性重型肝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肝脏损伤程度与补体水平变化成正比。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5]。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的检测可及时发现乙型肝炎患者的疾病情况及肝损伤程度,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表1. 乙肝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与补体检测结果(g/L,±s)

表1. 乙肝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与补体检测结果(g/L,±s)

注:患者组与体检组比较,P<0.05,慢性重型肝炎组与其他各组比较,P<0.05

组别 n IgG IgM IgA C3 C4体检组 37 11.55±2.55 1.54±0.71 2.66±1.05 1.14±1.05 0.25±0.21急性肝炎 14 13.19±2.53 1.57±0.66 2.93±1.05 1.17±0.71 0.21±0.10慢性肝炎 16 17.49±3.31 1.63±0.61 3.85±2.14 0.91±0.40 0.18±0.09肝硬化 27 7.93±4.48 1.82±0.73 4.63±2.41 0.75±0.34 0.14±0.06慢性重型肝炎 21 19.52±7.97 2.22±0.76 5.51±2.80 0.43±0.24 0.10±0.07患者组

猜你喜欢
乙肝患者补体肝炎
《世界肝炎日》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乙肝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
补体因子H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的临床意义
不同疾病活动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肌酐、白蛋白、补体C3及补体C4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前列地尔联合拉米呋啶对老年慢性乙肝患者HBV DNA及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