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0-10-19 06:07刘淑营天津市宁河区医院血透室天津3015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18期
关键词:透析液高通量维持性

刘淑营 天津市宁河区医院血透室 (天津 301500)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研究的31例患者随机选取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根据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16例,血液透析方法: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参照组(15例,血液透析方法:常规血液透析)。结果:研究组患者透析后6个月微炎症状态与参照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透析后6个月营养状态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在并发症发生概率的比较上,研究组患者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作为首选的透析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维持性血液透析属于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其通过运用血液透析或者是腹膜透析的方式来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这一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获得了患者和医学工作者的认可[1]。但是在为患者实施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机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可能会导致出现营养不良、贫血以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给患者造成了影响与伤害[2],而高通量血液透析为一种新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方式,有相关的实验研究表明这一透析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的微炎症与营养状态,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临床运用就应该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3]。本次实验研究对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并发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随机选取于在本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入院时间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患者总例数为31例,根据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16例)与参照组(15例)。研究组中男10例,女6例,年龄介于22~73岁,平均(48.6±4.4)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31±0.33)年;参照组中男10例,女5例,年龄介于21~72岁,平均(47.9±4.7)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2.27±0.3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相关标准,预计生存期在1年以上,自愿参与本次实验研究,排除在接受治疗前存在营养不良相关疾病、心力衰竭以及存在急性感染性疾病和合并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和肝硬化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对结果无明显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组患者的维持血液透析方法为高通量血液透析,透析机的型号为费森尤斯4008S型,透析器选择费森尤斯聚砜膜F6型,透析液选择碳酸氢盐[4],参数设置为:血流量设定在250~300mL/min,钙离子浓度设定为1.5mmol/L,KUF设定为44mL/h·mmHg,透析液流量设定为800mL/L。

1.2.2 参照组患者的维持血液透析方法为常规血液透析,透析机、透析器的型号以及透析液均与研究组患者相同,参数设置为:血流量设定在200~250mL/min,钙离子浓度设定为1.5mmol/L,KUF设定为5.5mL/h·mmHg,透析液流量设定为500mL/L。两组患者每周的治疗次数均为3次,每次的时间为4h,共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①微炎症状态的评价指标包括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与超敏C反应蛋白,前两项指标的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法,最后一个指标的检测方法为免疫比值法,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和透析后6个月进行评价。②营养状况评分参照改良版定量主观整体评估法[5]进行,包括的内容包括饮食、体重变化、活动能力、并发症以及肌肉消耗程度等,评分范围在7~35分,患者的得分与营养状况呈负相关,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和透析后6个月进行评价。③并发症的类型包括低血压、高血压、感染。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均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9.0,定量数据的表示、检验分别采用±s和t实现,定性数据的表示、检验分别运用%和χ2实现,P<0.05为数据结果间差异显著。

2.结果

2.1 透析前后微炎症状态分析比较

研究组有16例患者,参照组有15例患者,研究组患者化疗后6个月微炎症状态与参照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微炎症状态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透析前后微炎症状态分析比较

2.2 两组患者营养状态评分

研究组16例患者入院时、透析后6个月营养状态评分分别为(17.89±4.69)分、(9.26±2.16)分;参照组15例患者入院时、透析后6个月营养状态评分分别为(17.65±5.21)分、(14.26±2.98)分,研究组透析后6个月患者营养状态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营养状态无明显差异(P>0.05)。

2.3 并发症

研究组16例患者中出现低血压、高血压、感染等并发症的患者有1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6.3%;参照组15例患者中出现低血压、高血压、感染等并发症的患者有3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0.0%,研究组患者与参照组患者相比其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较低(P<0.05)。

3.讨论

在实施常规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过程中患者的机体需要大量的补体活化,这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刺激炎症细胞的转录,增加了炎症因子的分泌,再加上透析液中被污染的内毒素会进入患者的血液循环,这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患者的炎症反应,导致患者处于一个微炎症状态,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由此可见,分析更好的血液透析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高通量血液透析指的是应用高通量膜进行的一种血液透析模式,与常规的血液透析相比其流量有所增加,对中分子和大分子的溶质有着相对较好的清除效果,在保护患者残留肾功能的基础上减少了炎症反应,提高了患者的营养状态。将高通量血液透析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方式可以减弱血液与透析膜之间的免疫反应,更好地清除了各种炎症大分子溶质,避免了营养物质的流失,在减轻炎症状态的同时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在此基础上也避免了各种并发症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与伤害,是一种理想的透析方法。

综上所述,为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将高通量血液透析作为首选的透析方法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与营养状态,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出现,治疗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透析液高通量维持性
不同品牌腹膜透析液变更对透析充分性的短期影响
八段锦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有效性的meta分析
新一代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诊断耐药结核病的临床意义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人文关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超纯透析液与常规透析液对患者透析质量的影响
含糖透析液对非糖尿病维持性 血液透析患者血糖血压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高通量血液透析临床研究进展
迟发性腹膜透析液渗漏的CT诊断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