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核备课,构建T型课堂

2020-10-20 03:30林春曹
广西教育·D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核心内容宽度深度

林春曹

语文深度学习的原点,追本溯源在于三核备课:精选核心内容,聚焦核心问题,设计核心练习。三核一线,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习得。语文深度学习的落点,毫无疑问在T型课堂(如图1)。T型课堂源于T型结构,将T型结构赋予语文课堂学习的特定含义:横画代表课堂学习的视野宽度,文本内外有机关联;竖画代表课堂学习的探究深度,核心素养立根课堂。T型课堂在“宽度深度两相和”中开启学生的思维,指向语言的建构,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获得重构,实现语文深度学习的价值追求。

一、三核备课:精准整合一条线

备课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程式化流程,而应更多地融入语文教师对文本的精准解读、大胆取舍、巧妙嫁接、自然拓展、有效迁移……备课有两个重要的方向坐标:一个指向静态文本,关注语言习得规律,让语文学习有方法;一个指向动态学生,关注认知建构规律,让学生学习有策略。建议语文教师在传统式规范备课和电子式二次备课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尝试采用深度式三核备课。三核备课基于静态文本,指向动态学生,由核心内容、核心问题、核心练习三者形成一条学语习文的方法路径,三核一线,以简驭繁,让教师教得精准,让学生学得有效。

(一)精选核心内容:教材为本·为学而教·整合取舍

精选核心内容是一种减法思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语文教师面对一篇文本时,应摒弃烦琐分析、串讲串问的备课思路,与其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不如突出重点、一课一得。为此,语文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能够透过文本枝枝蔓蔓的语言表象,窥见文本内容、形式的语言核心;根据文本的特质,精选一个人物、一件事情、一幅场景、一个主题,一段文字、一种形式……引导学生沉浸其间,品词析句,得意得言。

1.教材为本,彰显语言特质

选入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文质兼美、言意兼得。精选核心内容时,一定要“咬定‘文本不放松,立根原在‘语言中”,突显文本的语言特质:通过仔细审视文本内容,从线性排列的黑白文字中发现语言特质的地平线,并设法引导学生目不转睛地向着语言特质的地平线迫近。

核心内容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往往不是一种外在显现,而是一种内涵潜藏;它呈现的是一种缄默静谧的等待,等待着语文教师在备课中慧眼识珠发现它,等待着学生们在课堂中与它相遇并激活它。

2.为学而教,凸显学段学情

核心内容虽然是文本中的客观存在,但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精选视角,就是学生“学”的视角。精选的结果,既有可能是学习核心内容与文本核心内容相重合,也有可能是二者之间产生了差异性。如果出现差异性,语文教师应更多地从“学”的视角来选取:把文本核心内容作为一个学习背景,凸显适合学段学情的学习核心内容。一般来说,第一学段(学段分层源自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同)的学习核心内容在“识字写字”“朗读积累”,强调一定的基础性;第二、第三学段的学习核心内容在“语言思维”“言意兼得”,强调一定的迁移性。

核心内容作为一种学习内容,往往不是知识的简单授受,而是凸显学段学情的素养习得,旨在让学生借由核心内容这个学习平台,充分体验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全过程。

3.整合取舍,采撷语言“最大麦穗”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但是,要将教材文本变成学习例子,语文教师需要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文本进行二度开发——采撷语言的“最大麦穗”。每一篇文本中都有一株语言的“最大麦穗”,聚合了丰富的内涵与完美的形式,它通常散落在文本中,需要有一束光把它照亮并使它凸显出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善于从文本“麦地”中找到这株语言的“最大麦穗”,通过整合使其拔节,通过取舍使其抽穗,整合取舍之后,语言的“最大麦穗”方能成为学习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作为一种教师整合取舍过的学习内容,往往不是內容的线性推进、平移叠加,而是内容沿着核心生长的拾级而上。整合取舍表面看似“减少”,内涵看却是“增加”,是一种语言元素排列组合后的认知建构。

(二)聚焦核心问题:思维深度·思维广度·思维效度

核心问题是从核心内容中生长出来的一条思维引线,指向文本的思想内容、表达形式、学习方法……既然是核心问题,那它就不能是“十万个为什么”。核心问题必须从核心内容中寻求突破:它可以是一个“主问题”,像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主问题引发核心内容的深度裂变;也可以是一组“群问题”,像一串接续绽放的思维花朵,从不同的角度开启核心内容的多重解读;还可以是一道“开放题”,像一座敞开的凉亭,核心内容解读从一篇文本的自足走向一组群文的敞亮。

1.思维深度,指向语言建构

核心问题应该是有方向性的,它的起点在文本核心内容,终点在语文核心素养。从文本核心内容到语文核心素养,其间经历的思维轨迹,就是深度学习。一个有思维深度的核心问题,一定是从文本核心内容的语言现象中凝聚起来的。核心问题通常有两个设计维度:一是关注内容理解,入乎其内得其意。通常指向人物形象、事理逻辑、思想情感、情境内涵……有思维深度的核心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批文以入境、缘文来悟道,读出文中三味。二是探究语言表达,出乎其外得其言。阅读教学不止于内容理解,得意之后不能忘言,言意兼得才是阅读教学的真谛。有思维深度的核心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揭开语言秘密,重建认知结构,进行迁移运用。

核心问题有了思维深度,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核心内容这一端,走向语文核心素养那一端。这个有深度的思维过程,既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也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2.思维广度,敞向文本之外

如果说,核心问题的思维深度更多是向文本自身漫溯,那么,核心问题的思维广度则更多是向文本之外打开。语文课堂要敢于突破教材固有的边界,向文本外面的世界敞开。当然,这里的思维广度是有一个“原点”的,它一定是从文本中的某一个核心点生发出来的:或是一个人物的延伸阅读,或是一个主题的相似阅读,或是一种方法的迁移阅读,或是一种文体的比照阅读……核心问题的思维广度,通常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设计:一是从教材文本到课外阅读,找到彼此的共振点,开启“1+X”的思维广度。课堂上,有思维广度的核心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是从文本世界到学生生活世界,找到问题的最佳落点,让文本和生活对接。课堂上,有思维广度的核心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自我追问,让学生以文本中的内容、思想、情感来观照自身的现实生活,要么获得一致性带来的愉悦体验,要么产生矛盾性带来的阅读困惑……

核心问题有了思维广度,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核心内容这一端,走向阅读生活的那一端。这个有广度的思维过程,既是对核心内容的内化,也是对核心内容的迁移。

3.思维效度,留下学习路径

无论是思维的深度,还是思维的广度,它们在文本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都会留存下思维的方法和路径,而这比问题答案更有价值。有思维效度的核心问题,一定是有清晰的思维方法和路径的。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中,不要一味地关注问题答案,而应注意引导学生适时回望学习的历程并适度重构思维的方法,及时更新自己的阅读元认知。核心问题的思维效度,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设计:一是在思考核心问题之前,采用“头脑风暴”方式,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这是很有价值的自我学习预设,真正的自主学习肇始,给学生自由,任学生选择,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方法和路径。二是在核心问题讨论之后,采用“思维回放”的方式,引导学生站在答案之上,回望问题解决的“路径”——这是很有价值的自我学习反刍,答案是固化的,方法却是灵动的,课堂上能让学生带走的,绝不是既有答案,而应是思维方法。

核心问题有了思维效度,就可以引领学生从这一篇文本的独立阅读,走向这一类文本的相似阅读。这个有效度的思维过程,既有头脑风暴的发散感性,又有思维回放的逻辑理性。

(三)设计核心练习:圈画批注·表达练笔·拓展延伸

核心练习可用于积累语言、习得范式、延伸拓展。核心练习不是课堂学习内容的简单巩固,而是学习过程中的语言实践。核心练习可以是一个“独立环节”,在核心内容学习之后,给学生设置情境即学即用、有效迁移:通过创设新的语言情境变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习得方法。它也可以是一个“共生环节”,就是和核心内容、核心问题融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在内容理解中练、在问题思考中练、在语言实践中练。

1.圈画批注,在问题思考中练

圈画批注,就是在探究核心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圈点、勾画、批注类核心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可视化深度阅读,让圈画批注从语言表层的形式符号走向语言深层的内涵思想,把学生的思维方法、过程、结果呈现出来。思维可视化深度阅读,既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又有利于师生讨论、交流,还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矫正。圈画批注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设计:一是圈画词句,批注感悟。圈画关键词句,批注从这些词句中读出的感悟,有利于学生深度解读核心内容。二是圈画信息,形成结论。这样的圈画批注,可以引导学生發现关键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并通过构建某种清晰的文字结构图,促进学生理解从感性具象化走向理性结构化。三是圈画元素,建构图式。这是指向语言表达的圈画批注,通过凸显文本语言中的支架元素,解密文本表达的框架图式,引导学生参透作者的文脉、思路和表达方式。

2.表达练笔,在语言实践中练

语言学习离不开语言实践,需要根据不同的表达情境,或借鉴模仿,或个性原创,或拓展延伸,把语言实践落实到课堂练习中来。表达练笔作为一种深度学习,它将文本情境中学习到的内容形式,迁移到一个新的情境中实践运用。因而,核心练习设计就应该多在表达练笔方面下功夫。表达练笔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设计:一是内容补白。就像绘画中的留白一样,文本中也有许多留白,它们是等待开发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留白,展开想象进行补白,让文本内容得到丰富、语言表达得到历练,可谓言意兼得。二是形式仿写。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陌生化表达的独特性,结构化表达的层次性,典范化表达的规律性……这些潜藏在特殊句式段式、篇章结构中的语言形式,值得学生咀嚼品味、迁移运用。形式仿写是一种最常见的表达练笔。三是感悟表达。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写出来,这与圈画批注有点相近,但圈画批注更多关注的是文本语言“点线”方面的内在联系,而感悟表达更多指向自我阅读“思想”方面的外化交流。感悟表达练笔,既要求有深刻独到的感悟,也要求有精当准确的表达。

3.拓展延伸,在高阶阅读中练

核心练习的设计视野,也可以拓展到文本之外,链接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现实生活。这样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从一篇文本的自给自足拓展到一组群文的开放融合,从文本的静态时空走向生活的动态时空,阅读视野在扩展,练习内涵在提升。这里的拓展延伸,不为追求“数量叠加”,而要追寻一种植根文本核心的“高阶阅读”。数量叠加,可能只是一种同质化的平铺,不一定能够产生质的变化;而高阶阅读,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异质化的提升,让不同的文本元素和不同的生活空间彼此聚合、碰撞,从中产生高阶阅读的电光石火。拓展延伸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设计:一是“X→1”主题内涵式高阶阅读。这是基于文本主题的阅读链接,旨在引导学生在相似内容、相同主题的群文阅读中,通过辨析比较、归纳概括、主题探究等深度学习过程,发现其间的不同之处,同时透过这些不同的文本特质,在比照阅读中由众多的“X”渐渐参透文本中这个独特的“1”。这种“X→1”主题内涵式高阶阅读,从表面热闹的拓展延伸,寻找到更有价值的学习内涵。二是“X→1”语言运用式高阶阅读。这是基于文体表达的阅读链接,其设计重点不是“1+X”的积累性阅读,而是“X→1”的探究性阅读,旨在引导学生从丰富的“X”中发现共同的“1”这个语言表达的密码。也就是说,通过这些拓展延伸的“X”,进一步明晰文本中的“1”所负载的普遍性语言规律,进而初步构建文体特征图式,有效习得文体表达方法。三是“1→X”方法迁移式高阶阅读。这是基于方法策略的阅读链接,其练习设计可以把某种阅读方法策略先融化在文本这个“1”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经历“1”的学习过程,再拓展延伸“X”,进行方法迁移、策略运用来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种“1→X”方法迁移式高阶阅读,在举一反三中重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一种智慧型学习。

深度式三核备课,旨在释放文本的“语言力”,解放教师的“教学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并因此成为深度学习的必然原点和T型课堂的逻辑起点。

二、T型课堂:宽度深度两相和

基于三核备课的T型课堂,着力于学习内容的整合取舍与学习方式的结构重建,追寻一种简约、高效的课堂学习新生态——宽度深度两相和。宽度,需要不受羁绊,自由地从内向外延展、再延展;深度,需要聚焦核心,不断地由浅入深探究、再探究。T型课堂的宽度和深度之间,恰如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指向深度的学习,乃是T型课堂的核心价值所在;没有T型课堂的深度学习,所有的宽度都会走向泛化。

(一)学习宽度:内涵阶梯·外延聚焦

T型课堂需要一种学习视野,它基于某一节课的具体内容,但又绝不禁锢在这些内容当中。也就是说,它既关注文本内在知识结构的关联、贯通,也关注文本外在学习资源的链接、拓展。T型课堂向内整合取舍,形成文本内在的学习宽度;向外开放延伸,形成文本外在的学习宽度。内外学习宽度互补、融合,形成一种有张力的学习视野和格局。

T型课堂的学习宽度,主要源自文本宽度。而一篇文本的宽度,大体包含三个层面——显性的自然宽度、隐性的内涵宽度、动态的外延宽度。语文教师应着力发掘文本潜藏的内涵宽度,开发文本附着的外延宽度:内涵宽度是向内整合取舍,做的是减法,旨在以简驭繁、以少胜多;外延宽度是向外补充扩展,做的是加法,追求内外贯通、相得益彰。

1.内涵阶梯:拾级而上,向上生长

一篇文本,由字词句段构成一种线性排列方式,这就是文本的自然宽度。普通读者阅读一篇文本,关注到这种自然宽度或许已经足够。但是,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自然宽度便显得过于单调、逼仄,缺乏挑战性。T型课堂主张发掘文本的内涵宽度,让语文教师回归文本仔细审视,在文本内涵之间寻找关联,在语言结构之间寻找规律,在人物情感之间寻找变化,在事理逻辑之间寻找印记……这时候,文本原有的线性排列就会被打破,某种新的聚合、叠加、升华就会一个个产生,这就是文本的内涵宽度。这种内涵宽度具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可以引导学生从阅读内容的平移状态,跃升到语言思维的阶梯状态。

从自然宽度,到内涵宽度,文本还是这个文本,语言还是这个语言,但因为换了一个阅读视角,就能看到不一样的语言风景。课堂上,学生循着文本的内涵阶梯拾级而上,一幅幅语言风景便可尽收眼底——这是一种值得培植的学习力。

2.外延聚焦:从1到X,和谐共振

外延宽度指的是文本向外延展的宽度,即从“1”走向“X”。文本延展,可以有多重视角:一个字词可以打开一扇语言的窗户,一个句子可以引入一股语言的溪流,一个段落可以链接一串语言的珍珠,一个篇章可以汇入一片语言的汪洋……由此看来,宽度似乎是可以向四面八方打开的。但是,当有那么多語言视角可以打开的时候,语文教师必须冷静地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延伸、拓展?

语文教师必须时刻谨记:宽度,不是文本“量”上的简单叠加,从“1”走向“X”时,不能只关注那个五彩缤纷的“X”而忘记了“1”这个文本“质”的核心;宽度,也不是没有边际的无限延展,从“1”走向“X”时,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聚焦,或者是有丰富语文元素的,或者是有明确主题关联的,或者是有相似表达基因的,或者是有巧妙学法迁移的……也就是说,向外拓展本身,并不一定就能形成某种有效宽度,它必须与文本自身进行深度的对接,从文本语言内涵深处自然地生长出来,这才能成为一种外延聚焦的宽度。这样的外延宽度,才能和文本的内涵宽度产生和谐的共振。

T型课堂基于文本向内整合,形成内涵宽度,这个有宽度的内涵阶梯,可以引领学生向语言的更深处探索发现——“风景这边独好”;T型课堂基于文本向外拓展,形成外延宽度,这个有宽度的外延聚焦,可以引领学生向语言的更远处鉴赏玩味——“山外青山楼外楼”。内涵宽度和外延宽度彼此互补,共同构成T型课堂充满张力的学习宽度。

(二)学习深度:“最大麦穗”·最佳路径

T型课堂还需要有一种核心的学习方向,它是在三核备课基础上形成的一条课堂学习的纵向路径。它既离不开教师“教”的方向性引领,更离不开学生“学”的探究性实践;它既关注学习内容的精准落点,更关注学习过程的有效历练。向文本纵深漫溯,让语言思维生长,这就是T型课堂追寻的学习深度。

T型课堂的学习深度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内容的深度,即在三核备课基础上聚焦文本的核心内容,解读内容得其意,关注表达得其言,采撷到文本中“言意兼得”这株语言的“最大麦穗”。二是学习历程的深度,即在三核备课基础上聚焦核心问题、核心练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迁移运用,借助文本形成语文学习中必备的“关键能力”——这是一种语言与思维的生长力。

1.内容深度:语言的“最大麦穗”

一篇文本,可以选取的学习内容有N个,即使进行内容的整合取舍,仍然会有这也放不下、那也舍不得的困扰。T型课堂中的深度学习,就是要从这N个学习内容之中,聚焦到“1”这个语言的“最大麦穗”上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深度”,并不简单指向所学内容本身的知识难度和认知高度,而是重点指向文本中语言的“最大麦穗”所能释放出来的言意内容上的特质味道,以及它所能揭示出来的言意形式的密码符号。T型课堂所倡导的深度学习,就内容而言,不追求艰深繁难与琐碎分析,而是追求学生与文本之间语言的“最大公约数”。

(1)具象化内容,入乎其内得其意

文本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千差万别的。语文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深度学习,就不能被文本内容的表象迷惑,在语言文字的平面滑过,而必须向文本内容的深处沉潜,将文本中那些具象化的内容作为深度学习的核心内容。具象化内容通常都有明显的身份标识,如清晰的画面色彩、生动的细节描摹、鲜明的形象内涵、丰富的思想情感……从阅读理解这个层面来说,入乎其内得其意就是一番深度学习。

文本中具象化的内容,有多种呈现方式:或者集中在某一个段落,或者散落在整篇文本;或者正面细腻描述,或者侧面巧妙衬托……语文教师在备课中通过整合取舍发现文本中语言的“最大麦穗”,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逐渐聚焦核心内容,去采撷这株语言的“最大麦穗”,提醒学生“慢慢走,欣赏啊”,专心致志,字字入目,连词成句,理解语意,想象情境……让学生通过仔细咀嚼品味这些具象化的内容,获得深度的阅读体验,将文本中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形象变得清晰起来、内涵变得丰盈起来。

(2)特色化语言,出乎其外得其言

聚焦文本的语言特色,是T型课堂深度学习内容的另一个重要视角。文本中的特色化语言,在白纸黑字间常常是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存在的。如果课堂学习只是一味关注文本内容解读,就很容易将文本中的特色化语言淹没在内容、思想、情感之中,导致得意而忘言。

从语言形式这个层面来说,出乎其外得其言同样需要一番深度学习。歌德说过:“内容人人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个秘密。”语文课堂关注文本的语言特色,揭开表达形式的秘密,正是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因此,T型课堂在入乎其内得其意之后,尤其关注出乎其外得其言,并常常借助核心问题和核心练习,不断激活文本中那些特色化的语言,让它们在白纸黑字间绽放出华彩。

具象化内容和特色化语言,两者共同构成了学习的“内容深度”,一个指向“得意”,一个指向“得言”。T型课堂中的深度学习最终旨归是“言意兼得”,这才是语言的“最大麦穗”。

2.历程深度:学习的“最佳路径”

T型课堂一方面关注学习的内容深度——学什么,另一方面关注学习的历程深度——如何学。传统课堂学习中由若干个“教→学”板块组合而成的水平性位移,表现为一种线性的学习历程,它追求“短平快”,而较少留下多少语言思维和学习方法的印记。T型课堂重构的是一种“学→教→学”的语言探究实践范式,“学”发生在前和后,“教”生成在中间,先有学生的自主探究,然后才有交流、点拨。在T型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可能不多,学习的节奏可能不快,但是学习的状态非常饱满,学习的过程非常扎实。这样的深度学习历程便是“让学”,把讲台、黑板、屏幕、时间最大限度地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探究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更为充分的展示性汇报、交流,以此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

T型课堂的学习历程,倡导运用深度批注、诵读积累、迁移运用、反刍重构四种学习方式,习得文本语言,提升关键能力,让语文核心素养立根在课堂中。

(1)深度批注,语言与思维砥砺前行

T型课堂中的深度批注,旨在引导学生在思考核心问题的过程中,从文本语言出发,探究文本内涵秘妙,在语言和思维的激荡、融合中,形成深度的解读、感悟,再借助文字符号表达出来——这时候,在可视化的圈画批注中,语言与思维砥砺前行。深度批注,其实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片金灿灿的语言“麦地”,让他们循着核心问题这根思维导线,自主发现并采撷文本语言中的“最大麦穗”,同时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感受语言与思维砥砺的理趣。圈画批注这种学习策略,还能产生一种阅读附加值——语言世界、思想世界、生活世界彼此拉近、重合,让学生产生一种身在文中、心在境中、乐在其中的阅读体验。这样的圈画批注,让文本中潜藏着的内容、思想、情感、语言、结构、形式等在思维过程中可视化。深度批注,让语言与思维砥砺前行。

(2)诵读积累,音韵与意象和谐交融

T型课堂中的诵读积累,旨在引导学生口诵心惟、咀嚼吸纳,借助汉语的音韵、意象,达到整体结构化学习的目的——这时候,在模块化的诵读积累中,音韵与意象和谐交融。诵读积累,是传承数千年的语文学习方法,是符合汉语言文字学习规律的传统经验。文本中具象化的内容和特色化的语言,往往并不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过度地解析其微言大义,与其逐词逐句烦琐分析,不如“不求甚解”“熟读成诵”。当然,T型课堂中的诵读积累,不是机械记忆、死记硬背,而是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氛围中,让具象化内容附着于形象画面,让特色化语言附着于图式框架,从而让诵读积累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T型课堂中的诵读积累,是一种多感官共同参与的语言建构活动,包括视觉上的“眼中有文字(看)”、听觉上的“口中有声音(读)”、思维上的“心中有画面(想)”、记忆上的“脑中有语言(记)”,整体形成一个可看可读可想可记的语言模块,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整个儿地把它们吸纳、储藏起来。语言模块化的诵读积累,也能产生一个学习附加值——这些诵读积累的语言,不再是一种静态的碎片化的语言储备,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动态的模块化的语言结构,随时可以在语言实践中被再次识别和唤醒,并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个相似场景中被激活、运用。诵读积累,让音韵与意象和谐交融。

(3)迁移运用,内容与形式凝聚笔端

迁移运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表达形式,习得语言范式,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时候,笔尖飞舞的课堂,正在流淌着深度的语言与思想。“光说不练假把式”,深度学习的课堂,一定是扎扎实实开展语言实践的课堂。迁移运用便是一种深度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上,它可以是内容补白,引导学生寻找文本内容的空白点,展开想象补白;也可以是形式仿写,引导学生仿照文本句式、段式的表达形式,写几句话或一段话,把这种语言框架定格下来,成为一种结构化的语言图谱,移植到学生自身的语言中;还可以是感悟表达,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写出来,回归文本寻觅词句,融入感受深刻表达。迁移运用,让内容与形式凝聚笔端。

(4)反刍重构,方法与策略迭代升级

反刍重构,是一個自我唤醒、自我生成、自我创造、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过程——这时候,自我反思的课堂,正在内化深度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通过与文本、教师、同伴的对话,一方面认知了世界,获得了知识经验的理解积累;另一方面认知了自我,更新了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完成了一次反刍式认知重构。T型课堂,就是要让这种反刍重构从“偶然”走向“应然”,引导学生适时回望阅读过程的“来路”:我的理解感悟是否正确、深刻?我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清楚?我的观点和他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他们这样理解有道理吗?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说?这个问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的思考方法是什么?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我会表现得更好吗?……每一次反刍,都是一次自我重构,重构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管学习的过程是一路向前的,但有时候也需要停下脚步,适时回望。反刍重构,让方法与策略迭代升级。

T型课堂目前已经完成了从1.0版本到2.0版本的升级,并正在建构自己的3.0版本。T型课堂的宽度,打开学生的学习视野,让课堂变得灵动;T型课堂的深度,聚焦语文核心素养,让课堂变得深邃。从三核备课,到T型课堂,从精准整合一条线,到宽度深度两相和,这样的语文学习,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指向语言的建构,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以重构,实现了深度学习的价值追求。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核心内容宽度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准确把握“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实施意见的核心内容
深度观察
发展文化经济之我见
寻找教学的交集点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