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学校“扶贫、扶智、扶志”资助育人模式探析

2020-10-20 05:47孟嘉宜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精准扶贫

孟嘉宜

摘 要:学校资助育人工作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更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在新形势下如何将资助育人工作落实到位,如何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回馈社会的帮助是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要求。

关键词:资助育人;精准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同时不断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尤其重视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教育扶贫是资助育人工作在精准扶贫视域下的主要路径,在精准扶贫的新形势下,要通过探索新的资助育人模式将教育扶贫落到实处,对贫困学生给予经济扶贫的同时,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建立“扶贫、扶智、扶志”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模式,坚守好学校在精准扶贫的重要阵地。

一、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及对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资助工作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开始着力实施,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更是将资助育人工作纳入“十育人体系”当中,明确要求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进入新时代,各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形成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等为主的多元化的、较为完善的资助工作体系,着力解决贫困学生家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受教育问题,保证教育的公平性。

学校是人才、智力、科技的聚集地,更是精准扶贫的主要阵地,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失学是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性的重要保障,更是贯彻落实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必然要求。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教育培养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和家庭,更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1]。

资助育人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困难学生,脱贫整个家庭,阻断贫困传递”,因此,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主要传播阵地,这也就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和先导性功能[2]。通过学校对贫困生的精准帮扶,能够为当地政府提供有效的科学的扶贫方案及建议,对政府建立行之有效的帮扶体系有着重要作用。如何发挥教育扶贫的真正作用,把“扶贫、扶智、扶志”三方位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脱贫不返贫,这对提高学校资助育人能力、提高精准扶贫成果有着重要意义。

二、学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贫困统一标准,贫困生认定难度大

目前各学校贫困生认定还是主要通过填写《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以学生个人信用为依托,取消民政局和基层单位开具贫困证明的环节,由学校对贫困生提交的材料及申请进一步审核认定并公示,进一步开展资助项目发放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对贫困生的认定、困难程度划分存在难度。学校面对的学生群体来自全国各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习惯存在很大差异,全国范围内没有贫困家庭认定的统一标准,单凭《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以及以往由基层单位开具的贫困证明,无法做到完全公平公正地对贫困生进行认定,更难以对贫困等级进行划分。

(二)资助理念单一,形式单调

在当前的学校资助工作中,多侧重于资助而忽视育人,在工作中更多地侧重于经济资助,注重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各项地方资助等项目的申请流程和发放结果等事务性工作,理念相对单一,形式相对单调。工作中忽视了对贫困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品格的形成、创新力的发掘、感恩社会的建立等方面的育人工作。这样不利于我们从贫困的根本出发抑制贫困的继续发生,违背了资助育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的工作理念,无法调动学生主动脱贫的意识。

(三)缺乏动态关注和心理关怀

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单亲家庭、养老家庭等特殊家庭,这些学生由于经济发展制约和家庭环境影响,甚至由于语言、生活习惯等原因,导致其中部分学生出现自卑、封闭、不善交际甚至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同时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及自身条件的限制,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在学习、生活、能力展示方面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贫困学生的动态关注和心理关怀,这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将资助政策所获得的经济支持更好地利用到自身学习和对能力的提高上,影响资助工作的实际效果。

三、“扶贫、扶智、扶志”资助育人模式探索

(一)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定体系确保“扶贫”精准

在学校方面,借助大数据分析,资助工作如何做到精准,核心问题是对贫困学生的认定。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分析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传统申请和认定带来的不诚信的弊端;另一方面,对于确实存在经济困难又因自尊心过强不主动申請的学生进行主动资助,以确保资助育人工作精准高效地开展。学校可以利用大数据中心开发数据平台,通过经济收入、人口、就医、就学、主要劳动力、地方经济水平、已受资助情况等,多维度、全面地评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按数据分析排名确定贫困类别,真正将有限的资助资金用到相应的贫困学生身上,提高学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度。

(二)建立多渠道资助形式,有效开展“扶智”工作

以党建为引领,助力资助工作开展。发挥基层党建工作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从广度和深度上把资助工作深入到对贫困生资助水平提高和素质教育的拓展上来,建立“党员帮扶小组”深入班级、寝室,立足“三扶”,从物质帮扶到育人成才再到自立自强最后回馈社会,形成资助良性循环。开展“主题教育、定向走访、典型宣传”,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用党的力量引领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建立全面服务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学习的长效机制,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家国情怀,以立德树人为指导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资助育人工作的始终。

树立资助育人成功典型并大力宣传。结合评选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助项目,召开表彰大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用身边优秀贫困学生的事迹带动更多学生进步,使学生感受有仪式感的励志教育,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进取精神。立足于学生本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竞争意识,用知识改变命运,阻断贫困。

(三)加强关注、关怀,将“扶志”作为育人根本

在实际工作中以学生组织为载体,多角度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学生组织是学校工作开展的特殊资源,其具有覆盖广、内容多、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资助育人工作以学生组织为依托,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公益活动、品牌学团活动等多角度进行开展,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能力,扩大学生的社交范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志愿者社团为载体,定期开展公益活动,打造特色公益品牌,培养受资助学生的感恩之心,树立承担新时代青年责任的良好品质,自立自强,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树立“助他”的责任意识,将保障型资助工作转变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焕菲.高校对贫困生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8(6).

[2] 戴茂良,顾玉娥,张伟.职业技能考证与课程教学相融通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3(10).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精准扶贫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