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MCP分析的圣水河谷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2020-10-20 06:32李宇宏周盈

李宇宏 周盈

摘 要: 将线性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游客喜闻乐见的遗产旅游产品,既有利于遗产资源保护,又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运用昂普RMCP理论,从资源、市场、承载力、产品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圣水河谷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结果表明,圣水河谷线性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产品形式单一、资源向产品的转化率较低、线性集聚优势不突出、受道路因素制约发展。对多数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而言,应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在承载力范围内,构建多元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体系、精准控制产品开发强度和展示程度、积极发展“遗产+道路”线性旅游产品、协调发展“遗产+设施”旅游产品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RMCP理论;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圣水河谷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20)-03-0017-06

线性文化遗产(Lineal or Serial Cultural Heritages)是指拥有共同产生背景、相关要素和象征意义,集聚分布于线形或带状区域,呈现“链状”串联或排列的空间分布,拥有共同内涵特征和外部边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1]108-114。国内多数线性文化遗产受到行政区划、区位交通、地质地貌等限制,其保护难度较大,保护工作存在单一化、破碎化现象。以旅游产品为核心的线性文化遗产旅游是集保护、传承、展示和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既有效地保护了线性文化遗产,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圣水河谷是一处以多朝代长城军事遗产为主,兼顾交通、商贸等多种类型[2]48-54的复合型线性文化遗产集聚地。该遗产群时空跨度大、类型丰富、文化聚集。目前现有旅游产品仍以观光为主,厚重的历史和富集的文化尚未有效传承和发扬。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圣水河谷线性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以何种模式转化为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值得深思。

RMP昂普分析理论是研究旅游产品开发的经典理论之一。该理论由吴必虎于1999年提出,他针对中国区域旅游产品结构性过剩、开发由“低投入高产出”向“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征变化,认为区域旅游开发中应该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和产品(Product)三个方面进行程序式评价论证[3]。借鉴该理论,本文增加承载力(Capacity)因子,扩展为RMCP,从资源、市场、承载力、产品相结合的视角,探索圣水河谷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可行性。

一、文献概述

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遗产廊道”概念,并于1984年由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国家遗产廊道,正式开启学界对线性遗产保护研究和开发实践。随着1993年圣地亚哥·得·卡姆波斯特拉朝圣之路(西班牙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正式提出“文化线路”概念,文化线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不同文化背景和语境下,该类旅游产品研究,可分为二类:美国研究多集中于遗产廊道的实例构建与理论研究,侧重于景观和游憩功能,强调审美和旅途体验,偏重于空间规划、功能性产品开发[4];欧洲研究多聚焦于文化线路,开展保护运动和相关研究,侧重于历史文化精神产品及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扩展功能产品,如线路精神、整体形象设计、游览路线规划等。

21世纪初,我国学者引入“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理念,并提出“线性文化遗产”概念,通过线性文化遗产旅游活动,实现遗产“保护、保存和展示”的目标。2001年王志芳、孙鹏首次将遗产廊道理念引入中国[5],2005年李伟、俞孔坚首次介绍了文化线路[6]。线性文化遗产的中文概念最早见于单霁翔先生关于大型线性遗产保护文章[7]。此后,刘庆余[8]、陶犁和王立国[1]108-114、孙华[2]48-54等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该概念。近年,国内学者对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主要进行旅游评价、开发策略、展示与解说、区域合作4个方面的广泛研究。其中开发策略方面的研究包括旅游主题定位、品牌开发、产品开发、时空开发等[9]。如李小波通过三峡线性遗产旅游的研究,尝试构建旅游开发时空模式,即微观游线,宏观“点一轴”模式[10]。汪芳、廉华提出“线型旅游空间”,依托古道、河流、山脉、交通线、现状构筑物以及历史事件等旅游吸引物空间类型[11]。钟行明对山东运河遗产提出了构建主题性旅游联盟和创新旅游产品等旅游开发路径[12]。

上述分析表明,国内外学者对线性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旅游开发广泛关注,但产品开发研究不多。本研究尝试借鉴国内外研究理论,从文化、生态和经济相结合的综合视角,借助昂普模型,增加生态承载力,对线性文化遗产产品开发提出新的评价体系,探索符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结合圣水河谷实证,从资源—市场—承载力—产品四个方面,探讨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一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本文将为我国大型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提供指导,为“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国家战略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二是从地方发展层面,本文充分考虑遗产文化、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等,对地方遗产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建设、旅游经济发展等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操性。

二、圣水河谷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分析

(一)资源(R性)分析

本文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調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对圣水河谷线性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分类(见表1)。

圣水河谷线性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空间、类型、特色三个方面比较突出:资源空间分布上,呈现“王”字形,横向以明长城遗产、汉长城和湿地古道线性文化遗产资源为主,纵向沿沟域以草原丝绸之路古道及长城古堡、烽火台等资源为主;资源类型上,在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等方面在京津冀晋具有相对优势;资源特色上,明、汉长城线性文化遗产, “武州川水”十里河湿地古道文化遗产、昭君出塞草原丝绸之路从完整性、规模、等级、知名度等方面都是京津冀晋地区典型代表。目前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线状资源的整体历史文化、遗产内涵等尚待深度和持续挖掘;资源为散点分布,尚未对资源进行线性整体开发;资源向产品转化率低,且转化成本相对较高。

(二)市场(M性)分析

2017年4月和10月本人在研究区以随机抽样的形式对游客展开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收回问卷294份,有效回收率为98%。内容包括游客人口学特征、时空特征、行为特征等。

(1)从人口学特征分析,客源市场呈现男性高于女性(见图1)、中老年游客相对较多(见图2)、游客文化程度较高(见图3)、游客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见图4)的特点。

(2)从时空特征分析,游客以本土市场为主(见图5),京津冀晋蒙(除大同)比重较大。而普遍停留时间短(见图6)表明当前遗产资源向产品的转化率较低,或产品吸引力相对小。

(3)从行为特征分析,客源市场偏重历史和文化遗产(见图7),而明长城摩天岭段(含镇宁楼)、“武州川水”古道(现十里河湿地)两处最受欢迎(见图8)。游客出游和交通方式以自驾车的自助游形式为主(见图9),即散客市场为主。游客信息获得以网络媒体和口碑效应为主(见图10)。

数据显示,圣水河谷客源市场主要问题是游客停留时间段、消费少,而目标市场是京津冀蒙晋城市群、偏重历史文化、学历较高、收入较好的人群,表明现有产品尚未满足市场需求,且在产品吸引力、内涵延展、消费力等方面有较大的升级空间。

(三)承載力(C性)分析

根据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对圣水河谷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旅游产品开发强度和游客规模应控制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根据国家旅游局《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核算公式:

瞬时承载量:

C1 = Xi /Yi(1)

式中:Xi——第i景点的有效可游览面积;Yi——第i景点的旅游者单位游览面积,即基本空间承载标准。)

日承载量:

C2 = Xi /Yi × Int(T/t) = C1 × Z(2)

式中:T——景区每天的有效开放时间;t——每位旅游者在景区的平均游览时间;Z——日平均周转率,即Int(T/t)为T/t的整数部分值。)

圣水河谷面积约112平方公里,按照人均游览面积1 800 m2、周转率1、年接待280天计算,日承载量为6.2万人,年承载量为1 742.2万人。

(四)产品(P性)分析

线性文化遗产资源能否转化为旅游产品,受政策、社会、道路等影响。政策方面,从国家到省、市、县均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树立“文化自信”, “要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山西省全力打造文化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做好黄河、长城、太行三篇旅游大文章;大同市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产业转型的战略性支柱和龙头。这为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治基础。社会环境方面,左云县省作家协会会员达到34名,位居全省第一,为遗产旅游产品的研发、深化、推广等工作带来文化艺术人才支持。目前,道路交通存在短板,对产品开发影响较大:几条线性文化遗产跨度较大,尚无匹配的道路,可达性差; “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多数遗产点无法到达。

三、圣水河谷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一)构建多元化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体系

为提高资源向产品的转化率,圣水河谷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应由单一观光产品扩展到文化感悟、动态体验、创新融合的旅游产品体系。

首先,文化感悟旅游产品是遗产旅游产品的升级,着重展示遗产观赏、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提高游客的文化感知和历史怀古体验。此类产品属于低强度开发,适用于高保护级别的遗产。宁鲁古堡及古战场、昭君出塞遗址等,仅通过遗迹观赏传达的信息有限,需要历史场景复原、图文展示、多媒体影像等多手段配合,形成文化展示辅助产品,增加游客的文化感悟体验,有利于遗产文化的完整性表达。

其次,动态体验旅游产品,通过参与性活动,将线性遗产悠久历史、深远文化、关联内涵有效表达。设计游客互动和体验项目,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虚拟体验场馆” “虚拟体验舞台”,借助数字信息技术,运用于遗产地,将大大弥补无法展示历史战争和商贸交易场景的缺憾。让游客身临其境的回顾历史,获得古今穿越的新奇感受,进而延长停留时间,带动文化遗产旅游消费。

再次,创新融合旅游产品。遗产资源与其他资源和要素融合,创新业态,构建品种多、类型丰、价值高、主题强的产品体系,更加充分地反映圣水河谷文化遗产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多元价值。“遗产+中医药养生”产品是利用废弃的云西古堡,结合中医药文化,建设云西堡未病中医养生养老中心。“遗产+创意文化”产品是依托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大单巴教堂,结合八台村村庄整治,建设长城文化艺术小镇,开发文化创作、交流、教育等子产品。“遗产+湿地”产品是挖掘“武州川水”历史文化为主题,以古道遗迹为节点,结合湿地植物景观营造,形成“武州川水”历史文化休闲廊道和抽象艺术景观。

(二)精准控制产品开发强度和展示程度

根据承载力和市场需求,进一步确定遗产产品的开发强度和展示程度。首先,产品开发规模和接待人数应控制在承载力范围内,严控瞬时、日接待人数。其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产品分层级开发和展示,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手段。针对目标市场的企事业单位市场,推出遗产文化休闲和爱国廉政教育产品;针对退休群体,推出遗产文化休闲度假产品;针对学生群体,推出文化研学和社会实践遗产旅游产品;针对文艺创作者,推出遗产文化艺术鉴赏和感悟创作旅游产品;针对科研人员,推出考古、遗产文化鉴赏旅游产品。遗产展示程度将随着需求的升级,开放度逐渐升高,由“远观—临近—进入—深入”。随着与遗产的距离逐渐缩短,旅游产品的消费定价将逐渐提升,其旅游收入中应留存一定比例的遗产保护和维护资金。

(三)积极发展线性“遗产+道路”旅游产品

为充分展示线性遗产的线性空间特点,通过线状自驾游风景道、骑行绿道和步行栈道组成的线性景观道,串联长城、古堡、烽火台、寺庙、古道等线状遗产资源,形成“遗产+道路”旅游产品,既提高了遗产的线性可达性,又丰富了游客遗产旅游体验。按照“快行慢游”原则,在充分保护遗产、保持遗产风貌前提下,对内应建设慢游线形景观道路交通体系,突出其遗产资源的线性关联,如沿沟谷的昭君出塞草原丝绸之路自驾游风景道、汉长城沿线的骑行绿道、沿明长城的栈道和登山步道等。注重为遗产资源配套的道路设施的文化内涵展示,如停车港湾的遗产解说牌、遗产观景台应与遗产资源遥相呼应。

(四)协调发展“遗产+设施”旅游产品

外延设施是对遗产的另一种有效保护措施,是对遗产文化内涵的有效诠释,更是文化遗产消费的重要载体。遗产应与餐饮、住宿、康养、娱乐、购物等要素设施结合,冠以遗产主题,形成主题化设施群,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圣水河谷外延设施建设将废弃村庄建设用地集中,建设体量适中的设施,规模过大会喧宾夺主,规模过小则无法充分表达遗产文化内涵。一是咨询设施方面,在张家场村、宁鲁村、小场子村分别建设遗产旅游咨询中心和咨询点,满足游客咨询、休息、订票、租赁、休闲等咨询服务需求;二是住宿餐饮设施与遗产资源结合,利用宁鲁古村(堡)旧村改造契机,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建设以“宁鲁古堡,养生山庄”为主题的长城度假古堡;三是购物休闲设施与遗产资源结合,将张家场古村现有街区改造为文化遗产旅游商业街区。

四、结语及建议

从RMCP分析可知,圣水河谷线性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产品形式单一、资源向产品的转化率较低、线性集聚优势不突出。其产品开发应注重从资源、市场、承载力、产品四方面入手,由单一类型产品升级多元产品体系,控制产品开发和展示强度,配套建设“遗产+设施”体验产品和“遗产+道路”线性游览产品。产品科学开发既有利于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又促進遗产旅游业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产业与遗产保护、发展的共赢局面。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政府应扮演促进线性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要角色:

(1)宏观层面,打破行政界线,建立有效保护和合理发展的管理机构;加强区域合作,实现遗产保护、市场对接、产品互动、活动关联;提供稳定的公共财政支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2)中观层面,建设完善的跨区域线性或环形旅游交通道路及配套设施,打造线性遗产旅游风景道(带),保护性展示遗产群历史文化的线性完整性和原真性。

(3)微观层面,基于遗产旅游点,从解说、景观、植物配置、服务设施、节庆活动等方面,注重细节打造,彰显文化特色,产生共鸣体验。

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涉及多方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加强全社会范围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传承和发展线性文化遗产的热情,使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专家及民众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投身到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来。

[参考文献]

[1]  陶犁,王立国. 国外线性文化遗产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评析[J]. 思想战线,2013(3):108-114.

[2]  孙华. 论线性遗产的不同类型[J]. 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1):48-54.

[3]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09-315.

[4]  于海燕. 国内外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进展评述[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5(10):33-34.

[5]  王志芳,孙鹏. 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J]. 中国园林,2001(5):86-89.

[6]  李伟,俞孔坚.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 城市问题,2005(4):7-12.

[7]  单霁翔. 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J]. 南方文物,2006(3):1-5.

[8]  刘庆余. 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经验借鉴[J]. 东南文化,2013(2):29-35.

[9]  王吉美,李飞. 国内外线性遗产文献综述[J]. 东南文化,2016(1):31-38.

[10]  李小波. 三峡文物考古成果的旅游转化途径与三峡遗产廊道的时空构建[J]. 旅游科学,2006(1):12-17.

[11]  汪芳,廉华. 线型旅游空间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J]. 华中建筑,2007(8):108-112.

[12]  钟行明. 山东运河遗产廊道的旅游协作策略与路径[J]. 中国名城,2014(5):69-72.

[13]  刘志尧,刘溢海. 大同文明看左云[M]. 北京:蓝天出版社,2014:59-341.

RMCP-Based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of Shengshui River

Valley′s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LI Yuhong, ZHOU Ying

(School of Art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The conversion of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into heritage tourism products favored by the masses is beneficial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heritage resourc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Based on the RMCP theory,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of the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from resources, market, capacity and produc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hengshui River Valley is abundant with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which has a huge market potential. However, there are also many disadvantages, such as the single product form, the low resource conversion rate, the non-obvious advantage of linear aggregations, and traffic restri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st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products, the market demand should be taken as a prerequisite. Within the scope of bearing capacity, 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a multicultural system of heritage tourism products. And both the intensity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the degree of demonstration should be precisely controlled. It is also essential to actively develop the "heritage + road" linear tourism product and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ritage + facilities" tourism product.

Key words: RMCP theory;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Shengshui River Val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