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兵作战如何做好新闻现场直播
——以《楚天都市报》直播武汉消防抗洪抢险救援为例

2020-10-21 12:20叶文波
新闻前哨 2020年9期
关键词:楚天战线消防员

◎叶文波

随着5G 技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尝试用“现场直播”的方式来报道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新闻。 这种现场感强、与观众互动密切的新闻直播,只需借助一部手机便可在各大平台迅速传播一手资讯, 是媒体融合发展创新报道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入梅以来,长江汉口站水位上涨,防汛压力大,城市个别地方出现渍水。 洪水无情人有情,险情出现,党员干部冲锋在前。 面对惊心动魄的抢险救援现场,来一场现场直播,把负重前行的身影记录下来,把“人民至上”的观念传递开来,具有积极意义。实践证明,只要有记者抵达现场,不管是文字记者、摄影记者还是直播记者,我们都可以举起手机来一场生动的新闻直播。

一、深入新闻现场,做“泥腿子”记者

立足现场,内容为王。坐在办公室等材料,当“二传手”,这不是新闻人该有的作风。新闻记者只有抵达第一现场,采访的细节才足够丰富,文字的情感才足够饱满,这是磨炼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基本条件。

2015 年起,记者开始对接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成为一名消防战线记者,随警出击是家常便饭。 在火灾现场,记者看到一张张为了保护群众而不顾自身安危的年轻面孔,挖掘出让氧气罩救小孩的“最美消防员”杜强、“抱火哥”张晓明等先进典型, 鲜活的新闻人物也得到了省领导的批示肯定。

凡是有险情的地方,就有消防员冲锋在前的身影。今年汛期来临, 记者与支队新闻宣传处保持联系, 密切关注水情、汛情,做好准备随时出动。 6 月29 日一早,洪山区和平街肖家湾多栋私房一楼被淹, 红钢城消防救援站紧急出动, 记者闻讯打车赶到肖家湾。 现场, 消防员划着橡皮艇挨家挨户开展搜救,街道社区正在统计受灾住户, 获救住户介绍了事发经过。 面对如此震撼的现场,记者当即联系新媒体部直播组同事,并决定独自做一场新闻直播。

为了不影响救援,记者在最后一趟才坐上橡皮艇,皮艇下方的水域布满电线、晾衣桩、树枝,镜头前的房屋只剩下楼顶的瓦片,消防员拿着喇叭高声呼喊,只为不漏一人。 整个直播过程持续了约47 分钟, 记者先是在岸边直播了全景,接着登艇直击搜救过程,上岸后又采访了获救群众和消防指挥员,整个过程和细节十分丰富,画面冲击力极强。 截至当晚11 时, 超过20 万网友观看了这场直播。 新闻界前辈、 湖北日报高级记者张欧亚老师在微信朋友圈留言道:“直播很不错,我一口气看完了47 分钟。 ”

二、打破传统思维,做全媒体记者

以往,在传统媒体格局中,文字记者负责采访写稿,摄影记者负责拍照片。 融媒时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全媒体记者。

由于新媒体部直播记者人数有限, 加上新闻现场的不确定性,不可能所有的新闻现场都提前通知直播记者到场。这需要我们打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和能力, 适应融合传播的需要,懂得运用网络技能和操作新媒体设备,任何一名记者抵达现场,除了采访、写稿,都要善于拿起手机拍照片、录视频、做直播。 这是创新传播方式、提高新闻采集效率的必然要求,更是融媒时代对新闻记者提出的时代要求。

在日常实践中,对于一些线索明确的选题,记者通常会联系新媒体部直播同事一起参与。他们通常两人一组,一人手持云台并通过手机与后方沟通衔接,另一人出镜讲解、采访相关人员,而“单兵作战”同样可以完成新闻直播。

当天, 渍水情况不明, 记者独自打车赶赴现场核实情况。 在确定做直播后,记者迅速联系直播组同事何婷、现场消防宣传人员建立了微信群。记者手持手机做直播,镜头对准抢险救援现场;何婷帮忙修改了标题,并联系直播平台推荐选题;消防宣传人员则担任记者的助手,在微信群和后方保持沟通,声音画质如何、何时开播结束,大家做到了心中有数、无缝衔接。

类似的“单兵作战”直播案例还有很多,战线记者的这种尝试有很多优势。 首先,长期与战线密切联系,能及时获取线索;其次,熟悉战线基本情况,比如人员队伍结构、常见的搜救方式,在直播过程中有许多网友留言提问,战线记者都能第一时间与之互动,给出准确回答。 值得说明的是,尽管前方只有“单兵”,但仅仅“单兵”一人是不够的,顺利完成一场直播,前后方的衔接必不可少,团队协作十分重要。

三、构建立体传播,全方位发布权威信息

直播可以与观众实时互动,呈现最直观、最及时的新闻现场。然而,直播针对的只是特定时间、特定区域,全市、全省受灾情况如何? 未来武汉还面临哪些防汛压力? 直播的受众也是有限的,尽管观看人数超过了20 万人次,但客观来讲,一场直播始终无法满足广大读者对防汛信息的全面需求。

直播结束后,记者立即写稿,受灾群众讲述“凌晨民房积水1.5 米深”,记者现场直击“居民踩着消防员肩膀从屋顶下到橡皮艇上”,全市面上情况“武汉消防一天转移40 余人”,稿件还给出了安全提醒:“切勿盲目渡水,防止发生落井及触电事故,遇险请及时报警。 ”稿件迅速通过楚天都市报的新闻客户端、头条号、百家号等平台全网传播。次日,楚天都市报又以“头版大图+整版”的方式给予详细报道,真正做到了立体化传播。

除了武汉市,省内黄梅、荆州、恩施等地的抗洪抢险现场,甚至江西等受灾严重的外省地区,本报记者同样第一时间抵达,为读者带来及时的一线资讯。各部门记者深入一线,夜探长江边巡堤人员,贴身采访人民子弟兵,挖掘出了一批可亲可爱的凡人英雄。 与此同时,战线记者紧盯长江水利委水文局、 省市气象部门、 市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以及水务、宣传、应急、公安等政府部门,第一时间发布官方权威信息;采访专家,深度解析群众关心的与洪峰、梅雨有关的话题。

大事看楚天、人物看楚天、服务看楚天,通过楚天都市报传媒矩阵,市民不出门便可在掌上了解到最新、最权威、最全面的“汛息”。(楚天都市报)

猜你喜欢
楚天战线消防员
隐蔽战线上的华兴人
国庆中秋保安全 应急战线不放假
新年战线
扶贫战线上的“老黄牛”
让短视频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全新切入点——以楚天都市报为例
Share with us
乌兹别克斯坦客户二度牵手楚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