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0-10-21 01:48肖宝玉
高师理科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福州市流动人口特征

肖宝玉

福州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肖宝玉1,2,3

(福建师范大学 1. 地理研究所,2. 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 地理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利用福州市“六普”流动人口数据,结合数理统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从流动人口绝对数量、分布密度以及空间集聚性等方面分析福州市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福州市流动人口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性,呈市中心-城乡结合部和沿海经济发达县市区-其它地区梯度递减特征.区位条件、产业结构以及城镇化水平是形成上述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空间自相关;福州市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城镇化进程催生了人口迁移流动大潮.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空间分布既受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所约束,也反过来影响当地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已有的研究从流动人口的特征、规模与迁移模式、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流动人口对城镇化的影响、流动人口的政策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1-4],为把握人口增长态势、科学开展空间规划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由于此类研究大多侧重宏观区域尺度,往往忽略了微观区域或城市内部的具体空间差异[5],而后者对于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空间优化[6-7]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福建省是我国重要的流动人口聚集地之一,作为福建省的省会,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福州市也成为福建省重要的流动人口聚集中心[8-9].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的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 374 95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3.38%.随着福州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推进,其流动人口将会进一步增加.然而关于新世纪以来全市各地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尚缺乏全面的分析,人口普查数据虽然更新时间较长,但是数据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对于人口空间分布的分析仍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基于“六普”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利用传统数理统计与空间自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区(县、市)为单位,对福州市流动人口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福州市位于福建省东部,东临台湾海峡,南邻泉州市和莆田市,西与南平市和三明市接壤,北接宁德市.福州市内辖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5个区,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个县,福清、长乐2个县级市(由于长乐市撤市设区年份晚于本文数据对应年份,故本文分析仍将长乐视为县级市).

本文流动人口相关数据采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汇总资料,所指流动人口与“六普”定义保持一致,即普查时现住地与户所在地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达半年以上的人口,广义的流动人口概念既包括流入人口,也包括流出人口.根据“六普”数据特点,本文所指流动人口为狭义流动人口,即流入福州辖区的人口(含市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其余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数据来自相应年份的《福建省统计年鉴》《福州市统计年鉴》等资料.

1.2 研究方法

(1)利用常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从绝对量和相对量的角度分析流动人口规模的空间差异,通过ArcGIS可视化等方法构建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2)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流动人口空间集聚的总体程度和具体集聚格局.空间自相关通常用以显示某种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特征,分为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主要描述地理现象的整体分布特征、是否存在集聚以及集聚程度如何,但无法确定具体的集聚位置;局部自相关通过计算局部空间的集聚性,能够明确聚集的具体位置[10].空间自相关分析常用的指标有Moran′s I,Geary′s I,General G,Local Moran′s I,Local G等,其中Moran′s I是空间分析最常用的全局关联指数,局部关联指标常采用Local Moran′s I指数(LISA)[11].本文采用Geoda软件对福州市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进行研究分析.(3)通过回归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

2 福州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福州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各个区县市的流动人口数量相差比较大,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市辖区以及城乡结合部,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本文分别从流动人口的绝对数量、相对数量(流动人口密度、流动人口比例)以及空间相关的方法进行说明.

2.1 福州市流动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福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达到711.5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37.5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3.38%,各县市区的流动人口规模见图1.由图1可见,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主城区的鼓楼区、仓山区、晋安区、台江区;沿海经济发达的县级市福清、长乐的流动人口也相对较多;闽侯县虽然不是市辖区,但因为是大学城所在地,以学生为主体的流动人口规模也相对较大;沿海经济相对较不发达的连江、罗源、平潭及内陆永泰、闽清的流动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从相对量来看,福州市流动人口的平均密度是163人/km2,流动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台江区,为9 823人/km2,最小的为永泰县,为5人/km2.流动人口密度值最高的位于主城区的台江区、鼓楼区和仓山区,人口密度值都在2 000人/km2以上;城市边缘区晋安区、马尾区及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县市福清市、长乐市和平潭县的密度介于163~878人/km2之间不等,为中密度区;而其余地区为低密度区,流动人口密度均小于100人/km2.总体上流动人口在相对数量上显著突出了由市中心指向外围,有向东南沿海区域扩散的空间分布特征(见图2).

图1 2010年福州市各区流动人口规模

图2 2010年福州市流动人口密度

2.2 福州市流动人口空间自相关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流动人口空间集聚特征,引入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福州市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2010福州市各个县(市)区流动人口规模滞后值为变量属性,得到Moran′I指数为0.141 2,值为5.68,明显大于判别阈值1.96,说明福州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具有空间聚集的特征.通过进一步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并在检验的基础上绘制LISA聚集图(见图3).

图3 2010年福州市流动人口LISA集聚图

(1)在仓山区的流动人口数量大,与周围区域的差异较小,表现为“高-高”正相关;晋安区被连江县、罗源县、闽侯县、马尾区包围,流动人口数量大但与周围县市的差异较大,表现为“高-低”负相关.可见,主城区(鼓楼区、仓山区、台江区)流动人口数量大并且与周边区域之间差异较小,表现出人口分布的正相关,即人口向心集聚的特征.(2)平潭县与近邻的福清市相连接,但流动人口显著低于后者,表现为“低-高”负相关.(3)在市辖区外围的其它县市(如永泰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等)的流动人口数量较小,这几个县市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也相似,周围的县市属性也比较相似,无显著集聚特征.

综上所述,福州市流动人口空间特征为:主要集中在市中心的鼓楼区、台江区、城乡结合部(仓山区、晋安区),以及沿海经济发达县级市福清市和长乐市,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台江区的流动人口绝对数量较小但流动人口密度最大.总体上,流动人口呈现为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特征.

3 福州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3.1 宏观区位条件构建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基本格局

福州市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位于闽江下游,是福建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在福州市大都市区建设规划中,对福州市的定位为大都市区的核心城市,构建与周边县(市)和邻近地方的密切联系,形成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大都市区.在地里位置以及政策上都保障了福州市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在交通方面,福州市已经形成海陆空交通运输体系,对外联系十分便捷,为福州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运输保障.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而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向福州市集聚.各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率与流动人口比例见图4.由图4可见,各县市区的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与当地的GDP占全市比例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二者的相关指数为0.549.在GDP比例较高的市中心及城乡结合部,其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而在GDP数值相对较低的地区,其流动人口比例则相对较低.近年来推行的东扩南进战略导致工业向东、南扩散,吸引外来人口来此寻求发展,使得流动人口进一步向这些地区.

图4 各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率与流动人口比例

3.2 产业结构塑造流动人口空间集聚态势

不同产业对劳动力需求差异不仅影响流动人口的绝对数量,还将进一步影响其空间集聚态势.福州市流动人口LISA集聚和各地区产业结构情况见图3和图5.由图3和5可见,主城区的二三产业发达,流动人口比例相对较高,在第一产业占比相对较高的连江县、永泰县、平潭县等地流动人口比例则相对较低.同为非农产业较发达的地区,由于第三产业主要是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对劳动力数量需求较大,因而第三产业比例较高地区的流动人口比例也相对较高,如鼓楼区、台江区、晋安区第三产业明显的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上吸引着流动人口向这几个区集聚,成为流动人口密集的地区;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用人比例有所下降,故而以第二产业为主地区的流动人口比例总体上低于以第三产业为主地区的流动人口比例.

图5 福州市各地区产业结构图

3.3 区域城镇化水平约束流动人口空间集聚范围

城镇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也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文明不断普及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城镇化日益朝向以人为核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发展.城镇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较完善的区域对流动人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根据城镇化水平与流动人口比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的相关性指数为0.732,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在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出现流动人口集聚的现象.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镇化水平高的区域(如鼓楼区、台江区、晋安区、仓山区),而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区域的流动人口比例也相对较低(见图4).

4 结语

本文通过数理统计及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得出福州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1)福州市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呈现为以主城区为主,东部沿海发达县级市次之,沿海经济次发达地区和内陆地区最低的梯度格局.在城市中心流动人口密度最高,而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规模最大.

(2)福州市流动人口在空间上存在一定集聚的特征,市中心为高-高集聚型,呈现流动人口规模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均较高的特点;城乡结合部为高-低集聚型,流动人口规模的绝对值和相对值显著高于其外围地区;沿海经济发达县级市周边个别地区为低-高型,流动人口规模显著低于经济发达县级市;沿海经济较不发达地区与内陆区域的流动人口规模差异较小,无显著集聚特征.

(3)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深受区位条件、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等多因素影响.其中区位条件构建了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市中心具有人口集聚的历史基础,东进南扩的空间发展战略塑造了城乡结合部及沿海发达县级市的流动人口集聚态势.而城镇化水平高低差异约束了流动人口的集聚范围,市中心、城乡结合部及沿海发达县级市的城镇化水平较高,吸引了流动人口进一步集聚,而其它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不足,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较弱.

基于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通过空间规划等战略合理引导各地区的城市化,对流动人口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加大四周县市的区域经济发展,调整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引导流动人口向四周的县市流动,控制市辖区人口过度膨胀,扩大市辖区的空间范围,以满足人口快速增加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措施,东部地区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调整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促使西部经济加快发展速度.同时需要做好各地区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如社会医疗、交通条件、教育等措施,促使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实现市民化.

[1] 沈诗杰,沈冠辰.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人口学刊,2020,42(4):103-112

[2] 郭翰,郭永沛,崔娜娜.基于多元数据的北京市六环路内昼夜人口流动与人口聚集区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2):107-112

[3] 黄燕芬,张超.城市行政层级视角的人口流动影响机理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8(1):33-45,126-127

[4] 赵鑫,宋英强,刘轶伦,等.基于卫星遥感和POI数据的人口空间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热带地理,2020,40(1):101-109

[5] 刘望保,汪丽娜,陈忠暖.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场及其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2012,32(2):8-13

[6] 徐国喜,关怡含.莆田市城乡居民公共基础设施现状及思考[J].莆田学院学报,2018,25(1):35-38

[7] 董南,杨小唤,黄栋,等.引入城市公共设施要素的人口数据空间化方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8,20(7):918-928

[8] 肖宝玉,朱宇.福建省城镇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异格局——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J].人文地理,2014,29(4):85-91

[9] 王晓文.闽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地缘环境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6-101

[10] Anselin,Luc.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27(2):93-115

[11] 姚华松,许学强,薛德升.广州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1):40-46

Spatial distribution natur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Fuzhou City

XIAO Baoyu1,2,3

(1. Institute of Geography,2. Key Laboratory for Humid Subtropical Eco-geographical Process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3.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Based on the data of 6th census,combined with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Fuzhou from the absolute number,distribution density and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Fuzhou City is characterized by a significant spatial aggregation,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gradual decrease in the urban-rural fringe and urban-rural areas in coastal developed counties.Loc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rbanization level a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floating population;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influencing factors;spatial- autocorrelation;Fuzhou City

K92

A

10.3969/j.issn.1007-9831.2020.09.008

1007-9831(2020)09-0033-05

2020-06-03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FJ2017B051);福建省科技厅省属公益类科研专项(2018R10346);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T170135)

肖宝玉(1979-),女,福建福州人,讲师,博士,从事人口与城乡发展研究.E-mail:xby98039@163.com

猜你喜欢
福州市流动人口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福州市老促会到连江拍摄电教片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以生为本:互动中落实高效讲评——以“2018年福州市质检卷”为例
抓住特征巧观察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土地统一登记制度的设立与实施探讨——以福州市为例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