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学策略

2020-10-21 22:41张业余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8期
关键词:趣味性道德与法治法治

张业余

【摘要】道德与法治意识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意识,是我国以法治国方针下的基本要求。为此,学校也开展了相应的课程,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中“探究与分享”栏目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其将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并通过一定的思维训练,通过活动体验反思,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修养。基于此,如教师能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学,可以起到相类似的效果。

【关键字】小学   道德与法制   探究与分享   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8-117-01

一、依托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生的“探究与分享”活动

从2016年起,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 《品德与生活》教材名称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且在目标、重点、设计、内容等方面都做出了与时俱进的调整,同时也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做出改变,“探究与分享”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其活动过程具有开放性,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极大程度上体现学生学习主体角色,具体说来,“探究与分享”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反思、调整、扩展,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并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生活领域,真正能够让学生领悟“道德与法制”的内涵,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将“道德与法治”内化为自身的意识与行为。由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践并不断优化“探究与分享”活动具有切实的意义。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探究与分享”活动中,其更大程度要求教师充分和学生互动,比如举例、提问、任务推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并给出活动的提示,让小学生更有组织地,更加有效进行活动。尤其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多重加工,设计相应的“探究与分享”活动,以达到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效果。

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班级”,其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情感态度目标都以班级为核心,为了进一步拓展教与学的内容、意义,设置"探究与分享"活动。我在教学中,为此设计了两个主题:其一是我们未来的班级,充分发挥想象力,两年之后我们的班级会变成怎么样的呢?其二是,为了实现我心所想的班级,我们要做出怎么样的努力呢?该主题给学生极大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留心观察班级的现状,并分享自己的希冀。诚然,为了让学生的活动更加具有条理性,并能够充分运用所学习的知识,给学生做出提示,按照班级活动、好人好事、班级学习氛围、班级学习园地、老师等内容框架进行想象。而对于主题二,我也为为学生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两年后,我们的班级更加热爱体育运动,并组建了足球队、篮球队、跳绳队、踢毽子队,同学们都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加入了队伍中,并在校运会中取得了冠军!”我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使得内容直观生动,学生得到了启发,纷纷以自己的思维想出具有特色、生动多彩的作品,使得该“探究与分享活动”产生了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学生道德情操的效果。

2.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对于学生而言,趣味性是影响其能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中要始终将增加学习活动的趣味性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比如,增强“探究与分享”活动情境氛围增加趣味性。首先,在活动中可以通过环境布置增加情境氛围,该变座位的排列方式、利用气球装饰、由学生制作活动道具,都可以增强情景氛围,在活动中自然坚持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原则,让学生体验活动过程,从而产生参与的积极性。再如,融入生活元素增加趣味性,如此给学生极大的自主性,由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的习惯,并增强行动力。在“为父母分担”单元中,其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感恩亲人。在“探究与分享”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实践活动:“采访父母一天的工作”“做一周家务”“感恩你我他,亲情永陪伴”亲情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点滴中,感受父母的关爱,感受父母的艰辛,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实践活动,拉近了学生和家长的关系,不仅得到了家长的赞赏,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悟,此时是真情激发了学生的行动力,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3.注重进行活动反思

注重活动反思,使活动成为一个闭环,更重要的是在反思环节促进学生思考。其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另一方面是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前者是教师提高专业素养的一部分,在反思中提升活动的有效性,使优点更优,对不足之处做出调整。比如上文提及“做一周家务”实践活动中,有部分家长认为教师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太占用学生的课后时间,学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遇到该矛盾,需要教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家长意识到其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甚至可以借助其他家长的支持反馈来加深这部分家长的认知,在此经验下,有类似的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做一些干预的工作,以使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而对于学生的反思,多以交流分享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回忆活动过程,并积极思考。比如上文提及的实践活动中,在总结反思环节,我让学生回忆实践的细节,并想想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最后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如果下次再遇上同樣的问题,会以怎么样的方式解决,通过学生的总结反思,让学生互教,对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本文讨论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探究与分享”活动,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并善于总结反思,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

[参 考 文 献]

[1]王向荣.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7.

[2]王成.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8 (11) :101-102.

猜你喜欢
趣味性道德与法治法治
帮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的创新产品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以画之名
趣味几何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国际足坛108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