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的应用

2020-10-21 05:27唐溢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传统文化高职

唐溢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成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完成其“重塑学生价值观,重构健全人格”的使命,助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通识教育,核心地位

通识教育是当前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在物质主义、功利色彩浓郁的社会大环境中,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引导学生回归对健全人格的有效探索。在对健全人格的探寻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有着共同的人本追求,在实践中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高职院校片面强调专业教育使人才培养出现了“工具化”“技能化”的功利主义倾向,高职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缺乏、人文素养低下、自身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限已成不争的事实,社会进步及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将学生培养为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完整之人。高职院校在其教育体系中融入通识教育已初显成效,国内多数高职院校竞相引入通识教育理念、构建特色通识教育体系,通识教育目前正成为挽救高职院校过分功利化倾向的有效良方。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高职通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全人发展”教育理念,它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完善人格和自我发展潜力的社会职业人。融入通识教育理念的新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既要会做人,能做事,善于独立思考,又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及贯通不同学科的知识迁移潜能。高职院校要实现“全人发展”理念,矫正“专业化机器人”的功利化人才培养缺陷,必须全方位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在高职人文素质类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和超越,注重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对实现学生价值观及完善人格重塑作用首屈一指,在中国社会立身做事时时处处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在高职通识教育中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就课程性质本身而言,优秀传统文化属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本课程通过全方位教学活动的开展,旨在促进消除文理学科的隔阂,拓展完善高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从而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升,实现高职院校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兼备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习得显然是其关键性环节,高职大学生只有潜心理解并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精髓,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将其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因此,建立靈活有效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教学保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通识教育,应采用整体规划逐渐融入的模式, 高职院校要依据学校性质、生源状况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采取富有自身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激发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探寻文化之根的动机,鼓励学生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激情,采取丰富灵活的多种途径,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实践:

一、构建显型教学与隐型教学结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新模式

“显型教学”即日常课堂教学。“隐型教学”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理论及实践学习形式。以隐型教学补充并促进完善显型教学。隐型教学理念促使学生搜寻并反思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现象,显型课堂教学则以学生阐释优秀传统文化现象为开端展开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中营造拓展性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用现代视角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突破“故纸”堆,鼓励学生表达文化自我。构建“教师擅启发,学生爱(传统)文化,学院育全才”的复合型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新模式。

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研究

通过调查问卷等途径充分调研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诵读情况,深入专业系部调查研究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就业方向以及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要求,以此为据确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组建学生国学社团开展蒙学诵读、校园辩论赛、戏剧表演等活动,通过系部选拔开展院级“国学知识竞赛”“经典诗文诵读”等活动,系列性实践活动的开展点燃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激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结题阶段,文化化人的效果初步显现,学生行为规范意识逐步树立,学生日常管理压力减轻,用人单位对学院实习学生及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评价有所改观。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优势,营造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特色校园人文环境,能够对高职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化育作用,教师学生可以共享和谐优雅的教学学习环境。首先需加强校园基础设施的配置,增加学院图书馆的馆藏容量,应侧重于人文社科及传统文化类书籍的收藏,重视并凸显校园人文景点、文化长廊建设。其次要健全校园文化管理机制,贯彻落实学院“尚德、守则、强能、笃行”的校风,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继承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塑造良好个人形象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它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通过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基本常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不同情境的礼仪规范,掌握传统礼仪在生活及职场中的现代表现形式,创新性规范自己的衣食住行及接人待物方面的行为规范,在言行举止中展现人格魅力,塑造新时代高职大学生的良好个人形象,为就业及自我发展创造机遇。

参考文献:

[1]王丹.中国传统文化概要[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2).

[2]鞠升川.新形势下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0).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传统文化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