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前沿研究资讯在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2020-10-21 07:58包莹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20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初中生物

包莹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与生活联系紧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并引入生物前沿研究资讯,开发出适合初中阶段学习的生物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延伸和擴展,让生物知识变得更加有趣、有用、有新意,使学生在学习生物中发现乐趣,提升兴趣,甚至能成为他们的志趣。

【关键词】前沿资讯   校本课程   初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0-173-02

生物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

英国科学家弗莱明1928年发现青霉素,让人类对于抗生素的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向世人公布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从此开启了生物分子学的大门;克隆羊多莉在1996年诞生,证实了利用体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可行性。防癌抗癌的研究日新月异,检测手段和治疗方法的迭代周期越来越快。以上这些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近百年之内,更不用说我们在2020年亲历的新冠肺炎疫情,这次疫情也助推了生物科学的发展。可以说,生物学正在以迅猛的发展态势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目前,国家初中生物课程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是2012年的版本,距今已经八年。八年时间,在生物科学界,很多原有的观点都能发生巨大的变化,会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问世,还会有一些新的政策出台。因此,在教材的内容基础上,补充最新的生物前沿研究资讯,对于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中讲到,教师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丰富教学过程。《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络等了解更多的信息,并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前沿研究资讯,开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使之成为国家课程的拓展和延续,使生物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生物中发现乐趣,提升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自主预习,引导学生学会查阅和整理资料

预习就是学生的课前准备。《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预习能使学生初步了解课堂的内容,从而更充分地做好学习准备,在课堂上更有主动性和参与感。要做到充分的预习,学生应该做到“阅读——查阅——思考——笔记”四个步骤。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学生需求和学校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给学生减负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校本课程要有明确的学习要求,但不宜给学生增加太多负担。

因此,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既要达到实际效果,预习作业量也要合理。以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生物与人体健康》为例,该课程共涵盖包括细菌、病毒、器官移植、认识癌症等共12个专题,共40位学生选课。每一位学生只需任选一个专题,由老师规定明确的内容方向,在该专题上课之前完成“三个一”的预习任务,具体包括:做一个课件或手抄报,将自己查阅的生物前沿研究资讯加以消化整理,做成图文并茂的文档;进行一次试讲,在正式上课之前,用自己制作的文档对老师进行一次试讲,教师根据学生试讲的情况进行点拨和指导,提升学生的熟练程度和自信心;当一次课堂领学,即在正式上课时,用三至五分钟讲解自己对某一个主题的理解。

在“病毒为什么难对付”这一节课上,学生通过自己整合材料,介绍了最近十年在人类中流行并造成严重影响的病毒,让同学们了解了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等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在“器官移植的设想与发展现状”这一专题课上,学生介绍了美国科学家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作出具有多血管网络、具备“呼吸”功能的小型3D打印肺脏模型的案例,让学生对器官研究的前沿科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课堂应用,丰富课堂环节,充实课堂内容

要提升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就必须提供给学生丰富有趣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表达过关于“知识”的观点——“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

在课堂上,生物前沿研究资讯可以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校本课程《生物与人体健康》的“说三道四话病毒”这节课上,我们以关于健康人血液样品中的病毒检测结果作为课堂导入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病毒与人类是敌对关系吗?在校本课程《人体奥秘》的“由哮喘认识变态反应”这节课上,2018年世界过敏性疾病日的主题“远离过敏有方法”被用于课堂导入,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了解到世界上有数十亿人患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

生物前沿研究资讯还可以整合成为课堂学案。在校本课程《人体奥秘》的“脐带血,存还是不存”这节课上,我们整合了最新的关于脐带血采样、储存及移植的资讯,设计成材料分析题,题目可以考察国家教材中关于“人的生殖”的考点,也可以设置开放性的思考题,从脐带血的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脐带血库的管理现状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脐带血存储意义的问题。

三、多维评价,激励学生持续学习

校本课程虽然有限,但学生的学习却要一直持续。能激发学生持续的、主动的投入对生物学的学习,这就是生物的校本课程最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在课程中要给学生多维度的评价,呵护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

生物校本课程的评价维度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预习成果评价。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担任“小领学”,老师和其余同学根据“小领学”的课件制作和课堂讲述给出评分;二是课堂学案的完成情况。课堂学案的质量是学习效果的直接表现,由老师根据学生每次完成学案的情况进行评价;三是期末考试。期末测试采用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种题型,在选择题中,可以利用生物前沿研究资讯作为素材,考察国家课程中的知识点。例如: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是一种微创瓣膜置换手术,是用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来恢复瓣膜功能。该素材可用以考察心脏瓣膜的种类和作用。问答题则以开放式的问题为主,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设置标准答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来打分。

四、结语

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2016年,教育部在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要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物的学习中,知识不应该是躺在教材中的死板的文字,而是随着生活不断发展的实际应用。教师有责任将生物前沿研究资讯引入到课堂上,开阔学生的眼界,引领他们了解世界,提升学生生物学习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4.

[2] Bagrat Grigoryan, Samantha J. Paulsen, et al. Multivascular networks and functional intravascular topologies within biocompatible hydrogels[J]. Science, 2019, 364(6439), 458-464.

[3] B.A.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42.

[4] Moustafa A, Xie C, Kirkness E, et al. The blood DNA virome in 8,000 humans[J]. Plos Pathogens, 2017, 13(3):e1006292.

[5] Brian A. Aguado el al.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 alter circulating serum factors to mediate myofibroblast deactivation[J].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9, doi:10.1126/scitranslmed.aav3233.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初中生物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