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经济 彰显消费新理念

2020-10-23 09:13王志琴张如意
中国新时代 2020年8期
关键词:消费旅游

王志琴 张如意

2020年6月28日,微信支付联合同程旅行发布了2020年端午出游大数据。数据显示,此次小长假对旅游消费的拉动效应显著,微信支付旅游行业支付笔数同比增长43%,支付金额同比增长27%。

2020年端午小长假期间,各大景区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为游客提供行程预订、行中消费等服务。数据显示,小程序支付笔数同比增长123.52%,公众号支付笔数同比增长38.54%。通过假日休息,人们利用 “买买买”释放压力,也给商家带来了经济效益。

假日消费花样多

说到节假日,人们关注的常常是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很少会涉及节日背后的经济含义。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会发现生活中的节日越来越多,假期也跟着变多。对于节日,纪念的功能慢慢消退,相比较而言,更多的或许是娱乐性质,也因此让人们的消费方式变多,经济因素成为推动节日繁荣背后 “看不见的手”。

家住上海的小黄表示,对他来说,放假和花钱就画上了等号。某种意义上,节假日就等同于消费和闲暇。他说和普通的周六日不同,像国庆节之类的长假,可以让自己有充足的休闲时间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看美术展、话剧,出门逛逛街都是要花钱的。“平时工作忙嘛,就不太有时间去干些自己想干的事情。周六日可能更多的是想在家躺着,但是稍微长点的节假日就好得多,能多陪陪家人,花点钱出去逛逛什么的,放松一下。”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假日出游。除了旅游,节假日有时候还多了一些仪式感,比如聚餐庆祝、购买礼物、走亲访友等等,也因此节日成为了各大商家竞相争艳的地方。

假期也是人们集中购物消费的旺季。针对各种各样的节日,商家们也各出奇招,正在不断挖掘“假日经济”背后的巨大消费需求。

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与食物联系在一起,如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等,光是这些传统食物,就让商家发现了不少商机。

2020年端午节,各大品牌开始“不务正业”,喜茶、李子柒、味多美、星巴克等品牌,纷纷推出了自家的粽子礼盒,卖起了粽子。除了传统白水粽,这些品牌还让粽子的馅料更加多样化,比如咸蛋五花肉、咖喱牛肉、蔓越莓苏子、奶茶波波……这些独特口味的粽子,除了让人在传统节日感受节日氛围,还让人尝个新鲜,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

利用假日,有些人还可以多学一门技能,一门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寒暑假就成了学习新知识最好的时间,但其实除了大、小长假,平时的周六周日也不容小觑。刚毕业不久的于小姐就喜欢利用假期上一些课程,“想要利用假期时间来多学点技能,顺便丰富一下自己的业余生活。”工作日太忙,就用周末来学习,“也不是什么特别需要费体力脑力的,就是从健康出发为了锻炼身体的瑜伽,还有因为兴趣学习的西班牙语,都是周六日的课程。”

假日让人们的消费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可以旅游放松,也可以用知识充实自己。这种假日消费已经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各式各样的活动让假日的文化生活有了更多选择。

假日刺激消费

在如今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当下,利用节假日消费,好好享受生活,是不少人的选择。

自从1999年9月,我国对原有法定节假日进行大幅度调整,将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延长为7天,为居民出行、消费等提供了更加充裕的时间,商家的“黄金周”概念也应运而生。“黄金周”这个词可以说是一语双关,不仅指人们对长假期的认可、重视,也指出了假期带来的经济效益。

利用假日,有些人选择去购物,有些人选择去旅游,有些人选择去吃平时吃不到的美食。可以说,假日经济的实质就是假日消费经济。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以及消费意愿提高、闲暇时间和服务种类的增加,假日经济应运而生。

假日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旅游等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市场以及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假日经济其实不能单纯理解为“节日经济”或是“旅游经济”。从更高的程度上讲,它作为一种休闲消费,既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又是劳动力价值的提升。

提到假日经济,可能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旅游消费。确实,旅游消费是假日经济不可或缺的存在。

2018年的国庆七天长假,是假期制度调整后实行的第20年。在这20年间,我国的国庆出游人次从曾经的2800万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7.2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规模从141亿元增长到5990.8亿元。

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10月发布的《2019年国庆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显示,综合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通讯运营商、线上旅行服务商数据,经文化和旅游部综合测算,2019年国庆7天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同比增长7.8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7%。

其实,旅游经济不仅是假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发展假日经济中起着先导性作用。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出门旅游”四个字,其中还包括了吃、住、行、购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涉及到了各行各业。

假日经济拉动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使交通运输业、旅行社业、饭店业、饮食业、娱乐业、商业、景区业等行业相互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增长。随着我国假日天数逐渐增多、經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上升以及消费观的转变,假日经济这块蛋糕也越做越大。

商务部2019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庆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1.52万亿元,比2018年同期增长8.5%。旅游、观影、看展、运动、读书等过节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民众青睐。

假日经济的市场空间前景之大,也促使许多新的就业岗位产生。各个行业开始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促进企业效益提高,让第三产业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就业岗位增加,推动经济前行。

不难看出,随着如今人们的消费需求升级以及当下的全域旅游时代,假日经济前景可观。

假日经济带来的两面性

假日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效果,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假日经濟也是如此。在我国民众对休闲的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假日经济如何得到更好的发展,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假日经济的特点是短暂性、集中性和爆发性。在假日短短几天中,人们集中旅游、娱乐、购物,和平时相比,很多地方的人数超出平时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使消费出现爆炸性的增长,也因此让交通、旅馆业压力陡增,造成出行难、购票难、住宿难,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人们的旅游热情。

利用假日去旅游出行、走亲访友的人,有时因为过于集中,会让市场供求失衡,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假日结束后,市场上又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造成很多设施闲置,资源配置严重失调。除此之外,有时候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也会使安全存在某种隐患等。这些在假日经济中出现的弊端,需不断加以改善。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当前,我国假日消费仍主要集中在法定节假日,旅游消费、文化消费、购物消费等作为假日消费的主要方面,具有消费量大、消费需求旺盛的特点,也存在人多拥挤、消费体验不佳的问题。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带薪休假等政策的落实,引导消费者分时休假、错峰休假,既提升旺季的消费体验,又能带动淡季的文化旅游消费。

不仅如此,假日经济从消费品供给角度来看,目前也有消费产品单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比如出行旅游的各地文化街、步行街等消费场所的产品,存在着大同小异的现象等。因此,要进一步促进假日消费,就应当增加产品种类开发,开展更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更丰富的消费场景。同时,要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内容品质,提供优质、多样化、特色化的文化产品。

尽管假日经济存在一些弊端,但总体上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假日经济使人们旅游意识进一步增强,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积极带动了人们娱乐消费的动力,还提供了诸多新的工作岗位。

假日经济未来的市场空间和消费升级潜力让人不可小视。人们从最初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商品转向更多服务型产品,消费的双重转变趋势加快。未来企业要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公众个性化、品质化、便利化的假日消费需求。

对于假日经济,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注意扬长补短,并且与相关部门协调,加强引导和管理,统筹规划,使资源配置最优化,或许都能帮助假日经济继续向前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猜你喜欢
消费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旅游
消费物价指数
新消费ABC
消费数读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