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华传统节日

2020-10-26 09:22梁许燕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体验实践

梁许燕

摘要:《中华传统节日》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新增的“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堪称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它有助于加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渗透,给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 综合性学习   中国传统节日  体验  实践

《中华传统节日》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新增的“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堪称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它有助于加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渗透,给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由于“综合性学习”更注重实践性和创造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要求参与的人员多,时间跨度比较长,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广等,致使“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往往浅尝辄止,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生活阅历浅,实践能力有限,探究与合作的意识也比较薄弱,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好这次“综合性学习”,走进中华传统节日呢?笔者肤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单元学习目标,吃透课文内容,领会“综合性学习”的意图

“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传递出的是浓浓的家国情怀的人文主题,本单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统领下,编排了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和一次综合性学习,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体会、实践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从体现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的三首古诗,到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再到桥梁建筑、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赵州桥和《清明上河图》,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呈现。学生在古诗积累中走近传统文化,在学习表达中感悟传统文化,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要求学生到生活实际中体验传统文化。通过综合性学习,把学生引向社会,在生活中、实践中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体验深厚的文化内涵,油然而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传统文化植根学生心灵。为实现“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老师在学习活动策划中要注意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二、整合教材资源,优化设计“综合性学习”,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

关于中华传统节日,早在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传统节日》一文中,就以民谣的形式呈现,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学生至今能熟练吟诵,学生对我国主要传统节日已有初步了解。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分别写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三个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可以说,在开展此次“综合性学习”之前,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在生活中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由于有了前期的知识铺垫,我对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做了如下设计:

(一)活动准备

查找中华主要传统节日的时间、习俗,收集春联及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和故事,制作成资料卡片。学习制作传统节日的一种美食。

(二)活动开展

1.春节之乐我品味

播放人们喜闻乐见的欢度春节画面:合家团聚包饺子、贴春联、放花炮、看春晚、领压岁钱、穿新衣拜年等活动场景,来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让课堂充满快乐、和谐、互动的氛围。

2.传统节日我知晓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传统节日的时间,选代表讲述传统节日的由来,故事的形式引人入胜,以时间先后顺序,读一读这些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是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乞巧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冬至腊八和除夕,传统节日心中记。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中国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成的,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新知,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了全面地了解。

3.节日习俗我来说

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交流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习俗,包括节日时进行的活动及吃的食物。学生交流后,课件展示划龙舟、包粽子、做月饼、祭扫、踏青等活动图片视频。通过资料的交流分享,课件的演示,将传统的节日习俗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体会其中丰富的内涵。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传统文化我传承

端午节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学生朗读自己收集的春联,分组朗读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学生代表现场展示自己做的节日美食,简单介绍做法,分享在节日中发生的趣事,课余,小组合作制作一份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手抄报。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手脑,巩固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用实际行动来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5.節日故事我来写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活动的开展,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结合生活体验,写一写自己与家人过节时的情景或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优秀作品在教室宣传栏展示。

这次“综合性学习”共安排4个课时,五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学生在快乐中积极参与课堂。通过活动的实施,培养和提升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交流探究能力,互助合作的精神也得以发扬。更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扮演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角色,树立起积极保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我想,这正是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的要义所在。

三、重视实践性,让学生融入生活,开辟学习的“新课堂”,使综合性学习“活”起来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最生动的课堂,综合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施和实践能力,探究尝试的过程就是获得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活动前期的准备,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开始,在课堂之外,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制作知识卡片,筛选内容制作手抄报,学做节日美食……这都要求学生身体力行,自己去体验,去实践,家庭、社区、大自然无形中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的“新课堂”,学生在做中收获,在乐中感悟,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在活动中也得以提升,综合性学习不再是枯燥的知识传授,而是充满了乐趣的活力课堂。

四、落实学习活动的实践作业,多方位成果展示,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成果展示是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对综合性学习活动任务、目标、内容及方式的总结,包括口头汇报、交流、书面展示等多种形式。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学生的实践作业如资料查找,学做节日美食,制作手抄报、习作等都要落实到位,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应明确任务、分工合作,避免个人任务太多。在活动中,老师和家长们可以给学生拍照片、录视频,制作成相册、美篇,分享到班群,记录学生的实践过程,多方位展示学生的实践成果,通过评价、展示,学生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从而激发对“综合性学习”的兴趣。

小学统编教材中高年段下册各编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重实践、重创新的“综合性学习”给学生架起了一座通向课外、校外广阔天地的桥梁,给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提供了无限的可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老师,更要抓住“综合性学习”的有利平台,匠心独运,精心策划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和生活的大课堂,融入生活,通过探究与发现、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生活即教育。”——陶行知《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

猜你喜欢
综合性学习体验实践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